分享

金山区兴塔小学课程校本化有特色

 龙溪二十 2011-04-25
“播种法”成学校“教育经”
    金山区兴塔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普通农村小学,地处远郊,与浙江的平湖、嘉善接壤。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262人,占三分之一。
    让人高兴的是,这所学校没有因为地理位置而被“边缘化”:城里有的课程他们有,城里没有的课程他们也有。在市教委教研室和金山区教育局最近举行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课程校本化实施展示交流活动上,该校开出的近20节课精彩纷呈,让“城里人”看得津津有味。校长张国勤充满泥土芳香的介绍,更令人回味无穷。
   
给学生留出空间
    张校长用“插秧”的比喻概括了他们的“教育经”。以前,人工插秧种水稻,农民腰酸背痛,苦不堪言,可水稻却不见增产。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直接把种子撒在水田里,彻底解放劳动力,并且实现了增产增收。张校长分析其中原因说,原来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然生长的规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撒种却为秧苗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保护了种子的自然生长。
    “其实教育也同此道理。”张校长把“种水稻”比成课程,“农民”比成教师,“插秧”、“撒种”就是实施课程校本化的不同方法,也就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课程要求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注重方法的有效性,让农村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推出兴塔教育经
    有了播种法的理念,金山区兴塔小学的课程校本化,就必须对课程做“加减乘除”。
    课程实施做“除法”,就是把每一位学生看成“分母”,确立“努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的理念,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们好比在“超市”,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例如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这样,学生就能各取所需,充分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值”。
    课堂效率做“加法”。美术老师曹冬根在上第六册《画屋顶》一课前,带领学生参观家乡老房子,让学生们懂得欣赏家乡传统建筑独特的美。
    课业负担做“减法”。在把握好“量”的基础上,做到作业的四个注重:注重趣味性、系统性、差异性、合作性。教师精心设计学生作业,并形成兴塔小学独有的作业资源库。
    教学质量做“乘法”。学校采取的方法是巡查——坚持每天两次的行政“走课”检查制度,巡查者在上课教室门口、窗口停留几分钟,既督促课程计划执行,又落实教学常规。
    正因为“耕耘”有方,学校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等多个荣誉。  本报记者  苏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