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话绿】| 许必华作品:树的智慧

 枸杞文学 2021-02-10

 

清明的阳光中灿烂着树的绿,花的香。行走在山林中,有一种别样的惬意。
风摇动树叶,树叶在阳光中闪亮。新鲜的绿,闪亮的绿。花开是聚光灯下的注目,树绿才是生活的常态。新叶延续着花的美,不过只有太阳懂得欣赏。
风翻开树叶,灰白的叶底是另一种风采。我久久地凝视着一枚树叶。承受阳光的一面,光滑,细腻,翠绿,仿佛打了蜡一般,碧玉温润。另一面,灰灰的,绒绒的,布满了精致的叶脉——我忽然想起了植物学上的知识——光滑的叶面利于接受阳光的照射,叶绿素是一座精妙的工厂,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合成养料,再通过叶底丰富的叶脉提供给树生长。而蜡质的表面在利于接受阳光的同时,又能减少水份的蒸发;同时光滑的表面灰尘不容易附着,风一吹,雨一洗,又干净如新。叶底的那些灰白的绒毛,就像一条条微细的小吸管,不仅利于吸收二氧化碳,还有利于接受大地蒸腾的水汽——一片小小的树叶都是如此智慧,何况一棵树,一群树。



树决不允许哪一片叶先绿,要绿就一起绿;也绝不允许哪一片叶先黄,要黄就一起黄。如果有哪一片叶先掉了,那一定是最衰弱的;如果有哪一片叶先黄了,那一定是挡在最外面最风口的地方。天气冷了,树脱掉一身华丽,删繁就简,把养份紧紧锁在树身,蓄在芽苞,而苍劲的树皮和铁色的芽鞘保护着生命的火种,等待着春天的来到。只要春风一声召唤,树的生命就蓬勃地燃烧。整个一棵树,就是一把生命的火炬,生生不息。
树群也是一样,要绿一起绿,要黄一起黄。如果有哪一棵树先绿,那一定是最先感受到阳光温暖的;如果有哪棵树先黄,也一定是挡在最外面最风寒之处。无数的树一起绽放生命之光,生生不息。



不同的树遵守着不同的规则,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就算杂在一起,也都能和谐相处。藤萝扭动着纤细的身姿,攀援着树的枝干,把头伸向天空;低矮的灌木适应了树荫下的生活,也一样过得有滋味;再下面还有山草,山草也在开花,也在欢笑;山草的脚下还有卑微的苔藓,地衣,蘑菇。不同的树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地理线,由南而北,从阔叶到针叶,叶越来越瘦小而成针状。由下而上,树由高而矮,往往山下多大树,而山顶多矮树甚至灌木再是草本植物再就是寸草不生。一定的地势上,常绿之树和落叶之木共生在一起,一到秋天,层林尽染,又是一种美景。
山脚下的树,往往长得又高又直。为了夺得阳光,因为地势之低,就得拼命上长,因而往往成材。而那些生长在黑暗之中的地下森林,也终有一天要长出地面,接受春风和阳光的抚爱。



树是有智慧的,亿万年来,树的生命之河源远流长,从未止息。我们人来到世上,不过百十万年,需要向树学习的地方很多:树不是一天长大的;树总是长在一定的地上;树高一尺,根深一丈;树一年一绿,而又年年不同;树向光而长,越高越得阳光;树永远都是向上长的……
我们都是长在低处的树,除了生长,别无选择。


本栏目主编:马枚素
作者简介:许必华,1969年岀生四川德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现为本地一所乡村学校语文教师。教学,文学,皆有收获。有散文发表于地方报刊《东方作家》《校园作家》《作家村》及收入《大地的呼唤:中国湿地文学集锦》《西部作家新人佳作选》,出版教学专著《从作业到作品》,有作品集《满树开花》岀版中,编著校本教材《中考作文选讲》《语文入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