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深度解读

 zjshzq 2021-02-11

公立医院发展的总基调是“高质量”,围绕三个转变,实现三个提高。

2月8日,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在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王贺胜对2021年医疗管理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会议对公立医院开展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在《中国卫生杂志》文章基础上,我们将会议内容理解为以高质量为目标,通过“三个转变”,实现“三个提高”,具体任务包括探索“两手抓”、落实“三加强,三推广”、推进“两考核,七监管”工作。

一、公立医院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毫无疑问,公立医院发展的总基调是“高质量”,虽然内涵尚未明确,但路径是清晰的,就是围绕三个转变,实现三个提高,其中的困难不仅在于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更在于如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矛盾一方面来源于体制机制的不足,但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们认为更主要的障碍还是在于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长期以来,落后的管理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对医院增长方式和要素认识不正确,主要精力放在了医疗资源扩张上,忽视了对管理人员人力资本的投入,导致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后果是形成长期依赖医院追求规模扩张的惯性,也间接给了粗放式管理生存空间,质量和效率方面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从发展方式上走向内涵建设为主,提高质量。第二个转变,从发展的内涵上、管理上走向内涵式的、集约性的、高效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效率。第三个转变,从资源配置方面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究其根本,改革的目的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2021年,需要着重探索和落实以下工作,实现资源要素配置和使用有效率,医疗服务更安全,运行主体和环境更规范。

二、做什么

会议内容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资源要素配置和使用有效率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城市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差距。虽然功能定位早已确定,但在利益协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争抢病源,不可避免出现医疗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的问题。所以,从资源使用的角度,要按照功能定位,一方面,要进行医疗资源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另一方面,是从全国和医疗资源布局的角度,继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力。这自然会产生两个问题,如何在存量上下功夫?如何在增量上做文章?

在存量改革方面,从典型案例看,成功经验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关键是以支付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其经济学实质是改变价格体系,从而撬动利益杠杆,进一步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比如安徽天长医联体模式。可以将这种模式引入到医院内部管理中,实现科室之间和人员之间的利益协同,为开展基于专科的学科群建设和基于人员的MDT诊疗模式建设奠定基础。

相比存量改革,增量改革比较容易实现,难点在一院多区建设的模式。焦点在如何平衡多院区之间的学科平衡布局和实现医院整体协调发展的问题。

会议明确提出,一手抓存量改革,深挖现有资源潜能。一手抓增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扩容下延。我们暂且称为“两手抓”。

抓存量

1.区域协同。加强慢性病分级诊疗管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道,制定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2.机构协同。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管理,落实“分区包段”要求,共享检査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逐步建立医疗机构间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模式。

3.专科协同。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

4.人员协同。鼓励药学、护理等团队参与多学科联合诊疗,推进居家社区药学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推动医、药、护、技四支队伍的协同发展。

抓增量

1.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要制定“十四五”建设方案,推进委省共建试点,启动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一院多区发展建设。研究出台引导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单体机构规模扩展,又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

3.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研究“十四五”期间的建设规划,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探索标准化建设评估方法,建立以能力、质量、安全、效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二)坚持深化改革与改善服务相结合,实现医疗服务更安全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已经淹没在增长率、业务量、收入这些指标下面。其实质量是品牌、效率、医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基础。如何改善医疗服务?规范诊疗是第一步,规范不仅是费用的问题,更是诊疗合理性的问题,需要通过诊治行为、用药、耗材等加强规范,同时通过模式创新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诊治模式,并坚持保证质量与提升效率相结合。

会议强调,重点从“三加强、三推广”入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三加强”

1.加强诊疗行为管理。建立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数据信息库,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管理,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在建设好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的基础上,要加强省级、地市级质控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以单病种质控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质量管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2.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继续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做好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临床使用管理。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完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

3.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结合行业作风建设、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指导医疗机构提高临床应用规范化水平。同时,要巩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成果。

“三推广”

1.推广新模式,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一站式服务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继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

2.推广新技术,鼓励高水平医院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使用、推广新技术,促进和规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

3.推广新手段,以智慧医院建设为目标,加快信息系统整合集成,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提质增效作用。

(三)坚持考核与监管相结合,实现运行主体和环境更规范

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行为主体和环境,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利用价格杠杆形成有效激励机制,让行为主体更有活力,同时也要关注行为主体的合法性,为激励机制营造稳定的运行环境。

会议提出,要在绩效考核基础上,完善两考核、七监管。

两考核

重点要发挥好绩效考核、评审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1.持续推进绩效考核。

2.持续推进医院评审评价。

七监管

包括四类政策,即机构管理政策、专科管理政策、人员管理政策、技术管理政策,以及三类准入,即实现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

1.机构管理政策。修订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明确办医新业态准入标准与流程,加强互联网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命名、科室设置等,强化依法执业意识。

2.专科管理政策。完善诊疗科目名录,加强登记管理,明确临床专科建设发展与能力标准。

3.人员管理政策。做好《药师法》制定和《执业医师法》修订,加强队伍建设法律保障。

4.技术管理政策。加快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启动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伦理性四个维度的技术评估。

5.机构准入。要制定“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严格落实医疗机构管理相关标准与要求。

6.人员准入。稳步推进医师资格考试改革,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7.技术准入。以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为重点,动态调整限制类技术目录,完善省级限制类技术质控平合建设。

作者简介

余庆松 惠宏医疗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惠宏医疗管理集团董事长

学习经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免疫学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拥有美国 HBDI中国授权顾问资格。专业方向:医院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投资管理。其他任职: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院战略管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医院协会人力资源管理专委会第一/二届常委(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职业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武威重离子医院等机构常年担任管理与培训顾问。

来源:医学界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