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习俗

 强哥的书屋 2021-02-11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都把春节列为了法定假日。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大,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跟着过春节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除夕人们都出门以躲避“年”的伤害。后来,人们听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形成了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的风俗还有传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后来演化为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一般都要过了晚上12点才结束。

爆竹,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6、正月初一 拜年

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逐渐以“贺年卡”等方式替代,到现在,短信、微信等已经成为了大家拜年的主要方式。

7、逛庙会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人们祭祀神佛,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同时,庙会期间也是民间传统的商业盛会和民间艺术表演大会。

8、观社火

社火(She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舞龙起源于汉代。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

11、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蕴含着重要意义和习俗的春节能有效聚拢人群消费,中国最大的消费盛宴。  中国新春消费主要集中在置办年货和新春送礼两大消费类型。其中,置办年货的消费习惯较为固定,主要购置食品、酒水等品类招待春节访客,增添“年味”。而新春送礼的消费习惯则更为灵活,选购的商品会根据赠礼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