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什么人的童年值得书写

 成都书语 2021-02-12

01

《童年》

旁帝夫妇合作的这本《童年》讲了56个“童年”的故事,但不是56个人的故事,因为有些不能确定算不算人(诶,我可没骂人),比如伽内什、比如克里希那、比如赫拉克勒斯,好像更接近神多一些;有些不是一个人(诶,这也不是骂人),比如洞穴的孩子、比如世界最早的孩子,更像是抽象的概念。

让读者产生熟悉感的是那些名人的童年,有些印证了“三岁看老”,比如戴高乐的倔强、加加林的坚韧;有些是“上帝赏饭吃”,比如安徒生的想象力、图灵的过人智力;更多的是生长环境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比如卓别林遗传了父母的表演天分,曼德拉被有远见的母亲送去学校,勃朗特一家子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哈特谢普苏特的父亲让女儿继承王位,洛夫莱斯得到母亲在数学方面的精准栽培。

然而这本书异于常规人物故事集的是,它收录了一些“小人物”的童年:比如威廉·退尔的儿子,连名字都不能确认是杰米还是瓦特,但这个10岁孩子被迫面对自己父亲射来的利箭时,他比父亲更像一个英雄。比如让·博诺姆在婴儿时期都被裹在襁褓里挂着墙上,他需要特别好的运气才能从疾病和饥荒中存活下来。比如善良的菲利普救活了很多小鸟,这些每年都飞回来的小鸟也给他和同学们带去难忘的冬天。

所以这本涵盖艺术、科学、体育、政治、文学等各种领域名人的书,它不是励志传记,也希望别被当成“鸡娃宝典”,它更关心的是那个尚未定型的,在人生初期懵懂前进的孩子,他的感受,她的体验,是一本有人性温度的故事集,就像书的封面,那个孩子会去到什么地方,会长成什么样的树,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更是有无限种可能。

02

《阿兰的童年》

旁帝夫妇说“人类的发展,是有成千上万个儿童变成大人的过程组成的”,即便终其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人,他的童年也是人类发展史的一部分。《阿兰的童年》也是讲述一个平凡人的童年生活,阿兰与父母一起定居在二战前的南加州,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工作状况,都生动地反应了当时大多数美国民众的真实处境,有困难、有转机、有矛盾、有温情;这份很个人化的回忆因为细致入微地讲述普通人之间的联系而打动人。

03

《童年与故乡》

相比阿兰略带忧伤的讲述,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就像一个顽童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的伎俩,在40多篇从作者4岁写到成年的配图散文里面,有无知孩童的天真与任性,有北欧农民的质朴和粗野,有乡村教师的严苛和随和,有少年少女的浪漫与疯狂;最妙的是丰子恺先生的手书译文,与古尔布兰生寥寥几笔却颇为传神的画作相得益彰,在狡黠的笔墨间暗藏着参透人生的智慧。

04

《小时候》

“过去”的人相比,80后、90后、00后的都市孩童生活实在是“无趣”,以至于小学生在写叙事命题作文时常常是“编就一个字”。然而,没有生死离别,没有露宿街头,没有饥寒交迫,就真的无话可说吗?桑格格不是这样认为的,虽然这本《小时候》与前面三本书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没有可比性,但我们看到她写添一根冰糕的细节,写围观爆米花的热闹,写在教室地板上溜起耍,写四处找桑叶喂蚕宝宝,写她妈妈怒怼刻薄的邻居,是不是会心一笑呢?能引起读者发自内心的共鸣,除了大师们的神笔,也可以是这样平易近人的情景片段——当孩子回家跟我们聊起学校里的点滴时,是不是也可以鼓励他们记下来:勤用眼,勤用心,勤动笔,平淡的生活中有写不完的故事,每个人的童年都值得书写。

备注

这4本书都是图文并茂的,旁帝的画不用说了,第二本是图像小说形式,第三本的图让人想起黄永玉,令人回味无穷的白描;不过我懒,所以没拍,想看啊,你自己买。

文字:飞羽

编辑:光光妈妈


书语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