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那些浓浓的年味啊

 静听涛声依旧 2021-02-12

群里有个朋友说:以前虽然贫困,感觉过年好有乐趣!

很多人都说现在过年不如小时候热闹了,也没有多少年味了,尤其不再放鞭炮(我坚决拥护),那年味就更淡了。

但是,除去放鞭炮这一点外,年味为啥变淡了呢?

要说明白这一点,当然要回顾一下很久以前的小时候(适合四十五岁以上的人),那个时候年味浓在哪里呢?

首先,年味浓在要吃好吃的

我觉得,这个吃好吃的,是年味首先要有的味道。不是因为我是吃货,确实如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好点,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我至今还能回想起那个时候年三十的肉味。大年三十的晚上终于到了,家里会煮上一大锅肉。肥的、瘦的、骨头、猪头肉都搁一块炖,要炖好长时间,肉的香味不断飘出来,让孩子们垂涎欲滴。

终于,骨头和肉都煮熟了,大人们给每人盛上一碗,然后让孩子们敞开了吃。这对于平时很少见到肉丝的我们,那简直是一种超级享受啊。

大人们的意思就是,过年就应该这样,平时要节俭些(不节俭也不行),但是过年就要放纵地享受一回贪吃的快乐。于是,过年吃肉(吃水饺),就成了一年中孩子们期盼已久的一项大大的乐趣。

我觉得这是年味的重要体现,或者说,年味,很大程度上就是肉味儿和饭菜的香味吧。

但是,如今这样的饕餮盛宴太多了,孩子们平时都变成了过年,吃肉不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吃好的、吃肉、吃水饺,已经不再是年味的明显特征,或者说,年味变淡是从肉味不再那么喷香开始的。

回到开头那位朋友说的,可能一定程度上,恰恰是那时候的贫困让过年有了更多乐趣吧?

其次,浓浓的年味还表现在穿新衣服上

小时候,一年也难得穿一件新衣服,一般都是大的穿了留给小的;要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是一年。那个时候,谁要是平时突然穿一件新衣服去上学,小伙伴们都要讽刺挖苦一阵,弄得自己很不好意思,有一种对不起大家的感觉。可不是吗,穿新衣服的人,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啊。

那时候我们家庭条件还行,所以就有了穿新衣服留下的心理阴影。一直到长大后,每次穿上新衣服,虽然大家不再关注和评判,但总觉得浑身不自在。现在想来,那是小伙伴们羡慕嫉妒造成的不良心理残留啊!

进入腊月,家里便早早地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一身新衣服,从头到脚全部是新的。但是,新衣服买了后,要锁在衣柜里不让穿,必须大年初一的时候才能穿出去。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我记得,好像总是被穿新衣服的激动心情催促着早早起床的。

走到大街上,看看每个人都穿得整整齐齐,人人都是崭新的衣服,这是唯一的一次不被嘲讽穿新衣服的时候。

不过,还是会暗暗彼此比照一番,看看谁的衣服更好看,谁穿上新衣服更帅气、更漂亮。尤其是街上来来回回的大姑娘、小媳妇,更是显得花枝招展,成了节日里大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平时穿新衣服不会再被羡慕嫉妒了,因为嫉妒不过来了,大家隔三差五就会穿上一件看起来蛮新的衣服。虽然很多人现在春节期间也会买一身新衣服,但是,和以前比起来,穿新衣服的感觉,和过年吃肉差不多,都没什么特殊感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味变淡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吧。

第三,年味还浓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上

那时候娱乐项目少,电视也不是那么普及,手机就更不用说了。

春节期间,农村还有唱大戏、办玩等娱乐活动,活动期间,人们都涌上街头,看戏、看办玩,也看人。热热闹闹的场面让过年变得红红火火。

我记得邻村——东张村每年都会唱大戏,尽管戏台上咿咿呀呀得听不懂,但是不耽误大家都聚在戏台下热闹,各种卖好吃的、好玩的,一串糖葫芦,一根麻花,孩子们跑来跑去地追逐打闹,玩得格外欢快。

想想现在,人们除去出来拜年,都宅在家里各玩各的,小孩子也打游戏、玩手机、看视频、做作业,虽然农村有的地方也还有唱戏、办玩的传统,但是,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已经很小很弱了。

当然,年味更在于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在这个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代,年味变淡是一个必然,这正说明我们不需要用过年来改善生活,现在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享受到过年的待遇。

当然,我们说的是传统的年味变淡了,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年味。

过大年,欢度春节,意味着美丽的春天即将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应该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庆团圆的同时,可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汇报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未来一年要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都可以在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展现。

比如,适当举办家庭春晚,展示各自才艺,融洽亲子关系;表演有教育意义的小品相声,都可以让春节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创造出新的年味。

春晚也快结束了,祝大家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