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明端:烟江叠嶂诗中谜 流传千年现原迹

 泊木沐 2021-02-12

烟江叠嶂诗中谜 流传千年现原迹

作者:罗明端

苏轼(1037-1101年)一首《烟江叠嶂诗》,千古流传,万人吟诵,然而一卷民间收藏古人书迹《烟江叠嶂诗》的发现,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提前了七百年,完全颠覆了原有认知与史籍文献的记载。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深厚,著有《东坡集》、《东坡诗话》等上百卷文集,流传后世数千篇散文诗词作品,不乏鸿篇巨作、经典诗词、名言佳句等广为人知。苏轼也是史上知名书画家,书法位列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首,绘画追求笔墨意韵与神形兼具,以丰富著述与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北宋文坛领袖地位。

史料记载《烟江叠嶂诗》是苏轼写在宋代画家王诜(1048—1104年)所作“烟江叠嶂图”画上的题诗(图1 ),故称《烟江叠嶂图诗》。画上草木茂盛,层峦叠嶂,溪瀑争流,江河浩荡,水天一色,烟雾迷茫,似如人间仙境,令人目酣神醉,画如诗境,思如泉涌,于是有苏轼挥笔疾书,写下这首千古名作(图2)。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画家没有未画过山水画的,比“烟江叠嶂图”更好的山水画作品多得是,为何王诜凭一幅“烟江叠嶂图”而身显名扬呢?美术史上宋代及前朝著名画家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周昉、李公麟、张择端等,王诜只算是二流画家。但是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千古传名的一流文豪,极受后世帝王与文人墨客的崇拜追捧,“烟江叠嶂图”因有苏轼题诗被誉为是诗、书、画三绝,后世有许多名家临摹仿作,显然王诜这幅画是沾了苏轼名气提高了身价。历史上临仿《烟江叠嶂图诗》的名家有:

元代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著名书画家,书法以行、楷书著称于世,其“赵体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书坛“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书写的苏轼《烟江叠嶂图诗》行书(图3),书风上承二王,下接苏黄,清劲洒脱,自然流畅。书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元代鲜于枢(1246—1302年),字伯机,著名书法家,书法成就与赵孟頫齐名,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为“二妙”、“二杰”。擅写楷、行、草书,笔力遒健,功底深厚,悬腕作字,简远平和,行草书苏轼《烟江叠嶂图诗》真迹无存,仅有法帖流传在世(图4)。

明代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能诗擅画,尤以山水作品居多,书法师学晋唐,自成风格,行草书造诣最高,一生创作大量书画作品,其中临仿古人书帖绘画是重要部分,书画合璧创作了明代版本《烟江叠嶂图诗》(图5),原作有两个版本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史上临仿《烟江叠嶂图诗》或以“烟江叠嶂”为题吟诗作画的很多,清乾隆皇帝也饶有兴致创作过一首《烟江叠嶂诗》,并刻意与苏轼题诗同韵(诗韵用字相同),可见《烟江叠嶂图诗》的诗、书、画三绝艺术魅力与名人效应,吸引众人目光,产生艺术共鸣,萌发再创作欲望。

至此《烟江叠嶂诗》是苏轼创作不容置疑,诗作不但出于苏轼题画留迹,况且在诗中明明白白添注了“苏轼先生”四字,苏轼原创《烟江叠嶂诗》已是既成事实,记入史册。然而,也有人提出过疑惑,就是这首诗只见于书画传迹,或有后人编入文集,未发现苏轼列入其著作,这点疑惑未引起关注,不影响苏轼是原创作者的地位。

民间收藏再次发现颠覆史料的重要物证,即晋代王珣(349-400年)书法长卷(图6),书卷为纸本,纵64厘米,横780厘米,每列书写6字,单字如拳大小,书卷完整书写了《烟江叠嶂诗》,与苏轼题诗名称相同,诗句文字仅有几字差异,王珣书写的《烟江叠嶂诗》要比苏轼题诗早了七百年,显然王珣是不可能抄袭苏轼诗作。

王珣,字元琳,出身于官宦世家,书坛王氏(王羲之)家族后辈,爷爷王导官至丞相,与王羲之父亲是堂兄弟;父亲王洽是王羲之堂弟,官至领军;王珣官至尚书、卫将军,王氏家族有数代多人成为史上著名书法家。《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内府收藏有王珣行书《伯远帖》、草书《三月帖》。《三月帖》已失传,《伯远帖》曾由皇家内府流落民间,明代董其昌、清代安岐等收藏过,后流入清宫内府,乾隆皇帝视为“三希帖”之一,是王珣仅存一件书迹,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重金购得收藏。

至此或有疑问,王珣是个书法家,能写出苏轼那样的诗作吗?有此疑问是以现代眼光看古人,古人学书练字是步入仕途的基本技能,王珣自小才思敏捷,天赋出众,不但继承家族书风,书法写得好,而且学识丰富,二十岁便被招为晋朝重臣桓温的掾属(类似秘书),后转任主簿(类似秘书长)处理军中机要事务,此后升任参军、长史、侍郎等职,以才学文章获晋皇孝武帝重用担任辅国将军,管理朝廷事物,主笔撰写公文,传世古籍有王珣所作十一卷文集,王珣在世的官位与社会影响,要比苏轼在世时期大得多,以王珣饱读诗书的博学修养,写一首《烟江叠嶂诗》是信手拈来、易如反掌的事情。

有些赏析《烟江叠嶂图诗》的文章或文人墨客玩味和诗,在意描写山水景色与语句修辞,缺失借画言诗抒怀胸臆的内涵深意。把苏轼与王珣两人的题诗进行对比,有助认识苏轼诗中蕴含的惆怅与呼喊,尤其苏轼对王珣的诗,几处故作有意为之的改动添笔透露了心机。

以下苏轼与王珣《烟江叠嶂诗》全文及差异对比,诗句含括弧内左字,是苏轼完整题诗,诗句含括弧内右字,是王珣完整题诗,两处括弧内右字为空白标记短横。

烟江叠嶂诗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烟)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壁),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佳)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画)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以上可见苏轼与王珣诗作仅有四个字差异及苏轼添笔六个字。差异字“山/烟、谷/壁、幽/佳、醉/画”,是苏轼换字对原作的润色修辞,改后词语更切合画境诗意,体现了文学大师对文字的娴熟驾驭。苏轼在两处添加了“东坡先生”及“应有”六个字,看起来像在诗句平添些自嘲自娱语气,其实是精心选字别有用意。

诗句“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一些赏析文章认为“武昌樊口幽绝处”意指苏轼被贬黄州地境,“东坡先生留五年”意指苏在黄州已居留五年。把这句诗去掉“东坡先生”四个字,是王珣早于苏轼数百年以前所作,“武昌樊口佳绝处”与苏轼贬谪在黄州毫无关系,“留五年”与苏轼在黄州居留五年风马牛不相及。解读此诗或将前几句“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联系起来看,或是苏轼表达了欲往佳境买田置业,退隐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景,然而此时身不由己,实现愿景须待几年。

最后一句“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苏轼添加了“应有”两字,“应有”或是欲表述“该有”之意,即朝廷该有招其“归来”,言“该”对朝廷不敬以“应”代之。为何作此解读须了解苏轼的曲折仕途,才能感受出诗句隐含对朝廷的迫切期待,寓意该有招其“归来”的期待。苏轼才华横溢,年轻得志,豁达豪放,敢言耿直,因有不同政见上书皇帝,却被对手谗言遭贬黜外放杭州。不久调至湖州任知州,依惯上奏皇上公函,又被朝廷奸佞诬为有嘲讽朝廷不满圣意之语,激起龙颜大怒再次被贬谪黄州。在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低微,度日艰难,不得已开垦一片东山坡地贴补生计,“东坡先生”、“东坡居士”雅号由此而来。此后,因朝廷变故又启用苏轼被召回朝廷,但好景不长,再因朝中“党争”牵累被发落南方惠州、海南儋州,在儋州任上返乡途中因病离世。苏轼博览诗书,才学过人,仕途却几经起落,大半生被贬谪飘零,但始终恪尽职守,忠于朝廷,自然有强烈的待招与归来期盼,无时无刻在痴想“应有招我归来篇”再为朝廷效力。

苏轼必然读过王珣《烟江叠嶂诗》原作,把原作略改几字添加上自己雅号,另有王珣原作失传的原因,《烟江叠嶂诗》自然被认为是苏轼原创流传千年,如不是发现王珣书迹,原作真相依然不为人知。当然,苏轼为“烟江叠嶂图”题诗,非为剽窃他作敷衍友人,写诗对于文豪苏轼易如拾芥,之所以选择借用王珣作品,或是苏轼觉得此诗不但符合画境,且深深触动身处人生低谷期的情感思绪,于是油然借画写诗,借景抒怀,借诗抑屈释愤,宣泄呼喊,添加“应有”两字成为点睛之笔,暗示出内心遂愿。

以上对《烟江叠嶂诗》的解读观点,仅为一家之言,限于水平难免有错。本文的重点是鉴赏考证王珣书迹。为方便观赏,以下把书卷局部及单字放大列示(图7­—12):

从王珣书迹可以领略“王(羲之)氏”家族传承书风,运笔组字端庄娟秀、精巧朴素、遒劲飘逸、自成法度。在王氏家族上下三代有二十余位书法高手,下一代最有名气的二位是王献之(王羲之七子)、王珣(王羲之堂侄)。以上书迹过眼,似感赏心悦目,再现王羲之书法结字端正俊美,笔划刚柔雅致的风格,尽展王珣书法的舒展流畅,笔酣墨浓,规正儒雅,圆润藏锋的特点。史籍对王珣记载仅有只言片语,书迹存世稀有,但史上评价不俗,晋楚王桓玄说“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才用不尽”;南朝史学家檀道鸾语“珣学涉通敏,文高当世”;南朝文坛领袖沈约语“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书法成就方面《宣和书谱》评述“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明代董其昌评价《伯远帖》“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书界对王氏书法的王羲之、王献之尊称为“二王”,有认为王珣也是代表人物之一,应称“三王”,是不是称为书坛“三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珣作品确有傲立书坛顶端的书艺功力古往尽知。

以上列出苏轼(图2)、赵孟頫(图3)、鲜于枢(图4),董其昌(图5)书写的《烟江叠嶂诗》不同书体相同文字片段,上几位是宋、元、明代书法大家,或在当朝是位列在前的书法名家,将王珣书迹(图7)与上几位对比,是与历朝书坛名人的巅峰对决,相比高下,毫无疑问王珣书艺不输上几位其后。对王珣书迹的真假鉴别可见墨色浓淡、笔顺有序等书写痕迹,显示出书迹是笔写而不是什么摹写印制品,造假能书比肩王珣者后无来人,造假摹印尚无王珣书迹模板,无论是从书艺水平还是从常识角度看书迹为真品无疑。

书卷题跋与钤印是考证的重要依据,王珣书卷曾收藏于唐代内府,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御笔作题。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既开创唐朝“开元之治”极盛时期,又酿成“安史之乱”社会动荡。唐玄宗重视文化事业,设立书院藏书,整理内府馆藏书画典籍,并是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法家之一,卷首隶书“晋王珣书藏”五个大字(图13上),工整雄浑,书迹苍劲,笔老墨秀,庄重朴拙,彰显帝王之气。

作跋者(图13下)依序有李邕(678—747年)、张旭(685—759年)、柳公权(778—865年)三位,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曾任北海太守,善诗攻书,擅写行楷书,书法名望曾广为受托,曾撰写各类碑文多达八百余块。张旭官至长史,书风狂逸,擅写草书,嗜酒,世与怀素并称为“颠张醉素”,作品代表了唐代狂草书法艺术高峰。柳公权是唐中期官吏、诗人、书法家,官至内府学士、工部尚书等职,书法以楷书著称,独树一帜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真卿)筋柳(公权)骨”的美誉。王珣书卷虽是四人题字留迹,但规格极高,获盛唐皇帝与当朝数位书法名家题首作跋,表明“王氏”书法对后世书坛的深远影响,获得皇家与社会尊崇,“王氏”书帖早在初唐及前朝就被皇家以权势搜集或重金征收,被历朝官家与民间都视为难得墨宝。

书卷印迹是考证流传路径的重要依据,王珣书卷历朝钤印了五十余枚印章(图14),其中皇家内府鉴藏印达二十七枚,有宋徽宗、宋高宗、宋理宗鉴藏印,有金章宗、元文宗、明内府鉴藏印,有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钤印及“石渠宝笈”、“宝笈三编”收藏印。历代书画家鉴藏印按先后排序,唐代有王维,辽代有耶律倍,北宋有苏轼、赵昌、陆游,南宋有梁楷、赵孟坚、贾似道,元代有赵孟頫、鲜于枢、张雨、吴镇、倪瓒,明代有戴进、徐渭、董其昌、华夏、范允临、王铎,清代有王原祁、耿昭忠、尤侗、宋荦、周於礼等二十余人。书卷钤印从唐代王维(701—761年)到清代周於礼(1720—1779年),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历朝皇家内府钤印表明,古代皇帝是举国最大收藏家,对保护继承古书画典籍独具钟情厚爱,即使发生朝代更迭,王珣书卷依然在皇家收藏流传于上流社会。书卷上的历代书画家鉴藏钤印,多数是当朝名家或内府书画鉴定大师、翰林学士等,一些极负盛名的收藏富商如明代项元汴、清代安岐等未见留印,也是印证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均由当朝皇家内府收藏。特别要指出钤印“眉阳苏轼”印迹(图14红圈内),证实苏轼鉴赏过王珣《烟江叠嶂诗》,苏轼套用此作借诗题画,只为排解怅然若失的心境与翘首以待的“应招”,当然未将该诗当为己作编入文集,故有该诗仅在书画遗迹流传于世。

日月如流,山河依旧,先人书迹,遗存千秋。一首烟江叠嶂诗,王珣原作湮没史海,苏轼题画传名江湖,不同朝代的两位作者,偶然同书一首诗,一个是诗中有画,一个是画中有诗,一首诗同文不同景,一句词同字不同意,尽显各自特色,即兴随心解读,成为诗画经典,传为书画文坛佳话。特别是发现王珣书迹是一个惊奇,是书法的经典佳作,是匡正史实的物证,是历史文化遗产与古代艺术珍品瑰宝,披露王珣书迹的发现,初衷为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担起文化使命,为代代接续、辈辈相传中华文化而不遗余力。

2020.1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