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新用户99567270 2021-02-12

曾国藩资质一般,出身普通,最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成功的秘诀有很多,但“有恒”是关键的一条,就如梁启超点评曾国藩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或许,这就是他将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取名为《挺经》的原因。

曾国藩在写过弟弟的家书中,说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写给儿子的家信中,曾国藩又强调: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而他这里所说的“有常”也是坚持有恒的意思。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难道曾国藩天生就很有毅力,做人做事有恒心吗?

其实不然,他早点的时候也很浮躁,做人不能专心致志,做事情虎头蛇尾。就如他在家书中所说:

我生平犯没有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本应该留心诗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心志。读性理方面的书时,又杂以诗文各集,使学习的路子歧异。在六部当官的时候,又不太用实劲去办好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心治理军事,或者读书写字,乱了意志。这样,人垂老了,百事无一成功。弟弟应当以我为鉴戒。

但是他“知耻而后勇”,知错能改,敢于拿自己身上的缺点开刀,而且愈挫愈勇;经过多年的心智磨难,他终于慢慢做到了“知行合一”,戒掉了身上浮躁的“无恒”,而变成了稳重、“有恒”的处世之道。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他在家信中对大儿子曾纪泽说:

我早年的时候,对于习字之道,也曾经冥思苦想,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成。直到今年,我每天都不断摹写,从没有间断过,渐渐感到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新的进步和感悟。可见,无论年龄的大小,事情的难易,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事情都会像种树和畜养牲口一样,每天不一定看到有变化,但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后来,他继续用自己“有恒”的成功经验来教育两个儿子,说道:

以我自己的生平来举例,30岁之前,我特别爱好抽水烟,几乎是到了片刻不离的地步。但是后来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开始,立志戒烟,到今天都没有再抽了。我46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可是近来五年以来,深深以此为戒,努力改变,所以现在大小事情都能持之以恒。就从这两点来看,可见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从曾国藩的家书,我们可以窥探到:曾国藩之所以能够逆袭成功,与他做人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从练字一事,曾国藩悟透了很多人生道理,他告诉儿子遇到苦难了,千万不要中断,熬过眼前的难关,便会有些许的进步。再进步,又会再遇到困难;再次熬过去了,再次发奋图强。如此这般,自然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仅是练字,曾国藩认为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于是他说: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其实,曾国藩所说的就是一个人生真谛:所有的成功,都是勤奋努力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就如老子《道德经》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有恒的最终结果,就是水到渠成、马到成功,是一种战略上的大智慧。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想得到某样美好的东西,但是在“想到”与“得到”之间,还需要“做到”。而“有恒”就是一切“做到”的保障!

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叫《论毅力》,文中说道: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境和逆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那些志力薄弱的人,遇到点挫折磨难,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只有志力最强的人,才能够好好地做到底。

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有毅力的人,更容易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更容易失败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这个观点和曾国藩所强调“有恒”观点高度吻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综上所述,曾国藩练就强大内心的秘诀,以及他成功成事的秘诀,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从“无恒”修为到“有恒”,做人做事都力求善始善终,最后水到渠成!朋友们,您是如何看待“有恒”二字呢?

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