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上长出的文学社——北京望泉寺文学社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02-12

田野上长出的文学社

核心阅读

  在北京顺义望泉寺村,一群爱文学的村民聚在一起,成立了文学社。他们写农村故事、说农民心声,还带动村里人把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如今,村民们切磋写作、到文化大院上培训班、自编自演办村晚,日子过得很文艺。

  有人形容,这里也许是最小的文学编辑部:“一个人,两平方米,10多年风雨无阻”。有人称赞,这本农村文学爱好者的内部交流刊物《希望》,写的是农民故事,说的是农民心声,孕育着农民的文学梦想。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望泉寺村的望泉寺文学社于2006年成立,被称为全国首个农民文学社。文学社定期出版社刊《希望》,扶持草根作者,成为农民的“文学之家”。在这片沃土上,笔耕不辍的人们创作出了一批高质量文学作品,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街坊邻里就是读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用在望泉寺文学社的成立上挺合适。按社员们的话说,社刊主编王克臣像“蜂王”一样,聚起了一个群体。

  他们口中的王克臣虽近耄耋,但声音洪亮。王克臣形容自己“本是个扛锄头的农民”,但因为爱文学,逐渐写出了名堂。他自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风雨故园》、短篇小说集《心曲》《生活》,以及散文集、杂文集、报告文学集等。

  王克臣坦言:“我从小想当作家,认为作家既能塑造别人也能塑造自己。我是‘土包子’,不指望自己的作品产生轰动效应,只要还有村里的大伯大婶、大哥大姐当读者,喜欢听我讲老百姓的故事,就足够了。”

  为何创建文学社?王克臣说,他一直生活在顺义农村,看到家乡的变化,年轻时自己参加村里的文学小组,与成员一起写作的情景历历在目,“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文学是不可或缺的。”村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成立望泉寺文学社,聘请王克臣当文学社顾问和社刊主编。

2006年,望泉寺文学社正式成立。文学社成立的海报在村里村外贴出,人们踊跃报名,热爱文学的村民们重新聚拢,几天工夫,就征集来十几篇稿子。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前去赠书、讲课,称赞望泉寺村为“文学第一村”。

*******************************************

网络写作班2020年招生开始啦。我们大力开展网络辅导微信群学习模式,用实际行动支持疫情管控。初级班每年学费580元,高级班每年学费880元。非诚勿扰。

微信号:tianhaoweixin0311(田浩)

电话:13032656891(微信同号)

学员发表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