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孩子8岁,还总说“傻话”,怎么办?”孩子的“傻话”里,藏着宝藏!

 瑞思英语 2021-02-13

近日,知乎上有个家长求助问答:

“我的孩子已经8岁了,但是经常会说一些极其天真的话,比如“要飞到天上去变成会飞的鱼”、“要走进图画书里,跟小公主一起玩”……我的孩子是不是太不靠谱了?”

而评论区里有一则点赞过千的留言,答主写道——

“其实不论年纪多大,每个人都有拥有想象的权利,孩子才8岁,正是思维发散,天马行空的时候,这样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正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机会。”

诚然答主所言,每个孩子都有想象的自由,而这份自由的背后,不仅仅有童真,还隐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爸爸妈妈如果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打好创造力的基础,让孩子受益终生。

父母身体力行的引导和鼓励

是开启孩子创造力的关键

前不久,奶爸袁弘在微博上晒出儿子和他一起“创造”福字的照片。

福字的两边由袁弘完成,儿子四坨的小手印在中间,便造出了这个独具趣味性和创造力的“福”字。网友也纷纷为袁弘和儿子的合力创作和创意点赞,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虽然袁弘儿子还小,但是袁弘已经在身体力行的启发孩子做有创造力的事情,感受创意所带来的快乐。袁弘的陪伴和引导,可以让儿子四坨从懵懂时期即懂得充分发挥想象力。

无独有偶,近日山东威海孟姥姥在自家院子为6岁外孙办画展的报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家住山东济南的孟姥姥谈道:“外孙名叫赵翊州,今年6岁,2年前开始学习绘画,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现在已经积累了30多幅优秀作品。为了鼓励他继续发挥想象力去创作,就决定在自家院子里给他办个画展。”

在小翊州的画作中,蚕蛹、昆虫、花朵、章鱼都充满着孩童创作的奇幻想象,一幅幅作品充满着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翊州能够爱上画画,发散思维去想象和创作,都是因为姥姥姥爷、家人们身体力行的陪伴鼓励。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翊州也一定能够在这些陪伴中,持续不断的发挥创意,收获更多。

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

能够成就孩子的创造力

1996年出生的天才少年曹原,仅25岁的年纪 ,已在Nature发表了5篇论文,他研究发现的石墨烯超导角度更是震惊国际学界。

小小年纪学术成就如此高,离不开曹原父母从小对他的培养。探寻曹原的成长史,这位来自中科院的天才少年从小就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心,而曹原的父母也懂得因势利导,利用一切条件来培养曹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打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到了曹原上中学时,父母更是在家里为曹原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室,帮助他购买化学、物理等实验器材。

在强大的探索欲驱使下,曹原将学校和家中一切感兴趣的东西,拆开重组,小到课桌椅,大到电脑投影仪,练就了超强的动手能力。

据了解,在他做这些探索时,他的父母给予了无限的支持。

从小的先天培养和自由探索的成长环境,使得曹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天资与潜力不断被激发,使得他小小年纪便一度跃居《自然》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有此可见,对孩子探索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对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生活沉浸式发散思维培养

有利于孩子提高创造力

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发现——具备发散性思维的孩子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这种能力可在孩子12岁以内通过教育改善。

父母和孩子相伴的时间最多,所以日常沉浸式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非常必要。

那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呢?

举个例子,当我们想问孩子问题时,不要问“你还要不要画房子和树了?”可以改成“你觉得这个地方画什么合适呢?”引发孩子的主动思考。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多做假设,帮孩子去掉已知的东西,不给孩子设限,也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父母可以假设公交停运,私家车也不能开,那要用什么办法才能去学校上课呢?

无论孩子回答什么,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再多说几个答案,不给孩子限定唯一的答案和标准,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想办法。

这些日常沉浸式的提问和假设方式,能够让孩子跳出既定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也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受益无穷。

 

Professor点评:

当孩子问你看起来很傻的问题时,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父母要学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并且,身体力行地给予孩子引导、帮助和鼓励,让孩子从小就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形成发散型思维,这样孩子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