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古代名医摸脉有多厉害吗?七绝脉 ,既知生亦知死!

 夜静人思 2021-02-13

导读:摸脉是一个极其用心感悟的实践体会,绝不仅仅是脉理知识的堆砌。要不然中医院校的学生都是脉诊高手了,可惜他们基本什么也摸不出来。摸脉是中医的标配,因此许多人就是在装蒜。当然也有不少人有真功夫的,比较出名的比如张玉林老师的脉法就比较传神。


切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诊脉能精确到“以脉断生死”。

网上有人分享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上班,有一天遇到了她的中医老师住院,这个老师当年十分看好她,对她要求也很严格,所以两个人的师生关系其实有点类似古代的那种徒弟师父的关系。

老师的病很重,所以她经常去看望,然后有一天老师很匆忙的把她叫到床边,对她说:“你快来把把我的脉吧,这个脉很稀少的,叫雀啄脉。”她听完老师的话潸然泪下,眼里含着泪把了老师的脉。

为什么老师很匆忙的叫她来把脉?为什么她听完老师的话之后潸然泪下?

普通人大多不知是何原因,但是中医大夫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皆是因为这个脉象“雀啄脉”。雀啄脉是中医的怪脉之一,其脉象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故名雀啄脉,该脉象脉来坚硬,断断续续,毫无冲和之气,属于死脉,代表脾气已绝,性命危急,古代中医认为此脉四日必亡。


七绝脉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人有生死,世间万物皆有规律,谁也躲不掉,但是虽然我们不能逃避生死,却能预知生死。中医既然能通过把脉知道妇人是否怀孕,怀孕几月来判断生命的诞生;自然也能通过把脉判断生命的结束。其实像“雀啄脉”这样的死脉,中医还有六种,分别是: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都是非常美的名字,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还有一个名字“七绝脉”。

七绝脉的出处已不可考,我读的书里元朝的《诊家枢要》,明朝的《景岳全书》《诊家正眼》,清朝《医宗金鉴》都提到过七绝脉。我们现在背诵的七绝脉歌是出自《医学入门·死脉总诀》,这个歌诀的内容是“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须药”歌诀的最后一句话“旦占夕死不须药”形容病人的情况的确是极度危险。

知道了七绝脉是什么以及七绝脉的危险性,那么该怎么去判断是不是七绝脉,我们接着看一下七绝脉的脉象。

一曰釜沸,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釜沸脉

釜沸即为锅中的水开了,釜沸脉形在皮肉之间跳动,脉突有突无,浮而无力,阴阳气绝之脉,陈士铎《脉诀阐微》云三四日亡。

二曰鱼翔,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鱼翔脉


鱼翔脉形在皮肤之间动,浮浮泛泛,似有似无,如同鱼在水中游泳,心律紊乱,命绝之脉,主七八日亡。

三曰弹石,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弹石脉

弹石脉形在筋肉之间,重取才得,按上去如弹扣石头一样坚硬沉重,肾绝之脉,《医宗金鉴》云:四日而亡。

四曰解索,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解索脉

解索脉脉如指下有乱绳,散乱无章,没有次序,是精血竭绝之脉,也是四日而亡。

五曰屋漏,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屋漏脉

屋漏脉形也在筋肉之间,像房屋漏水一样,有时脉象波动明显,有时却一点动静没有,胃绝之脉,《脉诀阐微》云五日必陨。

六曰虾游,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虾游脉

虾游脉脉形也在皮肤之间,脉隐隐约约静而不动,忽而一跃即去,神魂绝之脉,《脉诀阐微》云八日必危。


七曰雀啄,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雀啄脉

雀啄脉形在筋肉之间,用手按时脉来坚硬,连续三五下后出现较长时间的一次停歇,断断续续,毫无冲和之气,是脾绝之脉,《医宗金鉴》云:四日无救。


以上就是七绝脉的脉象和意义,七绝脉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尤其是一些病危的病人中是可以见到的。

但是辨别脉象仅仅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实际应用中还是要结合望诊,闻诊,问诊才能做出最稳妥的判断。

至于古人说的七绝脉几日而死,只是说明七绝脉的出现代表病人的状况非常危险,并不是说一定是几日而死(尤其是现在西医的干预,不确定性更加大)。至于七绝脉的“旦占夕死不须药”也是提醒我们病情紧急,病情虽然紧急,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因此而放弃,医学的本质就是迎难而上,早日发现然后积极配合治疗,结果会大不一样的。

其实在生活当中,很多中医人学习脉诊,缺少系统性的学习,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专业的指导老师,更不知道该怎样实现临床实践?

面对这些疑惑,我们特邀古脉法传承人——张玉林老师,凭借中医临床30余年经验,大胆提出回归到西晋之前,从源头入手学习古中医脉法的“10部脉”。也相继开展《古脉法课程》,希望能帮助很多中医人学习真正的脉诊,并且学以致用。帮助很多中医人学习真正的脉诊,并且学以致用。


讲师介绍

主讲老师:张玉林

中医临床经验30余年,摸脉超过30万人,对于脉象有精准的手感。熟练掌握各类经典古籍,熟知古今医易文化各派学说,医术融贯中西。张老师依托《伤寒论》《难经》的古中医理论和脉学理论,结合多年临床与教学经验,创立了“古中医脉法”系列课,对于提升中医人临床技能、预防重疾和猝死有深刻意义。


课程大纲





古脉法的特色


1、只学古中医的10种脉象

不要小看古脉法的10部脉,它其实是后世脉法28部脉的源头,涵盖了28部脉的全部内容,却更加容易区分、简单好记。

2、化繁为简、无需死记

在我的课堂上,原本复杂的病脉,立刻变得简单、好学、容易掌握:

“脉尽管有很多种,但只分阴脉和阳脉。浮脉和沉脉是一对阴阳,滑脉和涩脉也是一对阴阳……”

“浮脉就只看脉位,轻取即得,没有别的因素;洪脉,就是一个脉体宽大,没有别的因素……”

这样的方法,是初学者的福音,这是更加单刀直入的脉诊学习方法;同时对临床多年、经验丰富的医生,又提供另一种思路,追本溯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