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幸福的年味

 昵称45109175 2021-02-13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经历着百般磨难,还是事业有所建树,过春节,办年货,唱大戏,看春晚,家国同庆,万民同欢,男的女的老的幼的,都能互相感染,互相渲染着过节的快乐。怪不得有位德国网友说,如果安排你们中国人都到欧洲去过春节,那会让整个欧洲沦陷、瘫痪……

也许吧。西方人,他们是无法理解中华民族如此豪放过节的。

年前的菜市、超市,采购年货的人们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城市干道上,大红灯笼、各种灯饰流光溢彩;小区里,物业老早就给单元楼贴上了春联。就连手机上的网络页面、各种APP界面,好多都换成了充满喜庆元素的“中国红”……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年味,恰如古诗所云:“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年味,在华夏大地上真是无处不在,温情融融。

年味,留在我幼时残存的记忆中。“叫化子都要过年啊……”儿时,春节前几天,母亲与村上叔婶妯娌们常在一起做过年食品。小时候,家里的年货小吃等都是家里母亲手工制作的,记忆中那才是正宗的“家乡味道”。那时,家里磨豆腐、用石臼舂糯米面、串粑饺、烧油锅、蒸扣肉、做糍粑……村里族上的妯娌姑婶们集聚在一起,她们做起这些小吃年货来麻利娴熟,村头村尾相互帮助,经常从小年忙到大年,忙完这家帮那家。那阵子,老屋四合院里从早到晚喜庆热闹,欢声笑语,年味十足。


母亲除了准备吃的年货外,还把我们几姊妹盖的被子、蚊帐、衣物等清洗翻晒,说是“去旧迎新,干干净净过大年”;父亲则是为过年准备柴火、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准备红纸裁剪贴于门上喻意美好的“利势钱”……

老家的村落至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了,古树参天,传统纯朴,书香环绕,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子是重要的习俗。阿爷(大伯)在世时,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他都会在老屋堂屋的八仙桌上挥毫泼墨,为家里、为族上村民们写春联。还别说,老屋门楼大门、中堂大门贴上大红纸写的春联后,把年味点缀的更深厚、更喜庆。

在年前,虽然还未到大年三十,但小孩子们已急不可耐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村上零星响起,不时传出宰杀年猪的猪叫声、狗的吠叫声,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春节的气氛,村上处处呈现出过年喜庆的繁忙景象。

晚饭后,村上锣鼓喧天。狮子队在九公的组织下开始了年前的彩排。这些,都是为了在年三十或大年初一“拜年”作准备。这在当时,是农村最热闹的重头戏了。除了狮子是主角外,这些人的构成还有打鼓手、打锣手、打镲手。他们敲打出的节奏旋律,是要事先长期练习,才能配合默契,才能根据舞狮表演打出节奏、打出锣鼓喧天过年喜庆隆重的效果。此外,还有装扮憨厚罗汉的、装扮调皮猴大王的,有南拳北腿武术表演的。这些都是九公老师傅亲自传授、训练。说起伏龙村的狮子,那可是扬名十里八乡的了。

今年的春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外地工作的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都就地过年。

这几天,朋友圈里,山东的、陕西的、江浙的、云贵的……好友们都在炫耀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年味”。东南西北中,每一种回忆,每一种味道,每一种喜欢,总是有缘由的。因此,在年前,我也在准备着自己家乡的年味:豆腐酿。说起“豆腐酿”这道菜,在我们老家那可是绝对的名菜了。小时候记忆中,无论是平常的节日节气,还是村民的红白喜事,“豆腐酿”这道菜在宴席中是必不可少的。

每当过节,母亲头天晚上就会做准备,把黄豆放在水盆中淘洗浸泡。第二天,一大早就将泡好的黄豆,用石磨加工成豆浆。经过上锅蒸煮、过滤上格、压制定型等多道工序后,得出了做豆腐酿的基础材料:水豆腐。水豆腐切成3厘米见方的小方块,下油锅炸成空壳的油豆腐。然后,用新鲜肉沬、香芋、香葱等拌以五香粉,剁碎搅拌成酿豆腐用的馅料。油豆腐壳内一个个装满这些馅料后,上锅蒸煮。大约一刻钟后左右,豆腐酿就香飘四溢,半个村都可闻到这让人垂涎的香味。


为了这个家乡的年味,我做的豆腐酿,购买这些辅助食材,都要驱车60来公里,专门跑到市区郊外乡镇去购买。尽管准备做豆腐酿的材料一样不少,通过微视频母亲进行“线上教学”,但每次儿子品尝后都给差评,说是没有奶奶做的味道好……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说的话无需怀疑。我想母亲在家乡待了一辈子,她对那块土地的情感自然比我深厚,她的豆腐酿融进是她对那片土地的情感,她做的自然比我更有故乡的味道。家乡豆腐酿,酿的是童年的记忆、酿的是父母的温暖、酿的是家的温馨。

家乡的年味还有很多,比如粑饺、糍粑……

春风轻舞、暖流涌动。牛马年,好种田。辛丑年,让我们卯足牛劲,为创造自己的幸福年味奋斗吧!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