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一:概述1
统一全国以后,首先采取了恢复农村经济的措施,使得由于战乱和明末残酷剥削受到破坏的农村经济恢复发展,这样才稳定了社会,也调和了社会矛盾。由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对外采取封闭的政策,暂时抑制了外国殖民势力的侵入。到了乾隆时期,经济已经发展到鼎盛阶段,不仅农业有了相对的发展,城市工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陶瓷、印刷、制盐、矿冶等工业已有了相当规模。其次,清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表面上满汉平分中央政权的权力,但实际上皆由满族贵族把持,以此推行高压的政治统治。其三,清政府建立科举制度,试以八股文。康熙17年(1678年),开博学宏词科,罗致人才,授以官职。与此同时,又采取压制文人的政策,禁止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以抑制文人思想。 诗文方面,主要表现了反清的民族思想,也有很多诗文描绘了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文人志士不应考,不就官,采取与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中期诗文多背离社会,流派繁多,作品丰富,但主要是模仿前人的诗文创作,成就不高。这一时期在诗文理论方面,成果甚丰,这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 顾炎武(1613-1682 年),字宁人,也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原名为绛。清军破南京,于是立志恢复明王朝,故更名炎武。他多次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奔走南北,仍然从事反清斗争。他学识渊博,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无不探渊究委。其著作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其诗甚丰,多写国家兴亡大事,充满爱国情感与民族思想,表达恢复明王朝的意愿,风格凄凉沉郁,悲壮激昂。其文不事藻饰,质朴自然,虽然用典,但多贴切。《精卫》一诗自喻精卫,表述自己恢复明朝的决心:"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期。" 又如《又酬傅处士次韵》:"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他的诗文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历史内容丰富,较近杜甫。 黄宗羲(1610-1695 年),字太冲,号犁洲,浙江余姚人,我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明亡之后,曾纠结同志抗清,晚年隐居讲学,清廷数聘不就,著有《南雷文定》、《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其诗文直抒胸臆,不尚雕琢,多写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原君》一文抨击封建专制,《原臣》指出臣之出仕乃为天下万民。 王夫之(1619 -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亦曾举兵抗清,后来战败,决计引遁,辗转湘西,最后归于衡阳石船山,故称船山先生。有后人编《船山遗书》358卷。其诗文以表现爱国思想,感怀往事,追忆抗清生涯,表达救亡意志。《小楼雨枕》、《读指南录》等很多诗中抒发这一情怀。 清初的遗民诗也有相当的影响。遗民诗的作者多为南方人,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其作者多是明末爱国遗民,如杜濬、钱澄之、归庄、申涵光、吴嘉纪、屈大均等。 钱澄之(1612-1693 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诗近陶渊明,冲淡闲远,亦有反映现实之作,如乐府诗《田园杂诗》等。吴嘉纪(1618-1684 年),字宾贤,号野人,东台人,著有《陋轩诗》,诗作真朴沉郁,自成一家。其乐府诗写人民之苦,较有现实主义精神。 屈大均(1629-1696 年),字翁山,广东番禺人,著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等。他一生遍历南北,目睹动乱之苦,每每慨叹,故其诗中有民生之疾苦,其风格慷慨顿挫,运思深远。长于近体,尤工五律。写景描色,无不言志," 烟雨催春春欲归,荒城最少是芳菲。生憎浦口多鸿雁,食尽芦花未北飞。" (《春望》);《民谣》一诗反映现实:"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狼,为政何惺臊。" 明末清初文人的爱国思想在散文创作中也有表现,王猷定、魏禧、侯方域等亦写爱国之情、亡国之痛,情多悲凉,文字激扬。 江左三家中的钱谦益(1582-1664 年),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清初著名诗人,主盟文坛数十年。他主张写诗要" 有本" ," 有本" 就是有感而言,其诗作多是实践他的理论的作品。 吴伟业(1609-1671 年),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为代表作。《圆圆曲》写吴三桂为夺回爱妾不惜投清,合击李自成的事件。诗中对兴亡大事有一定积极意义和思想。 清初最有名的诗人是王士祯(1634-1711 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他在理论上主张神韵说,认为写诗最高境界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一理论大抵出于严羽妙悟说。他的七言绝句最能体现神韵说的主旨,语言含蓄,境界清远。《真州绝句》中写:"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似日斜风定后,满江红树卖鲈鱼。" 但是他的诗多是一些缺少社会内容之作。 查慎行(1651-1728 年),字厦重,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其诗多行旅见闻之作,善描述亦通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