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306连续30天,他始终保持战斗状态

 WTB2255 2021-02-14

■ 贺勇 龚靖

“对工务人来说,病害就像掉进眼睛里的沙子,不清理掉就不舒服。”2月24日10时20分,马敬远带领4名职工在京九线麻城站上行1068号道岔上进行改道作业。

    拔道砟、插入起道器、摇动手把、串实道砟、人工捣固……40分钟,一处线路低洼病害整治完毕。随后,马敬远拿起道尺,按照“1米1量”标准,对作业质量进行验收。确认达标后,他们又朝下一组道岔走去。

    “起道作业一般由3人互相配合完成,一人看道、量水平、一人抬道。”马敬远说,“为防止病毒传播,我们戴好口罩,做好消毒,划小作业单元,尽可能减少人员交叉接触。”

    麻城站是京九线、麻武线交汇枢纽站,股道多、道岔多、行车密度大。为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天窗,整治更多的设备病害,马敬远增加了工作量。

    马敬远一手拿道尺,一手提着50多斤的起道器走在队伍的前面。班长刘卓楚扛着内燃捣固机跟了上来:“这些天,人手少,我们得抓紧干,不能让设备质量滑坡。”

    放下工具,马敬远趴在钢轨上看方向,跪在地上找病害。长年累月地弯腰跪地测量,马敬远的膝盖上尽是老茧。“找准病害,才能做到干一处、保一处、稳一处。”马敬远说。

    “老刘,你来测量轨距,我去改道。”话刚说完,马敬远把道尺递到刘卓楚手上,拿起摇铃卸扣件,用偏心轮改道。不一会儿,马敬远的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

    按照工务段的要求,站场线路轨距容许偏差管理值是+6毫米、-2毫米,马敬远把标准提高到+1毫米、-1毫米。“严格作业标准,坚持苦干实干,没有养不好的线路。”马敬远认真地说。

    12时20分,上行天窗结束,两处设备病害整治完成,并验收合格。下午,他们还要去打磨道岔;晚上,他们应急值守在工区。

    马敬远是麻城工务段麻城维修一工区党员工长,自1月23日以来,连续30多天,他带领在岗的4名职工白天黑夜连轴转,始终保持战斗状态,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