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就是保定丨贰 · 正月正【下】

 唯我英才 2021-02-14

你若问我,啥是保定?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
两千余年岁月积淀
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
共同交织成
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
红色足迹 | 百年风华 | 古迹非遗
名山名水 | 名吃名产 | 名人名居
多个视角看保定,里面有太多故事
那些令人崇敬的,回味的,陶醉的
都是保定

所以,到底,啥是保定?
这,就是保定!

于历史长河之中

保定积累了无数璀璨文化

古迹、非遗、民俗、民风

裹挟着岁月的风尘

焕发着时代的新光

它们,值得你品味、体验

这,就是保定的老民俗

定兴活盘旱船

定兴活盘旱船起源于清朝末年
表演者在船体中可自由旋转
实现船头与船尾互换
故称活盘旱船
两名表演者均有假肢盘腿
仿佛真正坐在船上
分文、武两场
表演《白蛇传》中游湖借伞、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场间以唱摆头歌为衔接
唱腔婉转而动听
动作高超而巧妙
如推碾子表演
船夫坐于船上
船头置一碗清水
连续旋转旱船几十圈仍要保持碗中水不外洒

满城“卍”字灯阵


“卍”字灯阵始于明末清初
每年正月初五过后
村民便开始自发组织筹办灯阵
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摆阵
灯阵共由360盏灯组成
另置大灯(俗称神灯)一盏
高悬于阵中央,作为“押阵灯
灯座多是纸扎莲花形
灯碗用釉泥烧制
内装香油,点燃后香气扑鼻
进入阵中,如入迷宫
元宵节期间的晚上
周边各村花会
锣鼓、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旱船
会到灯阵中助兴表演

徐水吴庄高跷

吴庄高跷以“武高跷”著称
演员12名,分扮不同角色
或陀头、小二格、渔、樵、耕、犊等
或《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中戏曲人物
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
如“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
单脚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尤其高难
有时加入体操动作
前空翻、侧空翻、后手翻、连续空翻
极具观赏性与表演性
吴庄高跷亦有“文跷”
讲究扭、逗,情节简单,娱乐性强
高跷队形、动作多样
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惊险

满城寸跷

寸跷演变自宫庭舞
多扮女装,载歌载舞,人数不等
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完整

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打场”两种
踩街以单排、双排或多排列队行进,整齐红火
打场则亦歌亦舞
“舞动乃歌,歌罢更舞”
春节、元宵节及家闲季节
当地百姓自带服装道具
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渲染节日气氛
老少皆宜,群众基础高

顺平地平跷

地平跷由“寸跷”演变而成
相传于乾隆年间极为盛行
民国后经艺人修改和完善
极具北方特色
表演题材为农村生活和爱情
有双人舞和多人舞两种表演形式
多以《将军令》《高山流水》《小二番》等为伴乐

“颠颤”是地平跷角色共有的舞蹈动率
它以脚掌为动力
通过膝盖的上下弯曲带动全身形成一直的颤动
由此而产生的
掌颤步、平颤步、踱颤步、碾颤步、跳颤步
是地平跷各行当的基本步伐

阜平轿鼓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
阜平轿鼓曾被康熙皇帝钦定为“天下第一鼓
后来,冀西流传一句俗语
出帝手,加皇封,声震天下第一“咚”
说的就是阜平轿鼓
轿鼓,分为粽子头、风搅雪、线儿鼓等七个段落
各段落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
鼓槌就是指挥棒
敲打时要指挥镲铙等配套乐器
像指挥一个交响乐队
一套轿鼓敲完历时一小时
鼓槌敲击鼓面五万多次
镲敲四万多次,铙次数最少也达三万多次
鼓声随鼓手感情变化而变化
时而像进行曲,时而像抒情诗
时而像雷霆风暴,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时而像三月春雨,淅淅沥沥、沁人肺腑

因史而名,因迹而盛
古城保定
以浓厚的人文情怀
精彩的非遗技艺
带你领略品质风韵
(疫情期间,要遵守防疫要求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