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战疫”一线的“火眼金睛” ■ 王樊明 赵琳婧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襄阳电务段上岗的25名信息分析员,像 “眼科大夫”一样,在旅客看不到的角落,实时监测着全段137个站、730个通信机房的设备运用状态。 疫线 “女战士” 为防止疫情扩散,该段谷城车间减少非必要的上道作业,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强化监测分析的作用,为现场维修提供科学指导。信息分析工区女工长刘小雪便成了特殊时期保障安全生产的 “眼睛”。 刘小雪是个标准的90后,工区的年轻人都叫她 “姐”。这声 “姐”的背后是工区同事对她工作有担当、负责任的敬佩。听说工区同事无法返岗,感冒刚恢复的她,便主动请缨投入工作,这一来已一个月有余。 她每天通过监测设备认真分析、精确判断,及时将设备异常信息收集汇总,按照问题性质分级分类,逐条通知工区人员整改。特殊时期,一个人同时做几个人的工作,工作量变成了平常的三四倍,可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不论是道岔缺口与曲线巡视,还是车间人员体温测量督察,这位 “女战士”用实际行动展现出 “半边天”的力量。 办公室里的 “钉子户” 在信息分析员的岗位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要迅速到达工作岗位,于是值班室就成了信息分析员临时的 “家”。 陈登浩是该段云梦车间信息分析工区工长。疫情期间他不仅春节没能与家人团圆,而且在工区一待已经2个月,大家打趣说他是办公室里的 “钉子户”。“特殊时期一定尽最大力量保证设备稳定。”这名年轻的党员说道。 每到天窗作业时间,陈登浩就要与现场作业组实时连线,根据现场作业内容和进度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遇到设备故障时,他马上又担起应急抢险员的角色。平日里这些本该多个人完成的工作,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陈登浩克服困难,利用监测分析的优势提前捕捉设备隐患,指导现场合理组织天窗和开展应急作业,实行设备的 “精准修”,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期间设备维修受限带来的风险,确保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不误。 “火眼金睛”揪隐患 该段枝江车间地处偏僻,受疫情影响,原本安排的接班人员无法返岗接替工作,而信息分析岗位却一刻都不能没人。信息分析工区青工罗佳丽主动向车间请缨继续值班。在此期间,她一次都不曾离开过车间,用 “火眼金睛”不断揪出设备隐患。 3月初,罗佳丽在调看监测数据时发现焦柳线枝江至 安 福 寺 区 间 7203G、7214G主轨电压曲线波动,电压调整值超下限,立即向车间值班干部汇报。该车间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组织人员上道处理后设备恢复正常使用。 作为一名电务信息分析员,罗佳丽每天要分析各类监测曲线2000余条,调看现场的各项采集数据1000余组,密切监控着道岔表示缺口100余处,同时还要分析研判设备异常报警信息200余条。面对人员减少带来的工作量倍增,罗佳丽没有丝毫怨言,对车间干部的关心和询问总是微微一笑地说:“没事,我能行!” 在该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车间、工区三级信息分析员的共同努力下,2月份至今,通过监测发现并协助处理设备隐患291处,其中高风险等级隐患62处,成功预防了设备故障5起,确保了疫情期间电务设备的安全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