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大多指男性年轻时忙于事业打拼,到了40岁上下,回顾过往的工作、婚姻生活后,突然对下个阶段的人生感到疑惑,仿佛失去人生方向;有的人因此厌倦现况,酝酿着一种非“变”不可的情绪,想寻求新的刺激化解危机感。但这种情绪背景下做的决定是否恰当?如果非变不可,应该如何应变才能顺利过关呢? 其实,“中年危机”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最早于1957年由加拿大心理学家杰奎斯(Elliott Jaques)提出,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当1965年,他的一篇研究报告“死亡与中年危机”(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发表后,却意外受到大众的青睐,“中年危机”瞬间变成了流行文化。当时将近40岁的男性中阶经理人普遍有一种人生已达颠峰,未来将面临漫长、无可避免地往下滑或被淘汰的预期心理。 然而,“中年危机”是否真实存在? 1995年一项关于美国中年危机的研究MIDUS(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发现,多数美国人没有中年危机,反而,40岁的男人正处于相对健康、忙于社交生活、事业赚钱的高峰,对自己的人生相当满意。大约只有10~20%的男性经历中年危机,这部分人当中,有半数属于易有危机感或神经质倾向,一生当中经常有危机意识,不止限于中年;另外半数面临的中年危机则来自于健康问题、失业或离婚等。 当然,时代的变迁,西方社会开始经历各种社会运动、从经济大恐慌走向繁荣,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等也可能影响中年男性对人生的态度。 如何看待“中年危机”? 尽管“中年危机”近年来仍受到大众的讨论与关爱,心理学家至今却仍未成功地找到“中年危机”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中年危机”可能跟文化构念(cultural construct)有关,亦即某些文化中会出现中年危机,某些文化则不会。例如,美国一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就曾著书《Coming of Age in Samoa》指出,萨摩亚(Samoa)的青少年不曾出现像美国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情绪问题。 如何应变? 古人寿命没有现代人长,40岁也许就将进入暮年。但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如《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自述自己的一生,足以为现代人典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按照孔子的标准,40岁的时候应该能了解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不会被外在世界的表象所迷惑。如果想要“变”,应该是更向自己的内心寻找,重新了解自己,寻找那份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宁静与喜悦的力量,一种生命的自觉,这样到了50岁才能达到“知天命”的境界。 八个“应变”的方法 当拥有了正确面对的态度,接下来还要努力付诸实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如何采取行动。不妨参考以下的建议。 1. 运动 养成每天运动到流汗的习惯,每天至少做20分钟体能运动或在居家附近散步。 2. 多笑 正向解读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要做到笑口常开不难。还有,提醒自己不要有扑克脸。 3. 沉思冥想 哈佛大学最近研究表明,简单的打坐和冥想便可以促进大脑负责学习和记忆以及控制感情和善意的部分增长。 已有研究证实,冥想可以减轻忧虑和沮丧症状,改善注意力和专注力,加强主意识以及促进身体健康。沉思冥想就像镇静剂,可以平定“猴子思维”(monkey mind,像猴子一样杂乱思绪)。当思绪要开始飘流时,常冥想的人比较容易定下来。 4. 尝试新事物 在你的人生当中,应该有一些你曾想要但没有真正去尝试的事物,如放个长假去旅行。现在,不妨暂时停下脚步,去实现这些梦想。这也是改变现况很好的方式。但避免走极端,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情况下,尝试新的活动或事物可以让自己以新的视野看待人生。 5. 自我进修 回学校进修想要学习的课程,或学习一项新的乐器如萨克斯风、语言、绘画、写作等,为自己创造学习的环境,从学习中建立自我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 6. 学习感恩 上床睡觉之前想想一天当中值得感谢的事,写下来会更好,可以是平平常常每天发生的事,例如欣赏美丽的日落或聆听喜爱的音乐。 罗伯特(Dr Robert)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感恩,感恩是一种改变我们关注事情角度的方式。 7. 更开放的思维 不管年纪,每天提醒自己,打开自己接纳世界。韦内(Dr. Wayne Dyer)在他书中写:试着想像有无限的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不要固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 8. 远离社群媒体 网络社群媒体容易引起人沮丧、忧虑、嫉妒,没有希望,没有价值的感觉,还可能衍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使用网络社群媒体很花费时间,想像生活中这几个小时内可以做很多事,却浪费在电脑银幕上上下下滑动看别人的生活信息。 中年危机是否出现因人而异,而且也不一定遇过一次就终生免疫,危机时间长短也各有不同。面对中年危机,在求“变”的过程中,给自己机会多了解自己,藉以探询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如此一来,便能将“危机”变成“转机”,人生也能更上一层楼了。希望面对中年危机的朋友们,在“变”中找到生命的依归! 编译:王知涵、莫琳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