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学刊》2020年第四期学术头条:易安词的女性视角研究

 夏梓言 2021-02-14

易安词的女性视角研究

陈志峰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  要:作为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自我生活、情感体验以及人生历程。在宋代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自我形象的生动展示,对丈夫爱的坦诚表达,以及国难后对生活的思考,将现实生活体验升华为一种对人生的审判,她的词作中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下纯粹情感的抒发,依然对当代社会生活中保持心灵本真和情感体验的价值有所启示。因而,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以上方面,探索李清照词作的独特女性视角,并阐发这种视角下的李清照词作的价值。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视角;宋代文人

一、前言

众所周知,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作家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歌辞文章”甚至是普通女子所不能轻易触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逐渐从男权社会中觉醒。李清照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原本平静的池塘重新注入了新鲜的活水。作为一位男儿心女儿身的词人,李清照压倒须眉,为女性文人争得了一席之地。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之高,为后世所公认。清人李调元曾经这样评价“易安在北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确实如此,这些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印证,并不是过谦之言。

著名文学史家谭正壁曾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琐、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1]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严重禁锢了妇女的思想,使她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不能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发展。而文坛上李清照的出现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耀着整个文坛。这位才女是文学家中的佼佼者,她以“词坛正宗”出现。李清照词以其独特的女性审美描写了当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她以独立的女性思想写出了绝美的词作影响了整个古代词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本文透过李清照词作中独立的女性话语体系、极具性灵地性情抒发,鉴赏李清照女性化的抒写情怀,以及她所带来宋词中新的格局——从女性视域出发,探讨李清照词中女性心灵的解放和情思的抒放所打开的女性内心世界,在这个女性世界中,李清照词作对女性肯定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生思考的态度。

二、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创作视角

(一)早期:少女、少妇视角

1.表现个性形象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但她没有同其它未出阁的封建女性一样“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是走进大自然,展现自然天性。这个时期,我们能看到她很多将大自然、与少女天性连结在一起的作品,醉酒之态不时穿插其中,更添趣味。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这首词作描写的是醉酒的少女夕阳落下、泛舟归家的场景。 只是寥寥数笔,便将少女的情态、心理及动作勾勒出来。“沉醉”二字让这次出游之情致达至极点。本是大家闺秀,却醉意醺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让我们看到一个多么洒脱不羁的奇女子。

如果说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性浪漫的醉酒少女形象的话,那么深陷爱恋的少妇李清照便又向我们描绘一幅迷醉少妇思归图。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更富裕、更合理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渗透进了她少女的心灵,使女性独特的敏感心理和文学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充分的体现。当她“蹴罢秋千”时,慵整纤手,在兴奋情态下不自觉地流汗,直到平静下来,才感觉到“薄汗轻衣透”,于是她“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降唇)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一个活泼、天真、顽皮、腼腆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表现出了自我的欣赏陶醉,恐怕这不是男人所能想象的。其他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烷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等她的词作,完全以一个充满自我个性、对生活热爱的少女形象出现在我们眼睛。

2.抒发闲愁暇情

以李清照的另一部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这首词同样也是描写李清照醉酒后的场景,词人深知经过昨天的狂风骤雨摧残后,海棠必定难以幸免,但仍然抱有一丝的侥幸,因此酒醒后便立即询问身边的丫鬟,园中的海棠如何,“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惜花之意溢于言表,最后以“应是绿肥红瘦”作结,少妇心事脱口而出。在这里我们又看到李清照天性中的另一面“多情敏感”。

在李清照前期还有许多毫不掩饰其性情的作品,同样也是将大自然与酒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其少妇情怀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的“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部作品写的是夫妻一起赏梅饮酒,少妇情浓意更浓、展现少妇的娇姿憨态;《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思夫的赏梅饮醉,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诸如此类等等。此时大自然中的万物与词人还有酒似乎构成一个整体,是多么的自然、巧妙。可见李清照确实不平凡,当他人创作压抑个性,沉闷无趣的时候,清照在创作中却是敢于表露真情,大自然是她的后花园,美酒是她的最爱。

3.大胆追求爱情

李清照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描绘了许多少女向往甚至积极追求爱情的心理状态。在传统婚姻观念的时代,女性认从“父母之命,媒如之言”,女性是如此直截了当地表达她们对爱情的渴望,这是对世俗实践的彻底颠覆。《碧鸡漫志》中批评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间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绍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天顾藉也。李清照词作尽管受到封建卫士的批评,但她词中超凡脱俗的灵性色彩却无法被抹灭。

例如《洗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这首小令: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4]

李清照仅以寥寥数言,就写出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娇柔的情态,她明媚鲜艳,满怀对自由和爱情的强烈追求。“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怀春的女人被爱的痛苦折磨的心声。然而,她并不想在等待中错过幽会之约,而是把对对方的相思流露在信笺上。李清照写出了一个自由追求爱情的违背封建礼教的的少女心态,她充分表达了对女性积极追求爱情的支持,同时抨击了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自由意识的压迫,这有力地彰显了她的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二)后期:女性文人视角

1.自我的抒写者

由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在中国古代很少有女性敢于揭露自己对爱情、自由及生命价值的追求。女性为之创作者少之又少。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主张,假借女性的口吻说出,而李清照却是一个特例,她可以说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女性代言,在其创作中,她毫不掩饰其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以作品《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为例,“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5]满怀至情至感,感同身受,以第一视角写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让人为之触目。在这里可以和另一个擅长写市民男女之情的词人柳永做个对比,柳永喜欢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来写男欢女爱,即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也表达自身的人生体验。比如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6]柳永以全能视角描绘情人离别的场景,实际也藉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感情不像李清照那样纯粹和细腻。秦观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他的作品《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7]这也是一首闺怨词,写出了女子的忧郁哀怨,他与李清照描写女子不同的是他借男女间的悲欢离合来抒发自己抱负,间接抒情,而李清照却是将本我与艺术形象合二为一,直接抒发情怀,展现女子本我。因此,正如柳永一般,秦观也同样过多注入自己的情感与特质于女主人公中,所以未能真正走入女子内心,可见李清照对于女性的细腻描写确是男性作家无法相比的。

2.悲凉处境下的豪放

李清照的词并非可以以“婉约”一言概之,在其前期“出格豪放之举”便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如梦令》一词的描写便展现出了李清照“豪放的”一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不拘一格的女性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是多么的自由和无拘无束。如果说前期大家闺秀、女儿情态仍然不时显露,那么到后期,李清照似乎具备一种持笔仗剑走天涯的英雄胆,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面对山河破碎、自身孤苦无依的悲凉遭遇,李清照并没有如大多数士子一样醉生梦死,而是胸怀日益宽广,将心中的家国之思、慷慨凌云之志一起“喷涌而出”,比如其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面对夫君病死,国土沦陷,李清照虽然正处于“路长蹉日暮”的困境,但创作却已经插上翅膀,描绘一个仙人世界,“跨过天河,回归天宫,最后驾驭大风去往仙山”这是怎样的气概和壮举。

如果说《渔家傲》是词人在思想上的天马行空,那么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婉约中的真情豪放,敢于吐露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8]词人通过黄昏、雁过与其愁情相连,全词“愁上加愁”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爆发出来,可见李清照有着区别其他女词人的直爽与豪放,作为一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虽然饱经沧桑,但即使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也没有被挫折和苦难打倒,而是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确实了得。

3.个人不辛与国家沦亡交织的特殊“国仇家恨”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她的作品中她不再是天真无邪的少女,也不再是“迷失”在爱情中的少妇,而是逐渐成为一个为国家疾呼,为自身叫喊的“文人”,我们能够在其作品中体会到一种“时代之悲、亡国之悲、家破之悲”。以其作品《永遇乐·元宵》为例。“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9]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在欢度元宵,描写元宵佳节场景。可是实际却是面对节日的氛围,女主人公心中凄凉万分,因为她想到自身的遭遇,想到国家的半壁江山已不知沦落何处。一句“春意知几许”便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已无兴趣观赏美景”,最后诗人也“谢他酒朋诗侣”,在“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结束。在这首词作中,李清照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将创作的目光集中倾斜于自身,而是将个人的不辛与国家沦亡相互交织,表达对朝廷不作为的失望愤慨之情,对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忧虑同情。

全词没有出现有关愁或者恨之类的字眼,但只是寥寥数笔对景色和人物的点缀便勾勒一幅国家与民族深陷苦难的画卷,可见李清照后期的创作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小世界,更多了一种全局观的把握。与这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清照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10]这首词是词人在元夕有感于梦所作的作品,面对那“流水无情、岁月变化”词人心中只留下万般悔恨,心中感慨万分却为之奈何。体现对当今国家当权者的不满和时局混乱,百姓遭受苦难感同身受的悲痛之心。相对于李清照的词,其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怀更加浓郁,比如作品《夏日绝句》、《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等等,在这里不再展开。

三、不同时期创作视角转变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生活的变化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李清照是宋代是封建社会的专制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学者在社会理论体系中囚禁了人们的观念,将程朱理学的社会制度运用到社会制度中,对妇女进行了多方面的歧视和监禁,如缠足的坏习惯和对妇女再婚和再生育的限制。一方面,它是女性思想的觉醒。在这样的社会和自我冲突中,李清照接受过教育的女性的束缚,受到礼节的约束。她通过诗歌的表达来解释女性内心自我意识的产生和觉醒。

2.家庭背景的影响

李清照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开明和修养的家庭。她出生在书屋里。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她的父母不会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来束缚女儿,而是鼓励她学习文学,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这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家庭为李清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建立奠定了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李清照保持了她的自然人格。

3.个人因素的影响

李清照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她的生活和教育使她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她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学习诗书天赋。她的艺术成就、文学和历史技巧以及政治洞察力使她与众不同。李清照有着非凡的思想状态。她总是追求一个女人保持一个独立的个性,在情感上与男性平等。她的性格温柔而坚强。

沈增植先生曾经评论过她:“易安惆倪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南宋。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她的生活经历不断丰富,她的曲折命运迫使她“走出闺房”,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她的话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甚至表明她不愿意被残酷的社会所压抑。她对故乡社翟的深深焦虑是她独特的女性意识的驱动力,最终使她成为一个不逊色于文人士大夫的伟大女性词人。

(二)身份的转变

1. 率真的少女

李清照天真、深情、矜持的少女时期在她的《点绛唇》中可以看到,整个词的风格明亮轻松,描绘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少女。李清照的另一个代表作《如梦令》,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少女时代的写照。用李清照的话说,在态度系统中直接表达感情的词到处都是,比如“羞”、“浓”、“瘦”等等。

这些表达富含情感意义。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李清照独特的个性和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一个完全不应该与一个陌生男人接触的年轻女性形象。它表现了少女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愿意被封建伦理束缚的精神,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满怀烂漫任性思想,追求爱情,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

2.甜蜜的妻子

封建社会的婚姻不能独立,但幸运的是,李清照拥有了一段幸福的婚姻。她和赵明诚情投意合。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满怀对生活的柔情和幸福。因此,她在这段时间里的大部分词作都包含夫妻间的情真意切,她这一时期的作品表达的消极态度的词语相对较少,程度较轻。封建道德要求与李清照这种主动追求的生活格格不入。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并不妥协。

相反,她的个性是坚强和自信的,她有一个非常强大和竞争的心,李清照在买花的时候,她要让丈夫告诉她花和她谁更漂亮。从这个看似被宠坏了的情节中,很容易看出李清照自鸣得意的语气表明了她对生活的巨大热爱和信心。她的话是真诚的,微妙的,女性的美丽和自信生动地显示在这些评价词中。从女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可以选择与女性生活中忧郁相关联的事物,并以优美的女性笔触来组织词作。

3.凄凉的孀妇

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使李清照成了一个寡妇,从一个女人到悲痛和悲伤,丈夫的悲痛和国家的动荡,把她推向痛苦的深渊。孤独寂寞的才女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中写下了《声声慢》,这个词的开头产生了一种冷淡的情感基调。在这一时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己尽》也同样通篇都是愁情,如“惨”、“戚”、“悲”等。所有这些消极或情感的话都是悲伤的。

四、李清照词作创作视角的优势与局限

(一)李清照创作视角的优势

李清照在创作的过程中,其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原先的初露萌芽到逐渐成型再到打破常规重新构建,这些在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1.身份的转变:名门闺秀(儿媳)、文官妻子和女性文人

李清照的一生大致有这样几重身份:首先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无忧无虑的少女、她不需要如寻常百姓一样为柴米油盐费尽心思。因此少女时期的她有充足的时间将创作热情全部贯注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其后充满对爱情向往的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一方面夫妻婚姻和谐,清照沉醉于爱情的美好,集中创作属于二人的爱情词作;另一方面,后期的聚少离多,李清照无处排泄心中苦闷,只能借词思念远方的丈夫,寻找心灵上的寄托。经历过南渡,丈夫病故,李清照感慨时事无常,此时的她愈加成熟,她不再因为困顿于自身的情感中难以自拔 ,而是真正地成为一个“为民请命、为自己高喊”的爱国文人,她的视野愈加辽阔,胸襟也愈加宽广,其身份的转变为她带来不一样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

2.个体意识、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意识、民族情感的变化

李清照前中期的创作或将自己放逐与于山水之中,嬉戏玩耍,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或将自己禁锢在阁楼之上,许是饮酒独醉、许是思念远方的夫君而不可得。清照始终将自己的主体意识放在第一位,充满着浪漫和幻想,她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赋予作品中。然而到了南渡后期,面对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百姓苦难深重,上层社会安于逸乐。李清照不再拘泥于自身周围的狭小空间,愈加珍视自己的价值和人格,明白有国才有家。

此时的李清照“剑指”当今朝廷,为国家和民族疾呼,并且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反映民族的苦难,来抒发家国之痛。李清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词人创作所应该具备的东西:创作永远不会仅仅局限于周围的事物或自身,而是永远不断进步“登高望远”。

3.不合音律、曲不缚意到声情并茂、自然风味变化

前期的李清照由于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婚姻,作品主要写其悠闲生活。此时的清照更多的是表情达意,抒发心中的怡然自得。少了一份束缚,多了一分灵动有趣。比如《减字木兰花》这部作品,“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11]作品看似不谐音律,通俗口语化,但是读起来却别有一番趣味。到其后期,清照的作品便多了一份情致、典雅,以作品《声声慢》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慢”字是全词的主旋律,深秋的自然景观与心中的悲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共鸣,让人的心又如何能够快意起来。

4.创作思维、风格及内容的变化

前期,李清照的词更多地是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写自身的情感生活。到后期,李清照不再是简单赋予情感于作品中,而是增添了一丝理性思考,探索女性真正的价值。

除创作思维倾向有所变化外,李清照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清照前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现的更多的是女子娇柔而又不失个性的一面;比如《如梦令》中有趣的醉酒少女、《点绛唇》中懵懂害羞的怀春少女,《一剪梅》中的思夫少妇,而到中后期李清照的作品更加追求一种刚柔相济、情到深处、化柔为刚的风格,比如作品《声声慢》婉约中见豪放,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部迸发出来。

在前期,李清照喜欢以花草意象及大自然的景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并追求典雅和情致,这种并不是百姓们所喜爱和接受的;到后期,李清照的创作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民族情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与正在遭受苦难的百姓能够引起共鸣,显然更为社会大众所喜爱。

(二)李清照创作视角的局限性

诚然李清照在作品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情感模式,展示的女性个性风韵,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法让人惊叹不已,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在创作过程中所显露的不足。

第一,题材相对狭窄。前期主要描写少女趣事与闺中生活;题材多见于写自然风光和爱人之间的离别相思,将创作视角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天地。比如《点绛唇》,写其少女时期悠然自在的生活、还有描写与丈夫新婚燕尔,婚姻和谐的《减字木兰花》、以及新婚夫妇离别不舍的《一剪梅》等等;后期虽有所突破,题材更多见于感伤时事、怀乡悼亡以及爱国忧民之类,但其仍然是站在比平民百姓更高一层的上层文人视角看待社会状况,映衬自我,所以无法透析社会悲剧的根源,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些在作品《声声慢》、《临江仙》、《武陵春》等词作中都能够得到有力的印证。

第二,思想中的礼教枷锁。一方面,男尊女卑、儒家的思想已深深地烙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女性中,因此其虽然也想要放纵自我,但在词作中却无法做到如数百年之后的“鉴湖女侠”秋谨那般洒脱,“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而只能写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般的无奈惆怅;另一方面,尤其是在李清照的后期词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她似乎无法摆脱“词别是一家”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于李清照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所表达浓郁爱国热情,在词中少涉国事,更像是歌唱自己。两种思想炯然相异。

第三,感情色彩略显柔弱。其作品虽然不失刚强之意,但却总是难掩女子所独有的忧虑细腻之感,读她的词作总是给人一种百转千回、当断未断的感觉,似是天生便具备罢。比如《一剪梅》最后几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尽显女子娇柔一面。还有《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这首咏物词作,一方面赞颂“桂花的风度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嗔斥其打扰美梦,女子本然面目尽显纸上。

最后,虽然李清照其词在思想、艺术表现上有其局限和不足,情感基调低沉,感情稍显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作为封建社会下接受传统文化的女性,她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敢于向传统挑战,以词为依托,展示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实属难得。

结语

综上所述,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女性大文豪,犹如耀眼的明珠在中国的词坛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作为女性,却须眉不让男儿,能够在男权文化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中占得重要的一席之地,靠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和卓越才华,以词为依托反映个人情感经历和社会生活,其词作所展现的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思想内涵让后人赞叹不已。相比于一般封建才女,清照之词更多了一种人文关怀。重温回顾李清照的词作,感受她词中所显露的真挚的感情,通俗的口语,蕴藉的意境,和谐的声律,婉约不失豪放的风格。这些文化关照,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下的一般女子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清照:李清照诗词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M] 南京: 凤凰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 杨万里: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版.

[6] 李俊:浅谈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J]. 科教文汇, 2016(28).

[7] 李苗苗:浅谈李词与柳词女性写作的雅与“俗”[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8] 彭婕. 易安词的那些花草树木[J]. 名作欣赏. 2016 (21).

[9] 王昊:论李清照《词论》的女性主义话语立场[J].吉林大学社会学报,2001(02).

[10] 刘韵智:恪守本位与求雅去俗——李清照《词论》评议[J]。山西青年,2017(06).

[11] 魏鹏展: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及其情欲书写[J]. 学术探索, 2016(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