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汇公学(附图)

 李平东方明珠 2021-02-14
年,江南遭遇水灾,民生惟艰。徐家汇地区多有人在万般无奈下,把无力抚养的孩童送到徐家汇天主教堂,请求徐家汇司铎收容并予以教育。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晁德莅慨然接收,临时拨茅屋数间以作教室。1850年,孩童增至31人,却多优秀可教,遂成立学校,取校名徐汇公学。1878年,因学生激增,旧校舍不敷应用,乃建三层大楼,后又加高一层,后称“老校舍”。此校舍于1991年改建为尚学楼。接着又建西校舍二层,此校舍于1991年改建为崇德楼。辛亥革命后,学校依照当时教育部所颁学制,改为高等小学(三年制)、中学(四年制);西文以法文为主,至中学兼习英语。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曾举行隆重毕业典礼,由上海最高地方官员亲授文凭。由是四方学子慕名而来者更见踊跃,原来的老校舍、西校舍又不敷应用,即于1915年酝酿新建校舍,并于1917年奠基,当时的上海县知事沈宝昌也出席了奠基礼。新校舍于19186月建成。落成仪式上,沪上名流云集,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新校舍”占地38.6亩,建筑面积24882平方米。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设计草图并任督工。“新校舍”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构筑而成。整幢建筑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大柱;东西两侧的入口廊柱也为科林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由多立克式、爱奥尼式,进而演变为科林斯式,据西方艺术史家考证,科林斯式柱头的装饰纹样为“莨苕叶纹样”,是由古埃及象征太阳的莲花纹、棕榈叶纹样变化而来的。柱头上的莨苕叶纹被作为花下的杯状环托,而花则由棕榈叶纹构成。莨苕叶纹的特殊视觉效果,为建筑师处理整幢楼的建筑雕饰提供了统一基调,设计师把小礼堂正门的圆拱形砖雕门饰、圆弧形窗楣纹样装饰,通过精细组合的艺术手法,使莨苕叶纹的线条极具生命化,让人产生面对鲜花和绿叶,阳光和海滩的浪漫遐想。“新校舍”楼顶部采用西班牙建筑风格。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漏水严重而拆除重建,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原先的建筑风貌。徐汇公学于1931年易名徐汇中学,原先专招男生。上海解放后,1953年开始招女生。“新校舍”于1992年被命名为“崇思楼”。现已成为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也是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