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小天使_ag 2021-02-14

  客观地讲,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商界精英。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三人的共同点是至少懂一国外语。陆小曼与林徽因还分别被公认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

  

  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人,出身于富商之家。现代诗人、散文家。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离世。享年34岁。

  中学在杭州一中学习。后依次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并荣获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3年成立新月社。先后任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应胡适之邀,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是《再别康桥》,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

   

  张幼仪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然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热恋林徽因。为了能够追求到林徽因,徐志摩决绝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当时,林微因极为痛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并于第二年生下了二儿子之后,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1926年,张幼仪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任德文教授。

  1928年辞职,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兼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在其54岁时,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0年代初,苏纪之去世,张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为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当时,他任浙江都督的秘书。一次他陪同都督到杭州一中视察工作,无意中发现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徐志摩。

  当时,徐家是江南富商,而张家也有着巨大的政治声望与经济地位,可谓门当户对。二人成婚也是两家所期望的结果。结婚时,张幼仪才15岁。

  

  张幼仪到底出生于大户人家,受家庭熏陶,知情达理,对公婆极为孝敬,二老对其宠爱有加。离婚后,也一直没有离开徐家,一直在尽儿媳的责任。为此,张幼仪也赢得了家族与亲朋好友的一致称赞与尊敬。

  在离婚这件事上,徐父及徐母都极为不认可徐志摩的做法,并且觉得亏欠张幼仪太多,因此对其极为关照,像对待儿媳一样对待她。

  对于二人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是在他们年少无知,人生懵懂的时候的一桩传统婚姻,缺乏感情基础。但是,在离婚这件事上,徐志摩表现得确实有点过分与绝情。

  

  林徽因

  林徽因是徐志摩用生命追求的女人。

  林徽因,女,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作家、诗人。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去逝,享年52岁。

  林徽因8岁时,移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上学。1916年,举家随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1920年4月,其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因对建筑学产生浓厚兴趣,遂立下志向——成为建筑学家。在伦敦期间,她认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

  徐志对其一见倾心,二人相见后不久,便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全身心追求林徽因。而此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对林徽因的追求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林徽因回国后两年,便与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结婚。

  她与丈夫梁思成领衔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晚年,在对子女谈到与徐志摩的关系时,林徽因说:“在徐志摩脑海里,她是被徐志摩以诗人的浪漫思想想像出来,而她不是那样。”

  见追求不到林徽因,数年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但林徽因从此却成为他一生当中的红颜知己、偶像与女神。又过了几年,即1931年,徐志摩所乘飞机失事殒命。乘飞机去北京就是为了参加林徽因对国外建筑学家举办的一场建筑学演讲会。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都是当时国内建筑学权威,尤其是古建筑学方面,可以用引领中国古建筑学研究潮流来形容。

  由于二人的研究与推介,国外许多建筑学家才得以真正了解中国的古建筑之美与古老而璀璨的建筑文化,并为之折服与痴迷。二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国内外学者与世界建筑学家的敬仰与爱戴。

  

  林徽因不但在建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成果丰硕。除著有剧本、散文、诗歌、译文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与传诵。

  林徽因去世后,也被安葬在她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被葬在第二墓区。这个墓区安葬的都是些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墓碑都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给人以整洁庄重的美感。并且,在祭奠时节,她墓前的花束最多,送鲜花的人大多与她并不相识,人们只是为了向她表达崇敬之情。

  

  陆小曼

  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江苏常州人,生于1903年,逝于1965年,民国时期女画家。

  陆小曼多才多艺,她的画作、文笔都很出色,并且,还懂得昆曲,能参演戏中角色。

  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其作品曾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一生当中,知名绘画作品就达近20幅。

  

  另外,她的文学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在文字的修饰方面,能力超凡。一生创作散文、故事、日记、译著数十篇。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生于1873年,逝于1930年。其少年聪颖,考试成绩优异。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在上海市孔家弄。六、七岁时,随母亲迁往北京生活。小学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读。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鈞聘用为外交翻译。从此,她在北京逐渐声名鹊起,并闻名于北京社交界。当时有“北陆南唐”之称。“北陆”指陆小曼,“南唐”指唐瑛。二人均为美女加才女,并且声名远播。

  

  她的朋友大多都来自于外交与政界。在当时,有谁能参加陆小曼举办的舞会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如果哪国的外交家举办的舞会没有请到陆小曼,那这场晚会肯定会被圈内人士评价为不成功的。

  1922年,陆小曼与第一任丈夫王赓结婚。但那时的陆小曼还不到20岁,对婚姻完全处于懵懂状态。结婚第二年,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二人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分居,而变得逐渐隔膜起来。  

  陆小曼认识徐志摩是在她结婚两年后。那次,她在出演戏剧《春香传》时首次见到徐志摩,遂后,二人便产生爱慕之情。随着交往的加深,感情也逐渐升温。一年后,陆小曼与王赓离婚。次年,与徐志摩结婚。

  在二人婚姻期间的1929年,陆小曼曾参与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文学家、诗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以此足见其在当时的文化界的影响。

  1956年,陆小曼受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关怀,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馆当馆员。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并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一个是不想要,也不珍惜的女人

一个是自己苦苦追寻一生,最后自己为此送命的女人

一个是自己喜欢,却养不起的女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上图依次为 张幼仪 林微因 陆小曼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前妻 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实际上这次婚姻,也是由家庭包办,张幼仪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与徐家也是门当户对。

张幼仪与爱子阿欢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1920年,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应张君劢之请,写了一封乞求父亲的信,让张幼仪出国与其团聚。于是张幼仪如愿和徐志摩在一起了。

1921年徐志摩结识了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此时,林徽因才16岁。

林微因年轻照

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由于林微因的走入,同年3月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此时,张幼仪已怀次子两个月。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这与后期徐志摩为了养活陆小曼,一年8次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难能可贵的是,张幼仪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红颜 林徽因

林微因与梁思成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

徐志摩与林微因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

但是,林微因比较理性,经过理智的思索后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后来,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英国康桥的生活使他迷醉。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

林微因 徐志摩 和泰戈尔在一起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为了参加林徽因演讲会,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妻子 陆小曼

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纱照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前夫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学生,也是好友。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王赓相聚。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

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小曼的父亲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

最终1925年陆小曼与王赓离婚,次年与徐志摩结婚。

与徐志摩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公园内

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大学任教时候的徐志摩和陆小曼

为了满足陆小曼的挥霍,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

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的花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为了省钱,他选择了最便宜的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由于大雾,飞机撞上开山而遇难。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是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

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此处省略1000字: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的事,要想知道事情经过,请在书画论坛微信公众号首页回复“同居”二字,就可知道答案。

1956年4月,陆小曼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同年,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陆小曼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陆小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同年,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陆小曼画作欣赏

-END-

书画论坛◎与你分享

后序:

15190233202

本群自建立以来成功邀请到很多名家入群,现有:常树森,吴映强,黄今,路雨年,刘继彪,王申勇,李喆,陈东山,肖伟,鲁双喜,贾国英,佘焕晟,单言芳,鲜小云,邢诚爱,陈军,吕大江,高殿霞,卢立元,徐鸿义,晏彩瑜,李明,姚志臣,王侠力,冯增木,赵巨耀,贾天浩,李联起,徐宏清,郑胜德,白占荣,邵健,高喜占,张启兰,肖彦卿,郑路迅,范军辉,王彦志,赵云龙,宗新民,王四贝,赵小石,戴培诚,王树祥,卢承豪,杨文学,冯占奎,袁真,仰时国,宋晋,林永龙,冯永辉,吴娟玲,孙云霖,郑玲玲,丁建国,陈拥军,严华,周连刚,赵巨耀,赵桂明,蒋伟民,葛强,齐士方,王彪,田凯,王亚新,王月松,张文旗,王重兴,陈春生,徐文略,郝建武,刘元模,吴孔庭,宋俊琛,康以维,李凤龙,袁宏楷,赵克俭,李赞峰,冯随兴,张大川,姜波,宏树檀,孙爱琴,楚月娟,黄蕾,李海艳,王燕飞,殷明尚,刘明烈,赵桂明,刘华峰,高世峰,边永会,马瑞波,刘雪强,李保山,赵开新,吴楚天,吕丽娜,唐再辉,王喜堂,郭龙飞,高隆正,赵崇庆,吕国亮,钱玲萍,李永刚,李关亮,邓高健,张瑞,刘木龙,李长城,李仙儿,崔学超,刘华锋,温海龙,冯永辉,张文旗,于金英,王洪超,杜雕楼,左石,胡爱民,徐金敏,李雅菲,汪丽霞,张瑞,韩现忠,刘汉斌,张明辉,宋晋,段连芝,孙志刚,沈海清,党文军,张洪春,窦凤展,展增荣,项武英,刘备战,于金英,王本杰,周瑞青,李占军,高峰辉,刘景双,李世成,刘一骏,刘家生,张韫韬,王子维,姜彦,刘素玲,李亚飞,赵国辉,孙锡之,赵国辉,刘弘铭,王海轩,王振林,腾龙,赵星顺,任方程,三川,刘成生,宋庆辉,戈远,马丽,黄伟,葛军,张友粮,刘卫东,黄海勇,裴龙,沈文惠,张弓,唐慧纹,李玉春,李仙,王和,高银洪,刘月松,周艺烽,姜彦,齐勇军,赵维华,赵金明,王濂,杨清岭,李泱,吴玉荣,刘一如,黄少林,李明明,林永林,王晓萍,赵慧萍,任延仲,王文举,马建华,孙铭,王瑜,黄浩深,张小路,沈玲芳,王青菊,李馨,薛嘉惠,刘志晖,刘忠臣,李泽钰,赵萍,秦峰,刘亚璋,任淑丽,孙逢春,王明泽,王同亮,夏云清,马海伟,郑枫秋,石建勋,盘虎杰,张万昌,耿一心,刘佳,王兴华,等......

与徐志摩有关的三个女人

  (2019-09-22 08:55:41)
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

 

李治亚

 

文化

 

杂谈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民国卷
与徐志摩有关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才气无可厚非,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当然徐志摩不仅才气天下驰名,其情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
诗人都是情感的产物,徐志摩也是如此,他所爱的,和爱他的,都是极其浪漫而又惨烈的。有些年轻女子称徐志摩为渣男,就是徐志摩曾经的表弟金庸先生,也对徐志摩的花心颇有微词,因此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把表哥塑造的过于思想轻浮。
现在看看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人。
第一个,悲惨而又坚强的女人。她是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的时候她才15岁,16岁生下儿子长子徐积锴,志摩就出国留学。谁能知道,徐志摩一去就坠入了情网,爱上了著名青春美少女林徽因,林徽因当时才16岁。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张幼仪没有办法拒绝徐志摩特别决绝的态度,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更为艰难的事,1925年,彼得(徐德生)3岁死于腹膜炎。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张幼仪后来成就巨大,曾接管经营过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扭亏为盈。开办了“云裳服装公司”,出任该公司总经理。1934年,管理中国国家社会党财务。也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女子,而且很长寿,直到1988年才去世。
第二个,让徐志摩特别着迷的女子。无疑徐志摩最钟爱的女子还是林徽因,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第三个女子,著名画家陆小曼。这也是一个美貌的才女。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
人生难得有情痴,徐志摩是个多情种,早年曾给自己的老师写信这样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很受三个女子钟爱,按理说张幼仪被徐志摩所伤,应该最痛恨徐志摩的,可是张幼仪对徐志摩爱的很执着,尽管很长时期被徐志摩鄙视,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至于林徽因更是爱徐志摩爱到骨头里,因为张幼仪的缘故不愿伤害到徐志摩一家。林徽因心里一直装着徐志摩,林徽因说过: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徐志摩死后,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与徐志摩有关的三个女人各自的命运如何?

大家好,我是燕归来,喜欢看历史故事的女子,每天一篇,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讲出来,如果您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可以让我知道更多独特的历史知识。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投奔了自己的二哥,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回国后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在四哥的支持下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形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张幼仪

后来,张徐志摩遭遇空难,永远地活在了36岁,作为前妻,张幼仪还义无反顾的尽着自己的责任,养大他们的孩子,也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与徐志摩

后来去了香港,在香港与她的邻居,一位中医苏纪之结婚。晚年时期和苏纪之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感慨万千,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经在最好的年华,经历那么多,并且始终坚强地活着。

许多人都说她一直爱着徐志摩,其实那不是爱,而是一种善良,是一种理性。张幼仪化茧成蝶的样子属实美丽。

左:张幼仪 中:林微因 右:陆小曼

林徽因由他的父亲带她游学欧洲,在那里打开眼界,看到了不同的建筑与艺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一生的职业,也是在那里邂逅徐志摩,可是使君有妇,林徽因理智并毅然的和父亲回国,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

林微因

林徽因始终保持着理智并且清楚地知道,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夏花一瞬,只能漂亮的潇洒的擦肩而过。

就像林徽因的诗“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她清楚地知道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构想出来林徽因。

林微因

嫁给梁思成后夫妻二人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考察与保护。

徐志摩在林徽因作报告的那天坐飞机赶回来,在济南遭遇空难,林徽因的心空了,她知道,她是最懂徐志摩的人。

林微因

1955年,林徽因香消玉殒,金岳霖为她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陆小曼与徐志摩再婚,受到了很大的非议,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爱奢侈,天天忙着打扮、听戏、打麻将。和名媛上层交际,不遗余力。

陆小曼

一如既往的奢华放任,徐志摩为了养家,忙于奔波,为了省钱,坐上了不花钱的邮政飞机,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也受到震动与巨大的打击,遭受的非议也多,许多朋友因为徐志摩与她断绝来往,一度生活也很窘迫,据说人变得消极而沉寂。

陆小曼

鲜衣怒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那么爱打扮的一个人,从此只穿素衣。不再出去交际,每日供着徐志摩的遗像。生活上靠着翁端午,一直与翁端午同居着。

1935年,徐志摩过世的第四个年头,在陆小曼的努力下,将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出版,陆小曼在序中这样写的:今天是志摩四十岁的纪念日子,虽然什么朋友亲戚都不见一个,但是我们两个人合写的日记却已送了最后的校样来了,为了纪念这部日记的出版,我想趁今天写一篇序文,因为把我们两个人呕血写成的日记在这个日子出版,也许是比一切世俗的仪式要有价值有意义的多。

陆小曼与徐志摩

后来陆小曼这样说的:

我决心要把志摩的书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认识他。这本日记的出版是我工作的开始……我预备慢慢地拿志摩的东西出齐了,然后再写一本我们两人的传记,只要我能够完成上述的志愿,那我一切都满足了。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患有哮喘与肺气肿在上海去世。一代红颜就此告一段落。

左:张幼仪 中:林微因 右:陆小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