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笃学记‖038. 现量、比量、非量

 潜真道人 2021-02-15

笃学记‖038. 现量、比量、非量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六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唯识学有“三量”的概念,即:现量、比量、非量,第五识对应现量。这三个量要记得。此外上还有个名词 “圣教量”,指一切诸佛如来及大菩萨摩诃萨所开示的言教。

“量”做动词,是计算的意思,比如用尺量布,用斗量米。我们的“识”是“能缘”的,对应的境界是“所缘”的,当你“能”与“所”相对的时候,就会有“量”,比如看见一条河,你觉得“大”,看见一个姑娘,你说“美”或者“不美”,这都是“量”。
“量”做名词,可以是准绳、范围、内涵等意思。

【网图,侵删】

什么是“现量”呢?是从时间上讲,“所量”的这个境界就在眼前,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在空间上讲,就在眼前,没有障碍,如果这个东西、这个境界没有出现,或出现了但你感受不到,也不是现量。
从这个角度上看,“现量”似乎和“性境”很相似,但还是有所不同。性境是从“所缘”的境界这方面来说的,现量是从“能缘”的这方面来说,能与所,两个概念各有侧重。
现量的境界,就在眼前,你去“量”它的时候,正见不谬,和性境相合。你对这个境界,内心明明了了,但却没有任何“想法”,有相无名。比如对眼根而言,它所对应的现量就好像镜头对应的景物,只要对准了,就出现了,但它并不会判断美丑好恶。对于鼻子而言,闻到了味道,却不分香臭。
 如果说,有一个境界,虽然不在眼前,不能直接知道它是什么,但可以借助其他的因素去比较,从而做出推断,这就叫“比量”。比如看到烟,我们会推断那里有火,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有人走路等等。
我们用的最多的,呈现最多的,是比量。(公众号:潜真堂)

【网图,侵删】

但是,我们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杯弓蛇影”,弓的影子投射在酒杯里,被当成了一条小蛇,就是典型的“非量”,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推断。
既然是要推断,就需要依靠我们的经验、知识、智慧,智慧不足,条件不够,认知不到位,就会判断错误,“比量”变成了“非量”。
我们凡人在没有证道、悟道以前,都处在比量的境界,错误的比量,就形成非量。比如走火入魔,把练功中出现的虚假影像当成真实。一旦做到“性境现前”,“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大定,六根清净,意识的现量出现,就悟道了。而悟道了,也不过就是“本来面目”,所以悟道的人说:“悟了还同未悟”,因为本来如此,不增不减。

【冯建东老师书法】

《前五识颂》说:“性境现量通三性”,这就是说前五识对应的是现量,眼耳鼻舌身“五识”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这就像照相机不会思考、判断景物的好坏一样,加上第六意识之后,就会有比量和非量,就有了分别、判断。
比如我们把眼睛闭起来,突然一睁眼,在意识没有判断之前的一刹那,那个境界的就是眼识的现量。
但是,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现量、非量与比量,也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

部分专辑链接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 《共修集》

《读史札记》 、 《论语漫言》

《年轻时代》《水云笺》

《中医医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