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语 现实生活中,善良是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准则,也是教育教学孜孜不倦攻略的目标之一,长辈曾教育过我们,生而为人要务必善良,可是心地善良的人在实际社会中总是被摧残的一方。 在经历了现实的毒打,有的人依然保持着善良的底线,还有一部分心地善良的人,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灵魂的拷问,这份人性的善良真的是对的吗? 柿子专挑软的捏,实际生活中越是善良的人,在生活中吃的亏就越多,甚至会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祸端,从而导致自己的命运一波三折。 有句古话虽然不好听,但说的也是事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而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善良,不仅仅让人觉得你的行为很可怜,不明是非的善良,也会让人觉得你很愚蠢。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心善的人命越不好原因在于,不明白一个道理,老人们常常说凡事有度,这句话也是在告诉我们,一味的善良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如若从性别分析,不管男女出现这种因为善良而隐忍的懦弱表现,只会让身边的人肆无忌惮地继续欺负你。 而当今社会,许多心善包裹着不情愿外衣,这类人因为害怕被别人进行道德谴责,逐渐把自己变成别人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与其说是心善,不如说是强颜欢笑的“伪善”。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和伪装出来的善良是两种概念。 从行为上来说,伪善的人们经常会付出自己的业余生活讨好别人、收获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时,只会更加恐惧于下次别人请求自己、自己却做不到时,别人失望的样子,慢慢的失去自我,活成自身都难以定义的状态。 知名编剧作家柏邦尼在《奇葩说》中就曾说过:“善良是很珍贵的,但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痛苦本身并不是财富,但是对痛苦的反思是财富,被欺负的本身也不是礼物,但是对被欺负的那个反击就是礼物。” 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当你想要对别人付出善意的时候,必须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原则,同时,对于那些得寸进尺变本加厉的人,不要以为忍让一定要大胆拒绝,因为你要知道你,一味地对别人忍让纵容,只会让别人想继续从你那换取更多的索取。 然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可能是学生时期,任劳任怨的某个室友,也可能是职场生涯中,某个吃力不讨好的新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自顾不暇。 本身自己的任务已经十分繁忙了,当遇到别人的请求时,即使分身乏术也要“赴汤蹈火”,最后一般只有两个结局: 1、事情处理的很好,下次请求帮忙的人络绎不绝。 2、时间过于紧迫导致两边的事都没有办好,自己既被领导批评,又被委托人埋怨,两边都得罪。 其实自己非常忙碌,事情处理的不完美也并非自己所愿,所以他们会感到十分委屈无奈。再者,朋友不体谅自己的繁忙,委托事宜,事情失败后反倒前来埋怨,内心自然觉得不值得,最后筋疲力竭还没落得好处。 他们的埋怨在事情成功时,会被忘于脑后,显然他们的内心对挫败,并没有抗压性。 所以,这种心善的人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关系的要素,存在认知缺失,越是费力追逐,越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把你的善良当成一回事儿,那就趁早远离 现实中总有很多人把你对他的好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这类人是非常自私,又很贪婪的,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的舅舅一家那样,既不懂得感恩,又不值得同情,这类人你要是一味的忍让,他们只会得寸进尺, 所以说在笔者看来,善良是衍生出自私与贪婪的衍生品,他会敷衍出许多损害别人利益的微生物,所以请大家不要把这样的善心浪费在这些人身上, 不论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把善良当做懦弱,更不要把别人的隐忍当做成你肆意践踏别人的资本,这一点便是最基本的做人本分,安分守己就是这个道理 获取周围人信任的方式 《人性的弱点》中强调,完美尚且不能完全收获他人的喜欢,特别是在同阶层之中,同阶层的人时常因为嫉妒心作祟,对完美的人包容性极低。 “老好人”标签傍身,拒绝能力缺失 很多“老好人”被贴上标签,往往是因为不懂拒绝。许多人后天成长迅速,一人可以身兼数职,也是被不懂拒绝而锻炼出来的。 而人的本性又是那么的贪婪,当贪婪肆意的蔓延开来时,就会吞噬一颗善良的心,当下社会这种事情很多,但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说呢?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一位叫丛飞的歌手,说到丛飞,我想大部分的人应该都听说过他资助贫困儿童的事情,当他再被查出癌症的时候,却将用于治疗的1.5万元捐了出去,将自己的生命终止在37岁,而在他逆流之际,那些受捐助的学生却没有一个过去看他, 人性的贪婪,就像沙漠中寸草不生的沙地,吸收着一切的雨水,却不滋生一寸生命之绿 这些长期被丛飞捐助的人得知他生病之后,他们给丛飞寄来了很多信件,而可悲的是,这些信件,并不是关心丛飞的病情,而是只关心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钱,不知道,丛飞看了这些信件之后,是否后悔帮助这些人? 漫无目的地接受委托,牺牲个人时间去逢迎讨好,结局往往与长辈的祈愿背道而驰。 例如,某人的家庭教育良好,以善良为指标,以好人缘为最终目的。可是长辈们并没有告诉过我们,当一个人的善良萌发出贪婪之一的时候,我们要阻止那些贪婪像洪水一样去淹没良心的底线。 通过这件事情,也希望大家能明白,善良是要有底线的,大方也是要有原则的,而不分是非的,只知道对别人好,最终你的好心和善良会被辜负。 所以,平时的行为准则是对异性尽可能的友善、包容。朋友处于弱势尽量护送她回家,朋友需要帮忙,碰巧会操作便能帮则帮等,相关交友方式还有很多,但是因人而异。 有些会体贴他人的人,也能体谅你的忙碌,而遇到得寸进尺的人,便只会将要求设定得更高,最后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让你代劳。 因此,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若是内向的性格,又难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意图的话,最后只会被人利用,很难收获真正的友谊。 每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内心都会去衡量自己的得失。有的人索求欲望强,有的人不在意多少回报,但是没人能长时间地支撑单方面的独角戏。 付出和善良我们固然倡导,但是底线和适当的索要回报,也是维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我们在帮助过别人的时候,也不是不可以的。 如果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可以索取回报的,不要觉得这不合理,没有人愿意无条件地去帮助你,除非你的父母会这样。 善良的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 与人建立关系的第一要义永远是展示自己,换位思考,倘若他人想要与你建立关系,你的考量因素通常与其展现出的东西密不可分。 可以是外表、衣着、性格或者是说话方式,但是,如果他畏缩在一旁,你无法充分了解,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建立友谊的欲望。 善良的我们,必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学会拒绝别人,不要给到别人理所当然的机会,适当的停止付出善意,不要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善意而去伤害到自己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善良,但必须要有锋芒,这个人值不值得帮忙?值不值得对他好?我们一定要有所判断,因为现实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人也不在少数。 所以,当内心胆怯、畏缩不前的时候,是自己关上了被别人了解的窗口。
可是,万事开头难,当第一步踏出之后,奔跑也就指日可待。 再者,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人们往往因为见识短,而觉得艰难。因为朋友类型单一,所以对评价尤为在意。 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多读书,广交朋友,才能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有时候我们要直面自己的善意,考虑一下这个时候释放自己的善意是好是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一味纵容出来的善意,都是为恶人养成的恶习, 当你能辨明是非的时候,选择不再惯着他的时候,那么他就会收敛很多,也就不会再与你对抗,因为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你为他去投放出善意的 说到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心善是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为之设立底线,以自信的姿态直面讨好,才能建立优质的关系。 结语: 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对善良的定义不是再像以前那样遇事隐忍,而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能力承所承受的范围之内,去选择帮助别人。 所以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前提,大部分的人还都是善良的,而善良并不是一个表象,他是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底,善良并不是让我们失去自我,去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也不是一味的去怜悯别人,而是让我们在当今的复杂社会中保持一份本真的内心原则。 只要心中拥有原则底线,周边的人才不会肆意的践踏你的人格和尊严,而你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随着你的原则底线走得会越来越顺利。 作者|布丁庸子 编辑|布丁庸子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