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傅天斌:为18万人守住一间书房

 盐心Jaffe 2021-02-15

“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没有书房了,我们的房价很贵,生活压力很大,以至于把书房都压缩没了。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所在街道目前有6个社区18万人,我们做这个书院,就是想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一个生活空间——不是高大上的艺术场所,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18万人的一间书房。”



01
纸质书读者在流失,

但青少年阅读情况令人欣慰


记者:从1998年毛边书局创办至今,您始终从事旧书行业,应该说深刻地感受和见证了近二十年来民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情况的变化,能否请您谈一谈?

傅天斌: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兴起,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也在转变,总体上应该是从传统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纸质书的阅读者,以我这里来讲,这些年至少流失了40%。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转向电子阅读了。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了。

比如,有些年轻人刚毕业的时候满怀热血,想在一个领域里精进,多读点书,干出一番事业,真到工作岗位上之后,就忙得没有时间了。有些人则是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工作压力大,家庭责任重,没有心力再读书。

我这里的一位老读者,曾经一年至少要读五六十本书。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我刚买了房,经济压力大,今年就决定不买书了。还有一位出版社的老书友,他说,我收藏了一辈子书,家里大概有2万多册,本以为退休后就有时间有精力,想做点学问,结果回家了带孙子比上班还累。不带孙子的时候,得出去应酬。眼不见心不烦,你过来把我的书拿走吧,我不留了。他自己整理了两三个月,割舍了再割舍。结果,选出来的书,两三年一本书也没有看,还是当时的箱子,封得好好的,最后都让我拿走了。

所以,整个社会趋势如此,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忙碌,当需要做出割舍的时候,很多人就把阅读割舍掉了。

当然也有很多好现象出现。比如现在很多中小学生,我觉得很厉害,不像我们以前只知道应试。有孩子到这里来找书,说帮我找一些苏东坡的书。他把苏东坡作为自己的偶像,这让你眼前一亮。还有一些找物理学方面的、天文学的、考古类的。

以前很多人只知道跟着推荐榜去读书,当然榜肯定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如果一个人老是跟着榜去读书,那就不行。我最害怕读者一来就问“榜”,这就相当于别人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没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价值取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读什么,并且有能力去研究。这也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进步。

02
守住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您对旧书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旧书对您意味着什么,能够让您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这件事情?

傅天斌:我们平时说买书,一般都是指买新书,买旧书则被称为“淘书”,这就很有意思。旧书它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承载着记忆和情感的,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互动。比如现在还有人说怀念毛边书局以前的老地方,那里其实很狭窄,环境也不好,书友来淘书看书,挤在一处,碰头会先打个招呼,有时候需要错身让一让,或者说:哎,哥们,咱俩位置换一换。他怀念的其实是这样一种氛围和人与人互动的关系。

我另外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一个“小心眼”,这个“小心眼”是我想为旧书行业做点事情。以前别人总觉得旧书行业是脏不拉叽的,抬不起头。听说你是开旧书店的,就觉得你是个书贩子。所以我说我这辈子就要把毛边书局做大做好,做成国内的首个标杆,让旧书行业站起来,让旧书行业有尊严,让大家认识和了解它。旧书它也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旧书店本身也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看一座城市的文化,首先要看它的旧书店。

记者:您曾说社区图书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是您与街道合作成立“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原因吗?书院成立两年来,您感受到它对社区居民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傅天斌:我做书院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去阅读,或者说,你不想看书,进来逛一逛、坐一坐、晒会太阳发发呆也好。这个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平静下来。比如有位老先生,他说我家里很多书,但我愿意到这里来,来这里我一下子就觉得踏实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刚进来时状态不佳,像吵了架似的,他来到这里,把书院当做一个平复情绪的地方,等出去的时候,整个人状态就好多了。一个人心情平静了,说话就不会那么冲,也不容易发火,当他回到家里,家庭会更加和谐,与邻里相处,邻里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生活必须有点书香,社区有一个书院,感觉就不一样。看上去我们是在坚守传统的纸质阅读,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疫情期间,日本回赠了一首诗,大家觉得它很美,于是掀起了诗词热,但它只是一时的,我们要把这种对美的欣赏变成生活的常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才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没有书房了,我们的房价很贵,生活压力很大,以至于把书房都压缩没了。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所在街道目前有6个社区18万人,我们做这个书院,就是想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家门口的一个生活空间——不是高大上的艺术场所,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18万人的一间书房。

事实上,改变已经在发生了。比如,刚开始我们做社区阅读活动,还需要提前好多天张贴通知,或者专门去请居民,现在一说有活动,大家都来了,原定只报名20个人,一来就来30个。第二个改变是,行为习惯变了。以前进来做什么的都有,吃瓜子的、剪指甲的、大声打电话的,还有的妈妈把牛奶、豆浆拿进来,小朋友一不小心打翻洒在地上,装作没看见。现在知道赶紧拿纸出来擦得干干净净。大家都讲究了,或者说,他们珍惜这里,喜欢这里了,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们常常说以文化人,以一个书院改变一个街区,进而改变一群人,我们设想的效果初步达到了。而且社区邻里之间常常一起来参加活动,这也是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关系的过程。

书院每年会面向社区居民举办多场阅读活动及特色文化活动(供图_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03
我们收藏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艺术品


记者:除了推广阅读之外,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还面向社区居民做了很多特色文化活动,比如邀请川菜名家讲述川菜演变史;针对社区居民共同记忆情怀,开展东郊记忆口述史系列活动。您觉得这些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您对毛边书局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构想吗?

傅天斌:其实,除了书,我个人生活中还喜欢收集一些杂七杂八的好玩的东西,不是古董,而是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旧物,比如地方志、藏书票等。

与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相关,这一点很重要。比如2017年“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我们做“书香进农家”,我们没有照本宣科地去讲一些高大上的口号式的东西,而是把阅读文化和当地地方文化、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做。比如成都龙泉驿区,客家文化很深厚,还有影响深远的孝文化,我们就从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文化入手去讲。讲完之后,有个老爷子说,小伙子,听你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怎么比我还摸得清楚呢,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

包括我收藏的很多地方志,现在都呈现在书院里,其实也希望年轻人可以进来翻一翻,看看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文,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根脉。

未来,我还是希望围绕这种怀旧的感觉,去策划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主题展、个人展,没必要都做什么毕加索、莫奈、梵高,高大上的东西。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要好玩、有乐趣,他可能爱收藏各式各样的瓶盖、老笔记本、刀具、碗、灯饰、刺绣、票据、公交卡,等等。你就鼓励他去发展这个爱好,他有爱好了,可能就不跟家里闹矛盾,不再因为小事磕磕碰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