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篇:绍兴寻踪(二)

 竹翠兰馨 2021-02-15

第二天早上五点,我和马主任去街上散步寻踪。天气真是好极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空中布满朵朵白云,非常壮观。从绍兴大酒店出来,顺着解放路向北走不多远,便见公路正中有一块石碑,走近一看,原来是秋瑾的纪念碑。这使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学时所学鲁迅先生的《药》,里面提到的夏瑜便是秋瑾。作品暗中颂扬了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秋瑾女士的尊敬和悼念,也让人们对秋瑾产生了无比的崇敬和惋惜。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朝西,碑身上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碑座上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建于1933年,四周设栏板加以保护。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秋瑾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她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用敌人让其写供状的笔墨,挥笔疾书,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诗句,于7月15日凌晨慷慨就义,年仅32岁。

秋瑾烈士纪念碑正对着的是一座牌楼(为新建的),三间四柱式,石基之上全为红色,青瓦覆顶翘角。额枋正中悬挂题有“古轩亭口”白底黑字的牌匾,两侧柱上有对联为:“冷雨流尽侠女血,春风唤回英雄魂。”背面的对联则是:“稽山镜水形胜地,侠骨英风名士乡。”此处就是秋瑾英勇就义的地方,我早在鲁迅的《药》中知道了这个地方,里面所写的“丁字街”,破匾上“古□亭口”指的就是这里。碑建于秋瑾就义之地,具有较强的纪念价值。

在碑的东面有一小空场,正中矗立着一尊汉白玉石雕像,只见秋瑾双手背立,昂首挺胸,傲然屹立。身后的照壁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自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这是1931年,孙中山先生到杭州亲赴秋瑾墓致祭时题写的。一位女子,那么早就投身革命,为革命而献身,的确让人敬仰。在秋瑾雕塑前面,鲜花盛开;两侧,各有两株紧挨着的火炬样的龙柏,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万古长青。

沿路边向北,右转,便是劳动路。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保佑桥河沿处的周恩来纪念馆。因为时间尚早,还没有开门(八点半开门),我们只好在外面转着看了看。

周恩来系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纪念馆是依托其祖居、故居进行史实陈列。这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从外观看,古朴庄严。门前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黑底金字的对联:“绝世英才治国呕心沥血,一代完人为民鞠躬尽瘁。”是对人们深深爱戴的周恩来的崇高赞美。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学校德育基地。周恩来生前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自己的故乡。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送“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1939年周恩来到绍兴,曾在此接待亲友和各界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人士和乡亲书写多幅抗日题词,并填写家谱。1984年,整修祖居时辟“周恩来史迹陈列室”,主要介绍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绍兴的活动。

在周恩来祖居的西侧,还有一座古建筑,叫“贺秘监祠”,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的行宫,现成为了纪念诗人的场所。大家包括儿童对贺知章是非常熟悉的,他的《回乡偶书》以及《咏柳》可以说是人人能背。在路边的墙壁上,嵌有三幅石雕图,表现的正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意。

在一条胡同头上,有一座不大的独门石牌坊,叫“学士坊”,两侧有对联为:“钟灵毓秀稽山鉴湖形胜地,观古览今文韬武略名士乡。”确实不错。

我俩返回来,跨过解放路,来到了城市广场。首先一座高大的塔耸立在眼前,它叫“大善塔”。树木掩映,直插蓝天,非常壮观。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时有钱氏女未嫁而殁,遗言以奁中资建寺。民黄元宝舍地,僧澄贯主其事。殿旁建七级浮屠,名“大善塔”,成为越中名刹之一。南宋庆元三年(1197),寺、塔皆焚于火。明朝永乐元年(1403),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1957年,政府对大善寺进行全面维修,塔身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与大善寺同龄的越中古刹大善寺,则于1970年被拆除 ,以其址建造百货大楼。旧时绍兴民间有联曰:“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及言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如今大善塔周围已被高楼重宇所困,昔时船头“撑篙”屹立之势已不复存在。

我俩在广场上徜徉着,广场上有好多花坛,里面开着各色鲜花,有一串红、月季、鸡冠花、孔雀草等等,非常美丽。这时,天空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卷积云,一小朵一小朵的白云布满蓝天,密密的,像是鱼鳞样,又极像是风吹过水面而形成的波纹,看上去非常漂亮。城市广场就在府山脚下,近处有五大建筑,除了刚才看到的大善塔,还有城市会展中心、集会广场、绍兴大剧院、水乡戏台。整个广场融为一体,“硬空间、绿空间、古空间、水空间、光空间和地下空间”六大空间巧妙配合。北侧有一座玻璃结构的建筑,位于环形台上,周围碧水环绕,它就是会展中心,形状像金字塔,是有一个一个的方块像搭积木一样组成的。南侧是外观类似悉尼歌剧院的绍兴大剧院,它线条流畅,在蓝天的映衬下看起来非常舒服。这里流行的是越剧,因为它就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在广场的一处,一些男女老年人身穿健身服,手拿彩扇,伴着歌曲的节奏在尽情地活动。

离开广场,我俩来到了一条小胡同。走了几步,见旁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井巷”,不远处有一个宣传栏,上面写着“越都社区平安宣传窗”。这条胡同很窄,石板铺地,两侧是白墙黛瓦古朴的民居,屋檐下整齐地挂着长圆形的大红灯笼,给这条小胡同平添了一抹亮丽。墙上每隔不远挂着一块与门窗风格相似的宣传牌,内容为绍兴本地文化名人的简介及家风家训等,如马臻、王阳明、蔡元培、刘宗周、陶成章等。我们站在牌前,仔细地感悟着,细细地体会着,获益匪浅。

往前走,在胡同左侧有一处小空场,也是石板铺砌,靠近墙跟窗台下有四眼古井,圆圆的井台都高出地面一截,正有四个人在忙碌着。他们很热情,见我们走近,他们愉快地打招呼,并告诉我们说,井水非常旺盛甘甜,是他们的饮用水。因为有这古井的存在,所以这条巷子才叫“井巷”。在胡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古朴的田园式的自然清新的气息,缓步前行,享受着独有的幽静素雅。

回到酒店,吃过早饭,八点乘上车,我们前往柯桥区(即原来的绍兴县)参观方志馆。经过一个半小时到达。在主人的热情陪伴下,我们参观了方志展示室、越地典籍陈列室、地情信息库陈列室等。他们出版的史志、收藏的资料真是够多、够丰富的,真正体现出了绍兴的地灵人杰。单是越地典籍陈列室正中玻璃柜里展示的一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绍兴丛书》就足以让人叹服了。这套丛书共分三辑,第一辑《地方志丛编》10卷,第二辑《史迹汇纂》12卷,第三辑《先贤文存》第一编5卷。每一卷大约都有七、八百页之厚。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县级政府出资编纂的乡邦文献丛书,这一帙浩繁的工程开创了中国乡邦文献整理之最——规模最大,收集书籍最多,投入资金最巨,达上千万元,这一巨型文化学术工程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将一个县级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列入国家出版重点规划,这在全国也是第一次,能荣膺诸多“之最”和“第一”绝非易事。这一浩繁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所依托的是浙江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历史文脉。在方志展示室里,有二十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全国各地从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县级所有地方的志书,当然也有我们临朐的县志。

参观结束后,我们又听取了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云伟的介绍。从介绍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柯桥区在史志方面取得的骄人的成绩以及各种史志编写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这对我们编写史志有极好的教益。另外,我还知道了“师爷”这个词,而且绍兴的师爷还特别多,有名的师爷就有600多人。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现在的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等,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

绍兴为何有那么多的师爷呢?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发展。自东晋起,这里就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学士聚居于此。中国封建社会信奉“学而优则仕”,绍兴人自然也热衷于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那些科举场上屡试不第,自觉仕途无望的人,便被迫放弃举业,或转而学商,走聚财致富之路;或转而学幕,走充当师爷、替人佐治之路,经商和游幕遂成为绍兴人谋生之道中除了从事体力劳动的农工之外的两大“热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