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师爷”是一群怎样的特殊存在?

 老黄说史 2018-08-31

看古装剧时,审案主官(县令或州府长官)的身边,总会站着一个时而与之窃窃私语的学究式的人物,那个为主官出谋划策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师爷”。比如,包公戏中的公孙策,就是古代师爷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只之戏剧作品中的虚构人物)。

那么,“师爷”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古代官府中又起着何种作用呢?

1/“师爷”是如何得名的?

“师爷”是民间的俗称,它的正式称谓应为“幕友”或“幕宾”。所谓的“幕”,指的是古代将军行军打仗时帐篷(即民间俗称的“帅帐”、“中军帐”),文言词就是“幕”。古代将帅出征,由于流动性很大,没有固定的指挥所,就以“幕”为府,故称“幕府”,而入帐辅佐的参谋人员则统称幕僚。

后来,“幕府”就成为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由于从事参谋工作的人员,并无官阶、编制,是各级主官自行聘任的,所以称其为“友”为“宾”,即“幕友”、“幕宾”。古人之所以将入幕参谋定性为“友”为“宾”,是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的。

清人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下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

“幕友”、“幕宾”,是主官对幕从人员的称呼,含友敬之义。而“师爷”的称谓则出自主官的下属之口——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幕友是老爷的朋友,当然也是“爷”,所以称其为“师爷”。

2/“师爷”的进化史

“师爷”这个特殊职业,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它最早可上溯到周代的“幕人”。幕人是掌管王室帐篷的事务官,帝王出宫时,幕人得用帐篷搭建好帝王的临时住所,布置好办公桌椅。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后勤处长之类的人。而奉命出征的将帅,入幕之人的职责又有一变,其职责中又兼参谋顾问之能(即古人所说的“参谋记室”)。

从幕者的地位,到汉代有了很大提升,甚至能断人生死,所以,此类幕人又有了一个非常血腥的名字,叫“刀笔吏”。《史记·李将军列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飞将军李广出击匈奴时,由于迷路错失战机,大将军卫青让李广到幕府去接受幕僚的质询。李广到幕府后,对他的手下人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怎可逃刀笔之吏(的责难)。”于是引刀自刎。幕府刀笔吏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而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孙权与刘备的帐下,都集结了大批谋士,其性质也都是入幕之宾。只是,那时的幕宾,工资都是由朝廷发的,混得好的,可以直接掌兵,如蜀汉之诸葛亮。

宋代以前的幕府工作人员,都拥有“公职人员”的身份,如果跟对了人,今后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如李世民为秦王时,身边慢慢集结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参谋,史称“秦王府十八学士”,他们分别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陆德明、姚思廉、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曹许敬、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这是一份非常奢华的名单,此后,多人都出将入相。

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级主官自行聘任的“师爷”,到明代才慢慢兴起,由此,慢慢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业者多为“越人”,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最后发展成遍布清代各地官场的强大的“绍兴师爷”帮。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这里的“绍兴”,指的是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州县而论,清代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绝大多数州县都聘有师爷。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

3/古代官场的“职业经理人”

“师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吏治文化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尤其是到了清代,师爷的作用达到峰巅。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成为官场中的一群特殊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师爷”们的角色也是有所分工的,在清代官衙里,就活跃着如下四类:刑名师爷、钱粮师爷、挂号师爷及书记师爷。

1)刑名师爷,主要承担一地的司法、审判及社会治安,就是戏剧中站在县太爷身边的那个人。刑名师爷是辅佐州县官吏从事诉讼活动的“幕后法官”,所管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乃至狱政事务,是集公桧法司于一身的、维护一地安定的要员。

2)钱粮师爷,主要承担一地的税赋征收及财政管理职责。古代的赋税征收有两种形式,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粮。钱粮师爷的核心工作是钱谷赋税,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承担了许多杂事,包括“强占田界”、“争房索债”等民事诉讼的调停和“俸工兵饷”、“河工碎修”、“常恤贫人”等公共事务的办理。其工作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财税、民政、社会福利、民事调解、民兵等种个领域。

3)挂号师爷,又称“号件”,是州县之中从事公文管理的职业人员,负责登记、汇总、归档、分发所有出入州县衙门的公文、书札,制作表册,并监督审查、催促办理,以防公事逾限。这种职责与现在警卫处、收发室、督导室、市长热线及档案馆等相符,事虽杂,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视,离开他们,衙门的正常运转都成问题。

4)书记师爷,又称“书启”或“书禀”,主要工作是为州县官书写信函和起草公文,办理一切事上接下、交际应酬、通候往来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外宣办、接待办。相比而言,书记师爷是最清苦的。

4/最后的谢幕

师爷在古代官场,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他们调节着州县官与百姓的关系,在地方的政务运作中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得地方行政能够有效运行。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但是,当师爷这种私人势力介入地方权力后,其职业道德的约束若经不住利益和权力的诱惑,贿赂交通、私通消息、暗通关节、营私枉法,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腐败丛生。所以,到了清末,这种弊端日益显现,也为其退出历史舞台种下隐患。

清朝晚期,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传统的师爷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著名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宣告终结。

清末幕友制度的终止,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具有“师爷性质”的这一职业,比如张之洞不聘刑名师爷,改设刑名师爷为科长,成为督府中的正式岗位。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都纷纷效仿。至此,名义上的“师爷”虽然消亡了,只不过是他们从体制外又回到了体制内,从幕友角色又重新回到了幕僚角色而已。

直到民国初期,还有幕僚的影子,它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比如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中,葛优就扮演了个假汤师爷,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反应。而师爷时代的真正谢幕,是到了1949年之后。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