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谭佛(六)

 kevinpenggw 2021-02-15


因为释迦摩尼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自身觉悟,出世间之烦恼。

觉他:觉悟众生,入世间度厄众生。

觉行圆满:觉佛彻底,行佛圆满。知行合一。

这个就是佛的标准。

释迦摩尼开的是师范学院,他的目的不仅是教会他的弟子,更重要是让他的弟子去教会更多的人。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释迦摩尼弘愿

觉他、利他,是,而不是。摆脱痛苦追求幸福,重要的是方法,是思想精神。释迦摩尼的觉他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给人以鱼”。

释迦摩尼的原始佛教也好,中国的禅宗也好,佛教就是一个研究方法论的宗教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虽说是个虚数,但也说明了佛教对方法研究的透彻和无漏。

所以佛教对方法论的贡献还是很大。

原始佛教的方法论与禅宗的方法论的差异是:

原始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释迦摩尼认为是实践出真知,要达到佛的智慧,只有经过层层磨炼才能达到这样悟性和空的智慧。

禅宗的慧能认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已经知道了佛的智慧所悟出的答案是”,那么只要按着答案的“空”去执行就是了。

原始佛教的方法是:通过实践去实现目标。

禅宗的方法是:对着目标进行实践。

就好像练秘籍武功:

释迦摩尼的方法:从基础练起一点一点练到刀枪不入。

慧能的方法:直接就练刀枪不入。

谁能练就刀枪不入呢?都不能吧。

但是,如果:不与刀枪相遇,就能刀枪不入。

什么是刀枪?刀枪就是贪嗔痴!

生活在刀枪丛中,不与刀枪相遇是不是可能呢?

慧能的方法也是幻想化的。想到、悟到就能做到吗?!

慧能的禅宗重知悟、“轻”修行。所以,在禅宗的慧能看来,所有的一切形相都可以破,都可以抛,只要保持心空就可以了。所有相、所有法、所有形式都应该抛弃。所以慧能这样简直就是拆了、破了原来佛门!

慧能并不是创新,慧能只是简单、完全、彻底遵循了《金刚经》。释迦摩尼最看重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也是最广泛地被传诵

如果都按着慧能的在家修行、生活道场、破一切相、法的话,佛门、佛寺就将关门了。

所以禅宗被称附佛外道。

因为佛门要延续香火、要得到供养,要生存。

因此慧能的弟子发展了禅门丛林,开创了农庄型寺院,同时外界接受供养,以此保障出家僧人生活,也使佛门得以延续。

佛门的出世与入世。

修佛出世不能理解为跳开世俗间生活,好像与当下的生活环境隔离了才能进入佛的世界。出世只是出离世间之烦恼

为什么以前寺庙都建在大山深处,因为寺庙是佛门出家人的大本营、培训基地,远离都市环境就是强制性地防止世俗对出家人的诱惑和影响。

弘法入世就是要到世间去开悟众生,让众生觉悟、脱离苦海。

僧人是出家人。他们出离世俗家庭,投身于佛门。僧人自喻为渡舟人,是法师,他们的使命是通过对信众的佛法教育,帮助信众渡过苦海到达彼岸。所以僧人要入俗世才能普度众生。那是僧人的使命。

(僧人是摆渡人,摆渡人是不用上岸的。当然也没有见到把人送到了彼岸。)

现在有信众把僧人当做的代理人,显然是错的。也导致了现在有些僧人“膨胀”为神了,把信徒玩得团团转。就像运动员的金牌是靠自己的努力、实力得来的,教练只是指导、教方法,不是直接发奖牌的人。僧人直接给不了你福报和保佑

出家人进入佛门,就只能脱离“红尘”,不能再作世俗“工农商学兵仕”了。出家人只能弘法、乞食为生。现在我们再不能说出家人是不劳而获,因为现在我们理解:师者也是劳动者。

当然现在僧人、寺庙也已经是商业法人和经济实体了。中国政府开明,也让高僧参政议政。出事前的学诚法师是全国政协常委。应该算是部级仕官了。

居家信众毕竟生活在世俗环境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和担当,有生计之虞。所以慧能提出的生活是道场”就是让普通信众在平凡生活中觉悟佛法。慧能就是要打破出世与入世的界限。

当然现在世上也有僧俗一体的佛门,那就是现在日本的和尚。现在日本很大部分的和尚是僧俗一体,结婚生子,酒肉随意,红尘尽染,在寺为僧,出寺则是工农商学兵仕。和尚只是一种兼职。日本是一个奇葩的“佛国”。为什么称日本是佛国,因为日本人死后绝大多数是葬于“佛土”(日本的墓地是属于佛教寺院的)。

现在很多日本和尚实际上只是寺院资产的看护者和继承者

但是日本禅宗推行工作坊就是道场”的日本禅,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处处透显着禅意

所以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宗教。

宗教是精神的世界,如果想在宗教中获得物质性的利益那是不可能。你想有所收获的话,也只能是精神方面的。否则的话就是非分之想了。

当然利用宗教来赚钱、骗钱也是很普遍的。信众即使很小心也会被骗。

那么佛门拿什么去吸引众生相信佛教呢?

佛门的比丘毕竟是聪绝顶的!

信我佛教那么就会有福!就是有福报!

福报就是会给信徒好处

最初释迦摩尼说的是福德,指摆脱了痴嗔贪后的觉悟之快乐,视为福德是精神上的福报。

后来,佛门设计的好处越给越多,生老病死福禄寿,一切的好处都能给,达到保佑一切。因为众生有需求,而且众生的贪欲是无限的(这一点佛看的很透彻)。

佛可以满足一切“需求”,谓之“有求必应”。佛教虽然提倡戒贪,却又满足信徒的一切贪念,“有求必应”。

如果没有这个允诺,噱头,怎么吸引信徒呢?所以宗教都有这样的诱人噱头。

放噱头、允诺福报一直没有实现、兑诺怎么办呢?

但是佛门是何等聪明,敢放噱头必有方法应对。

应对方法1:因为信佛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要戒贪。既然戒贪了,你还提什么福报啊?!

应对方法2:福报是会给你的,在将来、在后世。(你没有办法验证。)

佛说福报,即非福报,是名福报

应对方法3:你感觉没有得到福报,那是因为你修行不够。

尽管这样,但是众生还是“贪”的,还是相信有福报的,还是拼命追求福报的。

能怪罪众生“贪”吗?不能!因为众生是微小的弱者、贫者。

再说,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佛的。毕竟成佛是一路坎坷、艰难的人生旅途。

更多人信佛只求平安之福,安逸之福。做清净的自在佛,求自己内心的平静。

当然佛门除了用福报吸引众生之外,佛门在扩大自身发展和吸引众生入佛门也是有自己特有的手段的。佛教起初的发展是在与印度当时的其他宗教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佛门有强烈的扩张和竞争意识。佛教在吸引众生、拉人头方面创造了四摄”法。

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个摄受众生的方法

用简单的俗语来介绍这四摄法

布施:用小恩小惠吸引众生;

爱语:用甜言蜜语吸引众生;

利行:用小帮小助吸引众生;

同事:用同事般关系、与众生打成一片吸引众生。

佛门的这个扩张、拉人头的方法,是很有“情商”的。现代的商业机构也用“四摄”法来作为商业扩张,拉拢客户,销售推广,吸引人才,改善上下级关系等等。

“四摄”法,可以说是营销策略的鼻祖,而且是全方位的、无漏的营销方法。所以释迦摩尼从五个家奴发展起步,最后成为世界范围的大宗教,这与佛门设计的“四摄”法的“营销”手段是密不可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