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过年的思考

 王兆善 2021-02-15
春节--过年的思考

一、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到清朝时期,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现在,农历年的正月初一,历史上称为“元旦”,而现在过的农历“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确立的。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日程安排。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春节--过年的思考

二、除夕

夕是一种古代传说的怪兽。每年腊月底出现在人类群落周围,吃人、吃家畜、毁坏农田、村庄,被天神年所克制。年在腊月最后一天子时正中除掉了夕,所以腊月最后一日叫除夕。因为被年拯救,新的日子就叫新年。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天晚上。除夕“月穷岁尽”,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除夕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习惯上称为“大年三十”。大年三十下午,祭祖、吃团圆饭,年夜饭后有发压岁钱和燃灯照岁(或熬年夜)的习俗。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团聚一起,敬老爱幼,共叙天伦之乐,互相关怀问候、祝福,非常温馨,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人平安。年夜饭——团圆饭,重在团圆,所以,一般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吉祥如意)、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春节--过年的思考

压岁钱,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魅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过年的思考

三、关于“年”的传说

“年”,民间流传的说法很多,一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但是,“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害怕三样东西:鲜红的颜色,明亮的火光,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不敢进村了。

按照这种传说,过年就是将“年”赶走,祈求吉祥,追求和平。

春节--过年的思考

四、天道

从自然规律上讲,地球围着太阳公转,每转一圈为一年,一年是一个圆,一年是一个周期,一年就有个起点和终点。按中国农历纪年,除夕就是一年的终点,即除旧岁的一天,正月初一,即过大年的第一天就是新的一年的起点。古人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阴阳昼夜,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敬畏天地,顺应自然,既是道,也是智。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一般而言,春节预示着春天的来临,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春暖花开的季节即将到来。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如2015年立春是腊月十六日,2016年立春是腊月二十六日,2017年立春是正月初七日,2018年立春是腊月十九日,2019年立春是腊月三十日,正好是除夕的一天。立春总是围着春节前后转,代表春天的开始。春节定然是加重着春天的味道,浓妆艳抹,隆重出场,既是春的开始,也是春的向往。

春节--过年的思考

五、休养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情感得以释放、日常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人们劳碌一年了,该歇息歇息了,对一年的劳动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同时,对来年的目标进行谋划和布局,劳逸结合,动静互换,有张有驰,有紧有松。短暂的松懈不是懒惰,是为了积聚能量,是为了休养生息,是为了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这既是习惯,也是智慧。

春节--过年的思考

六、团聚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充分展现血浓于水的无限亲情,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畅想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外出择业成了常态,许许多多的人常年在外乡、外县、外省甚至外国就业,平时忙于工作,难得亲人团聚,难得乡亲见面,难得同学聚会,难得朋友相会,正好在过年期间可以走亲访友,把盏言欢,这是浓厚的亲情,也是深厚的乡情,更是真诚的人情。

七、尽孝

春节期间,全家团聚,许多人从千里之外赶回老家,看望老人,这是尽孝,也是对孝文化的传承。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在一起,给老人鞠躬、磕头、拜年,问候长辈,就是要始终牢记老人的养育之恩,始终明白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对子女们的无私付出,子女们如何尽孝也是报答不完父母的恩情的,要孝敬父母,要尊老爱幼,家家幸福,人人快乐,这既是国之幸,也是家之幸,民之幸。

春节--过年的思考

八、祭祀

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祭祀神灵、祖先,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祭祀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信仰,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是在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时刻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行之高远。因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祭祀活动才依循祖上规矩,虔诚的进贡上香,真心的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习俗被简化。但是,春节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或举行大型的宗族祭祀,或小型的家庭祭祀,请已故老人回家看看,每日烧香点蜡,烧纸钱,奠酒水,供奉食品、水果,敬献每顿饭菜,以表对先人的真诚怀念,这既是孝道,也是文化,是对去世亲人的切切祈祷,是对血脉传承的耿耿思念。

春节--过年的思考

九、文化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特色。

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重要方式。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类似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祝福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友间的关切情怀以及对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期间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既是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春节期间,各地有大同小异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或唱社戏,或猜谜语,或闹社火,或比剪纸,或赛诗歌,或展书法,或布绘画,或打擂台,或斗武艺,如此等等,五花八门,这些健康有益情趣热烈的众多文化活动,既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壮大,也是对先进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宣扬。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信念,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祈福、和平和谐、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过年的思考

十、过年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祭祀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凌晨拜神,下午祭祖。一些地方,正月初一早上有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拜神,开年饭。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初三照样走亲访友,拜年、祝福、欢聚。在许多地方,初三晚上还要送“先人”——“送纸”。

正月初四,是“羊日”,也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一些地方,三天大年一过,就再不用每天烧香点蜡,不再每顿给先人摆放献饭,不再去亲房宗族家里烧香了,所以,初四开始就放松了。

正月初五,是“牛日”,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正月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一带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发。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预示当年歉收,天气晴朗则预示当年稻谷丰收。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积极准备元宵节的活动。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而言,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汉代仅为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精巧、多彩、美丽、壮观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发展至今,燃放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烟花的品种越来越多,其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今的烟花五花八门,要有尽有,令人陶醉,令人振奋。

春节--过年的思考

从前,生活水平普遍低,大多数人只有过年时才有机会吃上几顿好饭,穿上一件新衣服,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文明空前进步,生活品质日益提高,一些中老年人发自内心的感慨:“现在的生活真幸福,每天像过年!”是的,如今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珍惜!

过年不仅是娱乐,也是团圆,不仅是聚餐,也是交流,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亲情的升华,更是孝道的展现,也是文化的传承。

全民奔小康,共追中国梦,但愿年年进步,年年幸福,年年有余,年年美好。

祝愿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新年吉祥,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健康快乐!

春节--过年的思考

2019年1月20日(农历腊月15日)于金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