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自学中医,稳住了老妈的血压,治好了朋友的咽炎

 武医同修 2021-02-16

这篇杏林专访,来自于一个名叫孙永红”的工程师

中年人学医坚持中医,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兴趣?还是因为亲身体验过中医疗效的神奇?

还是因为治愈疑难杂症后的成功喜悦?还是因为人近中年的别无选择?还是因为各种机缘的巧合?

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有一些,如果有一天当我老了,我就希望回老家面向凌波湖水,驾一孤船,读书耕田,种菜浇园,做一个远乡近邻都来看病的老先生。

杏林专访——孙永红

他的职业:工程师
学中医的时间:不到1年



| 人过中年,重逢中医




人过四十,身体往下走。我是特别有体会,精力和体力好像陡然下了一个坡度,让你感觉以前轻而易举的事情,有时也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身体都能扛过一些小毛病,恢复的很快,现在就拖拖拉拉,半个月才能好。

四十多岁,没啥病,但是腰椎不好。

去年夏天,在家弯腰捡了个东西,突然把腰闪了。这放在以前,在家里贴贴膏药就能好的。这次硬是花了小七天,才勉强感觉到腰不痛了。恢复起来特别慢,而且还容易复发。

今年第二次复发的时候,也是在家弯腰,可能没有注意姿势,一下子撑到了,当时特别严重,在床上硬是趴了两天,下床得扶着墙走路。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腰椎间盘突出,开了中西药,吃了两盒也不痛了。

腰虽然是不痛了,但总是感觉不得劲儿,也不敢再做大幅度的动作了。晚上睡觉得垫枕头,类似牵引的作用。

今年春节,突发疫情,一困就被困了仨月。在家闲得无聊,刷抖音的功夫,无意中看到了张景明教授的课程。

我一听他的医理讲得特别好,通俗易懂,他风趣幽默,让人听了不觉得无聊,能接受。

所以就关注了,加了微信,进了群跟着学习。以前年轻的时候,我就对中医、国学、周易感兴趣,但是一直不得其法,自己买了《本草纲目》,但也看不进去,太枯燥了。

忙于工作,没有这个机会去钻研,也没有下功夫。所以我的中医梦,就搁置了好多年。

直到遇到张教授,发现他课讲得通透,理解起来特别方便,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老师。

果断买了课程以后,就一课一课地学习,听得很过瘾,我说光看不行,手机上看课件不方便,自己定了本子,做了封面,每一课是是个啥情况,它的症状、病理机制、板书都抄下来。

课件是局限的,自己私下再琢磨老师的遣方用药,每个方子里面用了哪几味药,自己一边百度一边丰富它的功效、药性、适用症状。

渐渐的,我的笔记有一本书那么厚,里面写满了智慧的结晶。

我结合《一病一讲》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机制,中医的说法是瘀血导致的骨关节失养,又结合治颈椎病的方子,我大概有了思路。


腰椎和颈椎都比较拘禁,僵硬。取了四物汤+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的合方,治以养血荣筋。我给我自己弄了内服的中药,一副药几块钱。


喝了一副药,我发现我开车没有像以前一样,等红绿灯的时候,必须要活动一下脖子筋骨,现在开车久了,这个颈椎也不僵硬了。

喝完了七副药,这个腰好像没啥感觉,现在恢复的也不错。

我有一个感悟,年纪大了,不能逞强硬撑了,否则,身体就给你掉链子。

学一点中医,哪怕一点点,你的保养意识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你再稍微懂一些药理知识,那简直是92号汽油加满,动力十足。

保养身体就像我们保养汽车一样,你整天擦拭、加油,可能就坏的慢一些,跑得就久一些。


2 | 学会一病一讲,稳定住了老妈的高血压



我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有三高,过春节的时候,突发脑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医院里面住了半个月的时间,恢复得特别慢。

以前只知道她有三高,住院时高压达到220-230mmHg,每天吃很多药片,一天分两次,每次一片30毫克地平加一片40毫克沙坦,等于一天服用两种降压药,共4片。

再加上降脂的阿托类药及抑制血小板凝聚的阿斯匹林,另外再加降糖的二钾双胍。一天服的药太多了,每天还要定闹钟吃药,免得搞忘了。

因为顾虑到,西药剂量大,容易形成依赖,对身体损伤大一些。我又打起了中药的“主意”。

正好《一病一讲》有高血压这门课,学习了一番,把自己以往的笔记看了看,多少对中药的药性也了解一些。把中药十八反十九畏背了,把风险也降低了。

就把张教授课件里面的高血压方子抓回来,前面是服用的汤药,后面改成粉末,一天吃两勺。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先看看效果如何。

有一段时间,停了一段西药,我感觉效果可以,高压控制在140mmHg左右,主要是胃口比以前好了,我妈体胖,个子不高,肚子比较大,生病时胃口不好。

后期体质恢复得相当不错,地平类降压药,一天吃两片,现在降到一片降压药可以维持。

另外还有一个不错的反馈,是她胃口变好了,能吃的下饭,而且大肚子还不见了。

我开始还担心,是不是糖尿病引起的消瘦,怎么一下子肚子瘦这么多。通过我的观察,我妈虽然血糖高,但是并不严重,没有并发症,也没有末梢神经的症状。

我总结我妈的这个高血压,大概就是她体格太胖,痰湿体质,舌苔特别白。

我想张教授这个方子就是燥湿化痰,补充正气的。

学习后期,我也组了一个方,升阳的方向,方子很简短,两个用药的思路,最终的目的都是降血压,这就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同病异治之妙。

3 | 治好了儿子和朋友的慢性咽炎



还有一个小方子,也非常受益,我儿子以前老干咳,在学校,见不到人,我们还感觉不到严重性。

礼拜六在家里,时不时咳一下,大人着急的不行,各种咽炎片,吃了都没起作用。

我就说他,小小年纪像个老头一样。

听了张教授有一个治鼻炎的方子,我觉得鼻炎和咽炎有相关性,其中有几味药,可以适用于咽炎的代茶饮,我就去药店,把百合,沙参,元参,射干,杭白菊拿了十份,才十块钱,平均一副药1块钱。

我儿子喝了就有效果,不咳了,比那些咽炎片管用多了。

我有个同学老慢咽也比较厉害,有一次大家约着吃饭,他推脱说喝不了酒,我说怎么啦?他说咽炎犯了。

我就说,我有个方子,旁边有个药店,我买来你试一下。

他喝了以后,第二回,他就自己又买了一次,他说吃啥药都不起用作,吃这个居然起作用了。

慢性咽炎的问题,多是肺热,上升到咽喉部位,里面有一味药,射干,就有利咽、消炎的作用。  

张教授这个代茶饮,从功效、到理论上,到搭配上,药效精准、精简,药材也很便宜,没想到小茶方,也能起到大作用。



4 | 和朋友的中西医之争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朋友吃饭喝酒,因为对中医有切实的认识,有事没事,几句话就总扯到这方面了。

两个人就辩驳,我说,中医治病有很多的优势,就拿高血压来举例,西医有它的优点,它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靶点,西医把血压、血管控制了。可西医它不管你是怎么样的病理机制。

西医是站在西方科学之上,它研究的是人体基本结构的规律,中医是站在东方科学之上,它研究的是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规律。

中医的治法和西医不一样。普通老百姓不了解中医,不懂中药,首先让自己明白了中药的特点,针对人的体质,调理的机制,如何去提升人的正气,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

打个比方,现在有的百货商店规模宏大,像沃尔玛,提出一站式购物的理念。

而中医的治病就是一站式医疗,只要你看一个中医,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已病和未病都能看。

西医实行的是“分站式购物”模式治疗,要治好病,有时候要跑很多科。

你购物,喜欢去大商场一站式买,还是喜欢分站式购物呢?

如果你迷信西方科学的精密仪器,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那么中医你是理解不了的,当然更学不好中医

 5 | 学习中医,努力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

 

我平时喜欢看书,工作后看书看得少,改成刷抖音了,每天晚上抱着手机,对小孩影响也不好。

所以遇到自己喜欢的学科,就不能再错过了。一是方便自己学习,二是给小孩做做样子。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子心切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我曾经看过一段话,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怎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并无意义。

所以,从某个意义来说,我们对孩子根本做不到教育,只能做到影响。

如果想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父母每天晚上留出半小时,一杯清茶一本小书,安安静静的夜,比无数管教都有效。

所以当我一本正经,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你看我自学学中医,我是认真的,你也可以有自己兴趣爱好,并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所以当我默默抄写了一本书那么厚的笔记时,背背方子,没事默写默写,我想告诉儿子,英语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勤能补拙,多背多写,也是难不倒的……

希望通过父母的以身作则,真心实意的爱中医,爱学习,能给小孩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

也非常感谢杏林明师和张教授,能让我们在中年以后,有一个有所寄托的心灵归宿,我会坚定不移地朝这个这个方向走下去,因为,中医诞生的地方就是中华文化的沃土。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我们的故乡。


本文选自杏林明师学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