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豫西的年味

 石榴花文艺 2021-02-16

老家的年味

文/牛红涛
        

儿时的记忆中,年味最浓的无外乎赶大集购年货、蒸馒头炸油食及看大戏闹花灯了。

        

那时候的乡下,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到了冬天,人们便清闲下来,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赶大集置办年货了。我的老家——河南豫西孟津,每个乡镇赶集的日子不一样,记得那时城关镇是每月逢五和逢十,白鹤是逢四,送庄是逢七,会盟是逢六。总之,一到各乡镇的集会时间,人们就会或步行或骑着自行车有计划地像赶场子一样地去各处赶集。那时的我们经常跟在大人们背后,走在热闹非凡的集会上,和大人们一同购置年货的同时,耳畔回响的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眼前呈现的是稀奇古怪的商品,我们既开了眼界,又在各食品摊尝遍各种美食。当我们和大人提着年货行走在回家的乡村小道上时,内心的满足与愉悦难以言表。

        

到了年二十八九,就是各家各户准备蒸花馒炸油食了,这是我们一年中最祈盼的美好时光了。那时家家户户堆满了柴,那袅袅炊烟夹杂着油食的香味弥漫在家乡年末的天空中。

       

我们河南豫西风俗是过了腊月二十五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蒸年馍了。蒸年馍的前一天晚上,父母亲会在晚饭后发面。发面是力气活,大多是身强体壮的父亲在妈妈指点下撸起袖子搡呀、搅呀,因为一家七八口人蒸的年馍要从年关吃到正月十五,所以要蒸好多。他们会折腾大半个晚上,然后把发好的酵面一盆盆放在装有麦秸的大竹篓里,再把竹篓靠近厨房灶台,让其静静地发生微妙的生物变化。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人便忙活起来,哥哥去劈柴,我去烧火,父母及姐姐们揉面切面圆馍。然后把揉好的馍放入大锅笼里蒸,每锅蒸三十分钟,馍熟时会散发出阵阵面香。揭开锅盖看到一笼笼又软又大的馍,全家人都笑开了花,我们一边吃着热馍一边赶紧把蒸熟的馍分散开放到一张张铺有床单的八仙桌上,放凉后,妈妈和姐姐们便会把馍盛放在一个大木箱里,吃的时候就去拿。

炸油食包括炸丸子和炸咸食。炸丸子分为肉丸子和红薯丸子。肉丸子是在煮熟的粉条里放上干粉,和肉汤和姜蒜在一起搅匀后,用筷子不停地把一块一块丸子放到油锅里,炸上几分钟后颜色变焦便往外夹。炸红薯丸子时把去皮煮熟的红薯捏碎后放上糖再和面粉放在一起揉,抟成一个个小丸子,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炸咸食是把萝卜切成条倒入面粉放上盐搅匀,然后用筷子夹成一团一团放入油锅炸,炸好后发黄像螃蟹一样四下张开,吃起来脆脆的能治咳嗽。
        
只有过年时,我们小孩子不但能吃到往日吃不到的白面馍和各种各样油炸的咸食和丸子,更主要的是走亲戚给长辈拜年还能挣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虽然只有三五毛钱,但当时这三五毛钱却能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那时村里从初六到十五都唱大戏,每天晚饭后,孩子们便搬着长板凳短椅子给大人占位。戏开始后,大人们便在戏台下看曲剧和豫剧,我们便在戏台旁的杂货摊上游来逛去,用我们的压岁钱买糖葫芦豌豆糕和大绿豆花生豆,也会买些弹弹球陀螺等玩具。吃好玩好后,便会在父亲讲述的《李天保吊孝》《风雪配》及《穆桂英挂帅》等戏剧中进入甜美的梦乡。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也会去村大队部里看花灯猜灯谜。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声里天天流转,我在风花雪月的诗句里年年成长。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也带走了我们的过往,但带不走我们小时那袅袅的炊烟,带不走我们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的食物和玩到的玩具,这浓浓的年味成为我远行他乡时那挥之不尽的乡愁,也成为我在当今每个索然无味的年关里最温馨美好的回忆。  (over)



(作者简介:牛红涛,河南孟津人,教师。教书二十多年来,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现任教于河北保定长城汽车公司旗下的长城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