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光明原创丨古诗词里品“破五儿”

 真言贞语 2021-02-16

古诗词里品“破五儿”

文/郭光明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朝诗人姚合的《晦日送穷》,诗写正月最后一天,千家万户,洒酒于地,起誓“送穷”的节俗。

“晦日”“送穷”,正月习俗,起源很早,但在隋唐之前,只有“晦日”的纪念,没有“送穷”的风俗。

“晦日”纪念,《荆楚岁时记》有其记载。南朝学者宗懔称:“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酣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说得是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江汉地区有划船或在水边宴乐的习俗。其实,北朝亦有此俗。魏晋学者卢元明的《晦日泛舟应诏诗》:“轻灰吹上管,落蓂飘下蒂。迟迟春色华,晼晼年光丽。”描写的就是君臣泛舟、赋诗春游之情景。

更有陶渊明的山水游记《游斜川》诗,说正月初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之时,与邻居同游斜川,充满诗情画意:“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唯隋唐之后,“晦日”渐远,“送穷”却成气候,渐成岁时风俗。而“送穷”,祭送的是穷神。

穷神,亦称穷鬼、穷子。传说,穷神乃人文始祖颛顼之子,因其身材羸弱矮小,性穿破衣烂衫,即使赐予新衣,也要扯破方穿,故“宫中号为穷子”。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将“穷子”分作“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称“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在“晦日”之时,送而走之。

只是,唐朝的“送穷”,尚“风行于上”,未“俗成于下”。但到了北宋时期,风俗礼成,因而文学家张耒以诗记之:“年年沥酒拜清晨,风俗新正竞逐贫。不用为文送穷鬼,直须图事祝钱神。”

而明代定远侯王弼的《除夕》诗:“除夕年年不在家,今年除夕在京华。病依孤枕浑无寐,静看寒灯自结花。五鬼不嫌穷面目,一官堪笑拙生涯。明朝拜舞辞青琐,又逐春风上海槎。”其中的“五鬼”,是为韩愈笔下的“五穷”。

穷,百姓深恶痛之。所以,“送穷”不是礼送,而是动用爆竹、扫帚等,“赶五穷”“填穷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穷”赶尽杀绝。

然而,那个时代的“赶五穷”“填穷坑”,尚无时间节点,有正月初五礼成的,有正月初六礼成的,也有正月初三的,到了清代中期,北方才将“送穷”习俗,定在了正月初五:黎明时分,剪五个纸人,意在“掐五鬼”,再取少许炉灰放在筐里,送至门外,焚香,放鞭,以此“破穷”。

破,损坏;分裂;劈开。所以,“破五”习俗,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一是空间。

“破五”之日,习俗各不相同。有不以生米为炊的,有不允女人出门的,有打扫完卫生放鞭炮的。在山西翼城,“破五”之日,必以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女人竟日不做针线活儿,担心刺了“五鬼”眼,送不走。

而北方各地,流行包肉馅饺子,意思是将“五穷”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有些“食”穷肉、“寝”穷皮的味道。

清代诗人蔡云有首竹枝词,描绘的是苏州人的正月初五一大早,人们打起鼓、敲起锣,炸响鞭炮,祭上供品,迎接路头神的情景:“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而“抱路头”,即迎“财神”,也就是关公。所以,正月初五在南方,不是“破五”“送穷”,而是迎财神、祭关公,以求关公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虽然,正月初五习俗,南北各有不同,但无论送“五穷”,还是“祭财神”,所表达的都是人们祈求生活富裕的传统和愿望。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