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逆向思维:价值主体与时间之道

 退休工程师 2021-02-16

  刘在平

 老子的逆向思维:价值主体与时间之道


什么是价值?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一下,说法很多。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与功能。价值有两大要素:一是客体的属性与功能二是主体的需要与满足。”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和辨析的。比如首先就要问:主体是谁呢?

关于什么是价值的问题,很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主体”认定的问题。接近或围绕上面这一典型说法的定义是很多的,有的强调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有的强调客体属性针对主体的功能与作用,说来说去离不开人:主体是人,只有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对人来说有一定意义,才是有价值。从哲学上来看,绝大多数价值论都在断定:主体是人。一切事物价值的判断与衡量,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定的。这样的价值论哲学,可以说比比皆是。

然而,在道家哲学这里,情况截然不同。在老子看来,“是为天地根”的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当然有着创生天地、化育万物的伟大功能。但是,其功能也好,满足种种需要也好,全部只是针对人的吗?远在人类诞生之前,甚至一片混沌、一切皆无的时候,道已经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如果只能以人为“主体”,就等于说,人类之前的道,没有价值。这显然不符合老子、庄子的本意。——在老子那里,不仅人类、而且万事万物诞生之前那“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不仅有价值,而且是价值之源、意义之本。当然,会有人说,人类诞生之前的一切不可能有意义,其意义是人类诞生以后,以人类的眼光、从人的需要出发对“史前史”的发掘和认知。所以,老子所说的价值,依然是对于人的价值;离开了人类的需要,人类诞生之前的任何事物都毫无意义,因而也就毫无价值。

这样的说法靠谱吗?在道家哲学看来,完全不靠谱。这里忽略或抹煞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人类诞生。广义地看人类的诞生,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时间段——宇宙天体、宇宙秩序的形成和演变,包括地球演变、生物世界的诞生和演化,人类的诞生本身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有资格充当“价值主体”的人类必须具有价值意识,而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事。所有这些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前人类演化”。那么,在前人类演化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有需要吗?人类是在人类没有需要的时候诞生的,而人类诞生具有无可置疑的重大价值和意义,那么如何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有价值呢?换句话说,即使是今天的人类对于前人类演化一切事物的价值是一种“追认”,也无法“追认”出前人类演化时人类已经有了任何需要,所以根本无法得出结论:价值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而确立的。除非我们得出一个更荒唐的结论:前人类演化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以满足人的需要来判定价值,只能走入一种悖论。

进一步思考:假设前人类演化过程中,有一个超越人类的、客观的有意识者,比如上帝,会不会认为前人类演化的过程,以及各个阶段所发生的事,一律没有任何意义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帝有目的,有设计,所以他肯定认为有意义,而这时,价值就不仅仅是、甚至首先不是对人而言的,而是对上帝而言的。二是这个上帝并不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而是站在整个宇宙、自然的角度,他会不会认为前人类演化的一切事物有价值呢?也一定会的,甚至会将其看作价值的铁证。那么,这时的价值首先是针对谁而言的呢?是时间!是的,时间!其实,一切事物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时间而言的,虽然在人类诞生、进入人类文明之后,针对人的价值不断增长,但依然不可包揽一切价值,依然不可能改变最根本的价值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时间。时间,无疑是宇宙自然的基本构成,在一定意义上,天道即时间之道。所以,价值本源与万物本体是高度一致的!决不能讲本体论的时候是以道为本——道本论;在讲价值的时候却以人为本——人本论。

再回头看“假如有上帝”的第一种情况,那就是回到了一切神本论的神学或哲学。这也是道家哲学所不能同意的。人类的诞生,绝不是任何“主体”针对人类这一“客体”的有意志 、有目的、有设计、有方案的行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就在这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的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之中,逐渐诞生了人类。不仅人类的诞生本身是道法自然,人类社会、包括文明体系发展的历史中,除了人为因素之外,依然有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因素;就连人类的精神活动,除了人的主观因素之外,依然有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因素。这些都表明人类并非价值的唯一主体。一切事物对于一切事物,都互为主体、客体。抽象地讲,人和自然之间,也是互为主体、客体。人类也要承担对自然有价值、有意义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自然是意义主体,人类是意义的客体;同时人类也要成为对自然和万物有价值、有意义的主体。这才是真正的公正、真正的天人合一。但是,从最根本、最终极的意义上来说,价值是针对包括时间在内、以时间为重要基本构成的自然而言的,时间——宇宙——自然才是价值最根本的源泉,也是价值最根本的尺度,当然也是我们树立和调整价值观最核心的依据。——正因为如此,人类轴心文明所诞生的价值体系,被称为“超越视野”,因为它们都是追求终极价值的,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人类的超越意识,对人的超越、对人类世俗社会的超越、人的自我超越,等等。 

  下面再讲功能或作用。我们说一事物对于他事物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没有价值,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但是,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人类诞生之前的宇宙、自然、万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功能作用呢?甚至,在宇宙诞生之前的“无”的状态下,有什么对人类来说的功能或作用呢?看不出来,所以没有价值。这又是道家哲学所坚决反对的。因为,道家非常看重“无”的价值,不仅无中生有,有生于无,而且以无为用,以无为价值之根本源泉。这是因为,人类的价值追求,决不仅仅是实用价值、功利价值,而且还必须回答那些“无用之用”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的本源是什么?人的精神的根本归宿是什么?满足本能欲望、物质需求就一定能获得快乐吗?人究竟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怎样实现精神上真正的愉悦?这些非常“哲学”的问题,是人之作为人、人的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哲学问题,也必然包含价值问题。再比如:人以及人类,在自然界处于什么地位?与自然界是什么关系?对自然界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基本态度?人类发展的方向会不会、是不是出现总体性错误?人类作出了无数的选择,包括极为重大的、关系到自身命运和自然环境前景的选择,这些选择需不需要、是否经得起从最大系统、全一格局出发进行的检验?人们不可能对最大系统、全一格局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清楚的认知,但可以通过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尽可能地观照、理解指导性、规范性准则,而这些准则就是全一系统的启发和昭示。

因此,当我们从哲学上来讲价值的时候,还需要加上“精神的、无形的、难以把握的”这样的定语,以区别于通常所理解的“功能与作用”。我们在哲学上提到价值,或者带有“哲学味”地提到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尺度,价值理性等等,功能与作用”可能是看不到、摸不着、十分潜在但又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哲学上提到价值,是指在人们所关心的终极的、根本的、精神的问题上能够作出回答、解释和引导的理念体系,是解决人类发展方向和人生根本意义的问题。或者说,哲学上的价值问题,是个“形而上”的问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不要用形而下的思维去解释价值问题,那不是哲学,解释出来的也不是哲学上的价值。

人以及人类,从实践和经验中,从科学研究、探索和实验中,可以掌握局部的、子系统的规律,并且可以运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为群体服务,为人类服务。但是,为什么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的规律,都并非适用于一切情况?人类已经掌握的“真理”,为什么都是相对真理,而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或“放之宇宙而皆准”?人以及人类还会本着“知无涯”的自信去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规律、更多的科学“真理”,但是对于宇宙中、自然中的神秘,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心灵中的神秘,尚且不能够、而且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和掌握。那么,人以及人类对于自身的理性能力、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要不要予以承认?对于未知世界,要不要敬畏谦恭?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接着问:为什么一些科学理性超强的科学家,越是在成就斐然的时候,越是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哲学上的价值是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的追求、思考、领悟、解答、信奉。

也就是说,价值是从宇宙万物运行中“涌现”出来的,也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包括人类精神文明演化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而这种“涌现”,最终是从“无”中“涌现”出来的。那么,“无”是什么?如果相对于人类认知的所有的“有”,这个“无”就是时间!

甚至可以说,一切物质,都是从时间中“涌现”出来的。不是说“价值一定要有功能作用”吗?那么,时间有没有功能作用呢?有!不仅有,而且一切事物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是时间的功能作用的产物,只不过,时间的“功能作用”,是一种对于人类认知来说完全是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感无知、无内无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总而言之,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渠道所把握或即将把握的一切“有”之外的“无”!

之所以说老子是逆向思维、反向思维的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子决不从惯常思维的“有”出发,而是从“无”出发来追寻捕捉万物之综、宇宙之本。于是,我们看到老子那里的有生于无,预示了一切诞生于时间;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形无状、恍兮惚兮等等,几乎在表述时间;老子的无为无不为,甚至包括高下相倾、长短相较、前后相随等等,说的就是时间可以被人们感悟的运行方式;老子的众妙之门、玄而又玄,可以理解为在讲时间对于人的玄妙。以及道冲,或用之而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象帝之先;虚而不屈,动而欲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实在太多了,都是有意无意地在讲时间。虽然老子没有直接提到“时间”,但是当笔者读了一些关乎时间哲学的著述、并作了一定思考之后发现,如果说老子上述这些经典语言是在讲时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豁朗之感。为什么?因为时间是道之心、道之灵,或者可以说“时间就是上帝”,“时间就是道”。时间,是宇宙自然之中极为基本、甚至是主导的构成。

之所以老子的“逆向思维”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是因为我们的惯常思维可能才是真正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所谓“逆向”,是针对人们惯常思维而言的。如果我们站在时间之道的立场上,站在时间是“上帝”、时间是道的立场上,就会认为,人们的思维习惯本身才是逆向思维,而承认时间之道、并在此承认的基点上研究时间之道的思维,才是顺向思维。任何不加入时间维的思维,任何忽略时间维、轻视时间维的思维,才是真正的逆向思维。我们可以暂时地承认时间之道的思维是通常所说的“逆向思维”,那是因为我们暂时地进行一种“妥协”,从而突出强调在研究时间之道中的思维具有相对于惯常思维的“逆向性”,因而突出强调其鲜明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谢林说过:“时间伴着永恒也被直接设定……如果我们要正确地表达这个意思,就必须说,永恒凭着自身并不存在,它只有通过时间才存在;因此时间就现实性而言在永恒之先;在这个意义上,就不是像通常人们设想的那样,时间是被永恒设定的;而是相反,永恒乃是时间的孩子。”

我们说时间的功能与作用,正是出于这种“逆向思维”。惯常思维认为一切事物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在“时间背景”下进行的,时间、空间都是条件和舞台,是外在的、被动的。一切事物变化发展、发挥功能作用的根据在事物的内部,即使“外部环境”也几乎与时间无关。但是,时间是“参构”的,而且是一切“缘构”的“元构”。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创造一切,换一个角度,就是时间创造一切,或者说是时间通过劳动创造一切。一切劳动绝对离不开时间,时间以记忆、经验、规律、重复、比较等等各种方式“参构”劳动,指导劳动。不仅如此,劳动者本身,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掌握与提升、劳动者的意识和智慧等等,都是时间创造的。著名的“时间之矢”的研究成果向我们表明,时间的功能作用,是由方向性的。

最后补充一点:这篇文章,之所以在题目上突出“逆向思维”这个词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是预感到文章的内容会遇到争论,也应该遇到争论,或者说文章中的一些看法本身就涉及到哲学上莫衷一是的问题。时间,在许多哲学家、或者说是主流哲学家看来,是人的主观内心的产物,比如影响很大的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比如 影响更大的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存在与时间》。本人在学习苦读现象学中,尝尝陷入难以走出的困惑,当然与学识和思考力不够有关,但也受到不少启发。其中,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缘构”说更是给人以启迪,窃以为与老子是接近的。这里提及的这些,恕难展开,以后再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