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汤合方辨治诸疼痛

 嵩风阁 2021-02-16

四逆汤合方辨治诸疼痛

王 付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

张仲景设四逆汤是主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要基础方,根据四逆汤 (若药房 无生附子,可用生川乌、生草乌代替)方药组成特点,不仅能主治少阴阳虚阴寒证,更能治疗诸多疼痛病证,于此试将临床诊治应用略述于此,以抛砖引玉。

1  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辨治头痛
案 1  李某,女,38岁,新乡人,2007年7月21日初诊。主诉有15年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史,每天必须服用止痛类西药才能缓解疼痛,也多次服用温阳散 寒类中药,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朋友介绍而前来诊治。刻诊:头痛如刺,遇寒加重,夏天必裹头巾,口干不欲饮水,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中医诊 断为头痛,病变证型属于阳虚寒凝头痛证,其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给予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加味,
药用:生川乌6g,生草乌6g,干姜5g,麻黄lOg,桂枝6g,白芍12g,杏仁15g,人参lO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第1次煎50min,第2次煎20min,合并 药液,每天分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部怕冷好转,以前方6 剂。之后,复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头痛未复发。

按 根据头痛如刺、遇寒加重辨为寒凝,再根据口干不欲饮水辨为阳虚不能蒸腾,以此辨为阳虚寒凝头痛证,因倦怠乏力辨为夹有气虚,选用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加 味。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攻逐阴寒,通络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助 生川乌、生草乌散寒止痛;麻黄、桂枝,通经散寒,透寒外达;杏仁降泄浊逆,兼 防温散太过;白芍缓急止痛;人参益气补虚助阳;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生川 乌、生草乌峻猛及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果。

2  四逆汤与苓桂术甘草汤合方辨治心痛
案 2 姬某,男,54岁,郑州人,2007 年4月14日初诊。主诉有多年心痛病史,曾多次检查,提示冠心病、心肌缺血,可心痛症状没有达到有效控制,近因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心前区剧烈疼痛,自觉寒气直人心中,即使在夏天也 是如此,夜间加重,胸背沉闷,舌淡,苔白厚腻,脉沉弱。中医诊断为胸痹,病 变证型属于阳虚寒凝痰湿心痛证,其治当温补阳气,散寒除湿,给予四逆汤与苓 桂术甘汤合方加味,
药用:生川乌6g,生草乌6g,干姜5g,茯苓12g,桂枝lOg,白术6g,花椒6g,薤白24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第1次煎50min,第2次煎20min,合并药液,每天分3服。二诊:心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背沉闷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心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胸背沉闷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12 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心痛未发作。

按  根据心痛、自觉寒气直入心中辨为寒凝,再根据胸背沉闷、苔白厚腻辨为痰 湿,以此辨为阳虚寒凝痰湿证,选用四逆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方中生川乌、生草鸟,攻逐阴寒,通络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助生川乌、生草乌散 寒止痛;茯苓健脾益气,渗湿祛痰。桂枝温阳化气,散寒通经;白术健脾燥湿;花 椒温阳散寒止痛;薤白通阳开胸止痛;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解生川乌、生草鸟峻猛及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果 。

3  四逆汤与桂枝人参汤合方辨治胃痛
案 3  郑 某,男 ,62 岁,郑 州人,2008 年5 月10 日初诊 。主诉在 3 年前 出现痉挛性胃痛,只有服用止痛类西药才能缓 解,曾服用中药也未 能取得预期治疗 效果,近 因 胃痛发作次数增多而前来诊治 。刻诊 :胃痛剧烈,食凉或遇冷诱发,痛则恶心、呕 吐,大便干结且四五日一 次,神疲乏力,舌 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为胃痛,病变证型属于阳虚寒 凝胃痛证,其治当温阳散寒,益气止痛,给予四逆汤与桂枝人参汤合方加味,
药用:生川乌 6g,生草乌6g ,干姜5g , 参 lOg,桂枝12g ,白术10g,大黄3g,花椒 lOg ,炙甘草12g 。6 剂 ,每日1剂,第1 次煎50 m in,第2 次煎20min,合 并药 液,每天分3 服。二诊:胃痛 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胃痛未再发作,以前 方6 剂。四诊:大便 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 。五诊:诸症悉 除,为了巩 固疗效,以前方6 剂 。随访半年,胃痛未再发作。

按  根据胃痛 、 凉或遇冷加重辨为寒凝,再根据神疲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大便干结且四五日一 次辨为寒结,以此辨为阳虚寒凝胃痛,选用四逆汤与桂枝人参汤合方加味。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攻逐阴寒,通络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 气血,助生川乌、生草乌散寒止痛;桂枝温阳化气,散寒通经;人参、白术,健 脾益气;花椒温阳散寒止痛;少用大黄既能通下便结,又能兼防温热药伤阴;炙 甘草益气和中,缓解生川乌、生草乌峻猛及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 果。

4  四逆汤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腹痛
案 4余某,女,56 岁,郑州人,2007 年8月l8 日初诊 。主诉有10 余年慢 阑尾 炎 病史,常常急性发作,虽经治疗但未能取得预期治疗目的,近因阑尾炎急性复发而前来诊治 。刻 诊:右少腹剧烈 疼痛且拒按,口干不欲饮水,倦怠乏力,大便 干结且五六日一次,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为腹痛,病变证型属于阳虚寒凝腹痛证,其治当温阳散寒,通便止痛,给予四逆汤与大黄附子汤合方加 味,
药用:生川乌 6g,生草乌6g ,干姜5g ,大黄 lOg ,制附子15g ,细辛6g ,桃仁12g,白芍12g ,炙甘草12 g。6 剂 ,每日1 剂,第1次煎50min ,第2 次煎20 min ,合并药液,每天分3 服 。二诊 :大便通畅,腹痛止,以前方6 剂。三诊:疼痛未再发作,以前方 6 剂。四诊 :诸证悉除,以前方 6 剂 。五诊:诸证基本解除,为了巩 固疗效,以前方6 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根据腹痛、口干不欲饮水、苔薄白辨为寒凝,再根据神疲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 ,因大便干结且五六一次辨为寒结不通,以此 辨为阳虚寒凝腹痛,选用四逆汤 与大黄附子汤合方加味。方中生川乌 、生草乌,攻逐阴寒,通络止痛;干姜温暖 脾胃,生化气 血,助生川鸟、生草乌散寒止痛;制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细辛温阳散寒止痛;重用大黄既通下便结 ,又兼防温热药燥化伤阴;桃仁活血化瘀 止痛;白芍缓急止痛;炙甘草益气和中,既能助白芍缓急止痛,又能缓解生川乌、生草乌峻猛及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果。

5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辨治手指疼痛
案 5杨某,女,59岁,郑州人,2008 年1月5 日初诊 。主诉有15 年手指疼痛病 史,多次服用中西药,虽缓解疼痛 ,但仍未达到治疗目的,近因手指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手指剧烈疼痛,手指指端及关节未有肿胀及变形,遇凉疼痛加重,手指 略有麻木,伴有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中医诊断为痹 证,病变证型属于阳虚寒凝手指疼痛证,其治当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给予四逆汤 与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味,
药用:生川乌6g,生草乌6g,干姜5g ,当归lOg 白芍 lOg ,细辛10g,桂枝 lOg,通草 6g ,大枣25枚,乳 lOg 没药lOg ,炙甘草12g。6剂,每日1 剂,第1次煎50 in,第2 次煎20m in ,合并药液,每天分3服。二诊:手指背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 6 剂。三诊 :手指麻木略有好转,以前方6 剂。四诊:头晕目眩止,以前方6 剂。五诊:手指疼痛基本解 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25剂。随访半年一 切正常。

按  根据手指疼痛遇冷加重辨为寒凝,再根据手指麻木、头晕目眩辨为血虚,因苔薄白、脉虚弱辨为阳虚,以此辨为阳虚寒凝手指疼痛,选用四逆汤与当归四逆 汤合方加味。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攻逐阴寒,通络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 气血,助生川乌、生草乌散寒止痛;当归活血补血;白芍益血缓急止痛;桂枝、细辛,温阳通经,散寒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兼防温热药燥化;乳香、没药,活血 行气止痛;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既能助白芍缓急止痛,又能缓解生川乌、生草乌峻猛及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