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会:陈嘉珉哲学思想概述(5)

 陈嘉珉图书馆 2021-02-16

NO.5.陈嘉珉“心”学

【概要】任何人讲唯心、唯物,都是用“心”在讲,终归是“唯心”的,此其一。其二,任何人思考心,并没有思考心,因为一思考心,心就跳出来了。有人说,我如何自私,我如何坏蛋,我如何差劲。这说明他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一说他自己,他就跳出来了。

【陈嘉珉:犁地】小时在家当农民,手把犁头犁地,我在想一件事——我不知道没有被翻过的那一片土,踏上去会有什么脚感,因为人在扶犁翻土时,永远站在未被翻过的土地之外。为寻找感觉,有一天犁地,我故意站在没有犁过的地里,反身弯腰扶着犁,牛一走,我就踉踉跄跄站不稳,突然扑倒在翻过的泥土上,拖犁的老母牛回头盯着我,大眼睛里露出怜悯的神情。和我一起干活的农民老兄说:“你发鸡巴疯呀,你不会犁地啊!不要站在那边,要站在这边!”我吼道:“少啰唆,你懂个球!”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琢磨。后来我琢磨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琢磨,只有琢磨是不可以琢磨的,这和犁地是一个道理——你要去感觉那个没有翻过的地块——去琢磨那个琢磨的意思,就会栽跟斗!

【陈嘉珉:见见之见】进入中年后修佛,我在《楞严经》上又看到一句经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及。”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当我们去认识自己的思想时,已经把思想分割成两部分——一个是对象思想,一个是认识思想的本体思想——这就不是思想了;可是思想不离开思想,又怎么能够认识思想呢?当我还持有凡夫见的时候,总爱琢磨——认识思想的那个思想,即认识的思想主体,永远是在被作为认识对象的那个思想之外,那么认识思想可能吗?所以人永远在思想之中,永远在思想,永远在唯心之中,永远在唯心,这就是“见犹离见,见不可及”!

【冯达庵:举椅】冯达庵居士在《佛法要论》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众生所感见之世界何所从来?此哲学家所亟欲解决者也。世界原是幻影,殊非实有。构成此幻影者,意识也;哲学家之讨论工具,亦意识也。能论、所论俱属意识,而求上探世界本源,无异趺坐椅上而欲自举其椅,无有是处!”世界是意识构成的,冯居士说:“世界或融或露,完全操自我心。一言蔽之曰:世界者,我心之所表现。”那么哲学家用意识去认识意识,能论、所论都是意识,这如何能够认识意识呢?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啊。这就好比盘腿坐在椅子上,而要自己把椅子举起来,怎么可能啊!换一个“唯物”的角度看,冯居士认为,大自然产生生命,生命产生精神,精神又产生认识,认识能力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现象的从属、派生部分,这个部分要反过来认识整体,或认为自己就是整体,未免说不过去吧!这个道理就是苏东坡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是山中的一只小蚂蚁,如何能够识得山的真面目啊?这种令人无奈的趋势,当代杰出诗人北岛也表达过:“摒弃黑暗,又沉溺于黑暗中。”

【陈嘉珉:抱子】我曾经抱着一岁的儿子坐在椅子里玩,儿子的玩具是另一张椅子。玩法很简单,我用手把空椅子拉过来,儿子用脚蹬过去,我又拉过来,他又蹬过去,蹬得哈哈大笑。最后我不拉了,儿子就用脚蹬我和他坐着的椅子扶手,可是怎么也蹬不动,就啊啊啊地大叫起来。这个行为与冯达庵先生所说自坐骑上、欲举其椅的例子相同,分辩唯物、唯心的人,其实无异于自坐椅上、欲举其椅的啊啊叫唤的孩子。俗话说“抱着娃娃找娃娃”,唯物者在自己一片心空笼罩下也做着同样的傻事,当偶遇机缘悟性开时,举手看天才恍然大悟,发觉宇宙万物唯心所现。世间人无论何人,皆走不出我心,越唯物便是越唯心,唯物所论,总是心之功用,非肝、脾、肺、肾来认定。世间人犯执着,这是第一层唯心,进一步来论定唯心,这是第二层唯心。所以唯物者都是尖端顶峰级的唯心者,其根源就是身在庐山看庐山、抱着娃娃找娃娃、自坐椅上而欲举其椅,在心中找心,在意识中认识意识,这是不可能的,是极端的“唯心”主义。

【认识意识】那么人是否有可能认识意识呢?冯达庵居士说:“欲椅之举,必下座而为之;欲世界问题之解决,必离意识而会之。果有解决决心乎,不可不求之佛学。”冯居士的真知灼见说明,既然意识无法离开意识,那我们就离开意识而不带意识吧,这就是通灵的佛法了——离开椅子而不要带上椅子。凡夫的思想不能离开思想,世间法永远不能窥见世间法的究竟,只有灵哲学才能鸟瞰人类意识的全部。人的认识能力既无限又有限,人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的时候,就寸步难行了——康德、黑格尔折腾的“二律背反”,正是他们远离佛法、远离灵哲学的局限。人生的过程与世界的过程相统一,就是佛法,就是如来,就是灵哲学。在这个统一之中,宇宙是我,我也是宇宙,这样就没有认知障碍了。

【超越知识】没有认知障碍,就是没有世俗哲学的知识折腾。人生过程与世界过程合一,即天人合一,就会超越知识,获得究竟的正知正见。《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说:“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这句话含有经文性质,是这部畅销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不足为奇;有些东西自己虽然不知道,但能够明白所以不知道的缘由,就是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对于它有所知”,于是就会有预警心理而以防不测;而“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就是遇到了知识障碍。人永远都会面对未知世界,人没有办法全知天下和未来所有信息,因此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些永远面对未知世界,却能够超越知识、克服障碍而出奇制胜的人,这些人神奇地超越、回避了知识构成的障碍和陷阱——成为能够警惕“不知道我们不知道”陷阱的人!宋鸿兵说:“中国最缺乏的不是某个专业方面的专家,而是能打通各个领域之间壁垒的战略思想家。”专家是最容易在知识上生起障碍的群体,而战略家沟通与超人力量的交流,能打破专门知识的障碍而超越知识,把不同的专家知识恰当地放在全局层面的不同战略位置上,使其发挥最佳效用。

【老子和庄子】老子的《道德经》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对自己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就是头脑有病(sick minded)。有道者头脑没病,是因为他把病当作病(who recognizes sick minded as sick minded);能够把病当作病(没有病态心理),他就没有病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哉矣!”那么如何做到“知不知”呢?这就必须有道的智慧,不能一味地学习知识(以有涯求无涯)。佛家认为“一法通则万法通”,这个“一法”就是道家的“道”,就是大智慧,人无大智慧便是一种病态。没有智慧是产生“芝诺定律”的根本缘由。

【之诺定律】曾有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知识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美国作家杰夫·豪(Jeff Howe)创作的《众包》,是一部超越知识的杰作。价值中CEO林永青先生在陈嘉珉一则微博的回复中说,他2009为《众包》一书写序,通读该书,有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一个组织无论多么优秀,也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永远在你的组织之外。”套用这句新产生的名言,可以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永远在你的知识围墙之外”,这就是“芝诺定律”啊,或者说是“芝诺定律”的变种。一个普通人知识越多,无知也越多,这就是“芝诺定律”。必须获得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才能突破“芝诺定律”,治好“不知知”之病,这就是佛家的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是以一道驭万有、一法通万法,完全超越了知识,突破了知识障碍,获得了健康精神。

【电视镜头】凤凰卫视一个镜头——外面发生大地震,死亡好几万人,乱糟糟一片;但在一个寺庙里,法师正在主持祈祷法会,秩序井然,所有人都十分镇定安静,任何人看到这个镜头,都会心有所慰。地震是未知、不可知的,但也是已知的,因此出家人能够不随境转,岿然不动,这就是“知不知”的威仪法相。

【天人合一,超越知识】天人合一与超越知识是一个意思。都是修佛、悟道获得的大自在,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人处在这个境界中,就是游戏的庄家。什么意思?就是庄家看得见底牌。不是庄家的人是凡夫,凡夫都是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全凭知识、技术去博弈,要分析、研究、思想啊,这样出错的几率就很大。庄家凭“知道”去博弈,他不用分析、研究、思想这些凡夫智能,庄家看着你手里的牌出牌,他要思想干什么,因此没有出错的理由,所以赢家都是凭“我知道”去博弈的人。

【超知二例】例一:人事信息。有的人会研究形势,会研究天时地利,认为什么人、某某人会受到重用,这是最低层次;中间层次的人,他在决策者身边,比如给领导开车、泡茶、扫地、看门、当秘书的,知道的信息多,他说要用某某人啊,我听说的,我知道的;处在最高层次的是决策者,他说你要研究吗?你不是听说、知道吗?可是要用某某人由我说了算,是我决定的!例二:国际金融。处在最低层次的是各国的专家教授,他们干什么?就做“我分析”“我研究”,要写堆积如山的论文和专著,专搞知识折腾;高一个层次的人,可能是华尔街的打工者,包括扫地倒茶和当保安的,他们有资格讲“我听说”“我知道”;处在最高层次的人只说“我决定”,那是佛菩萨啊,都修成大道无形了,成仙、成妖、成精了,那就是华尔街的大佬们。大概犹太商人和政治家多是仙人、妖精,多处在“我决定”的最高层次,而华人政治家、商人、学者多处在“我分析”“我研究”的低层次,若软实力和情报工作做得好,则可达到“我知道”的中间层次。

【超知与修行】做到高层次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会觉悟,才能沟通与超人力量交流,才能像法会上的僧人那样静定如山。唐代有个僧人写有一首悟道诗:“近日寻春不见春茫鞋踏垄头云归来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人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迷,一种是悟。迷的人要学习很多知识,而且要走很多地方去广闻博览,但是越学越迷,这就是老子讲的“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周围一切都充满天道的语言,无一不在向人示意,无一不在对人说法,正如佛家所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觉悟的人天人合一,便会自然感知“春在枝头已十分”,而无需任何知识去做无用功,去“寻春不见春”啊。迷者即便周游世界,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依然是一无所知。每一种知识都打开一扇窗户,让人看到一个新世界,同时也会在视界里筑起一道围墙,让人以为“世界就是这样”,这就是所知障——所知者构成一种障碍。所以,没有开悟的人,没有灵哲学思维的人,不知道超人力量为何物,往往越学越糊涂。

【代表作品】《人生折腾与超越知识》(专著);另有《怎样获得快乐》《超人力量如何折腾世人》《人生折腾的矛盾法则》等百余篇网文,引起崔长林张海勤韩和元何党生何天恩等数十位学者强烈争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