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汤滋味浓烈就是口感醇厚?爱喝白茶、岩茶、红茶的你,怎么看?

 小陈茶事 2021-02-17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喝茶,如今也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

在办公室或是家里,通常都备有一套简单的茶具。

朋友之间来往时,原本不喝茶的也被带动起来了。

而能够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喝一杯好茶,对他们而言是件舒服的事。

并且,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雅致。

同时,自己也影响到了身边人的兴趣爱好。

一位原先对喝茶、茶文化一窍不通的朋友,偶然机会,喝到了不错的茶。

回去后念念不忘,开始自己琢磨起了如何品茶。

长此以往,便从接触升级成为了喜爱。

大约在一年之后,某次聚会中听闻他说,“不管喝什么茶,岩茶、红茶、白茶,我都喜欢味道浓烈一些,更醇厚。”

“泡得浓,也能看出一款茶品质好不好,听说审评师都是这样做的。”

没想到,他的学茶之路,竟然走歪了。

而对于他的这番说辞,赞同的人不在少数。

可见,众人对于好茶的定义,还是十分模糊的。

《2》

将茶叶泡浓,能看出其品质高低?

在各大斗茶赛中,到了审评阶段时,的确会以闷泡的方式,鉴别茶叶品质。

一张长条形的桌子上,一字摆开数十个盖碗。

按照每种茶类标准的茶水比例,将干茶投入其中,以沸水冲泡。

再看向桌上的计时器,时间不断流逝,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按照先前注水的顺序,依次将茶汤从盖碗中倒出。

品尝茶汤之前,需要先闻盖香,记录香型,清晰程度等等因素。

而后,才是用小勺子把汤水舀到公道杯中,细致地感受其中的韵味,包括汤水的醇度、稠度、有无落水香……

此情此景,闷泡的优势是让审评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鉴别出一款茶叶是优是劣。

若是按照平时快出水的标准,7-8秒左右出汤,再一冲一冲的感受品鉴。

显然,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浪费了大把时间。

审评师们在面对众多款茶时,所需要做的是,快、准、狠,且精准判断。

与普通的喝茶者相比,审评师经过专业的训练。

茶叶被闷泡过后,在苦涩物质大量释放的茶汤中,准确地判断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可见,中间隔着一条专业的长河。

非专业人士,当品尝到闷泡了5分钟的茶汤后,只会觉得苦和涩。

舌面上迅速泛起的褶子,以及刺激味蕾的口感,都会令人感到不适。

什么香气、滋味、汤感,便被通通抛在脑后了。

如此一来,何以看出茶叶品质的好坏呢?

想起自己每次试茶时,即便是快出水,并非喝浓茶,但也要在手边准备一些糕点。

否则,身体吃不消。

饮茶过量,或是喝浓茶,会引起茶醉的现象,让人头脑发懵,饥肠辘辘。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喝浓茶自然也会醉。

在尚未掌握专业的方法之前,盲目使用闷泡的方式品茶,反而成了东施效颦。

不仅难以感受到茶叶的本味,还可能错把劣茶当好茶,错把好茶当劣茶。

面对一杯又苦又涩的茶汤,在经验不足的前提下,难以精准辨别品质高低。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切都是闷泡惹的祸。

《3》

茶汤滋味浓烈等于口感醇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因此存在着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浓烈,指的是浓厚强烈,当用来形容一杯茶汤时,则表示会给味蕾带来一定的刺激感。

而醇厚,指的是纯正浓厚,一般用来形容汤感。

众人常说,好茶应该是入口醇厚饱满。

但醇厚不等于浓烈,茶汤的厚度和浓度并不能混为一谈。

以老白茶为例,内质充盈,养分丰沛,而当你用嘴啜它时,竟然感到了一股阻力和力量感。

与平日里喝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如同饱含营养的米浆,浆感十足。

汤水滑进口腔时,会感受到舌面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时间,其中包裹着的香气分子炸裂开来,在口腔中四散蔓延,唇颊留香。

你能体验到醇厚饱满的感觉,甘甜润滑,回味无穷。

而浓度,指的是物质溶于水中的含量。

若咖啡碱和茶多酚过量释放到茶汤中,则会导致滋味苦涩、浓烈。

喝懂了茶之后便明白,醇厚与滋味浓烈与否无关。

即便在快出水的方式下,好茶依然能表现完美,醇厚甘甜,不苦不涩,予人纯粹的自然感。

而劣质茶,在闷泡之后虽浓烈苦涩,却依然空洞匮乏。

故而,醇厚和重口味,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

可仍然有人对着一杯浓茶,啧啧不绝,一口一个醇厚、饱满、稠滑。

事实上,不过是没喝懂罢了。

品味好茶,寻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甘润,绝非“自讨苦吃”。

虽然有许多茶友说,喝好茶时难以说清具体的感受,由于词汇量有限,只能以一个好喝作为总结。

但毫无疑问,那是舒适惬意的,简单且纯粹。

《4》

什么样的冲泡方式,更适合品茶?

何为标准?

当然是以冲泡出一杯浓淡适宜、清甜爽口,且符合大部分人口味的茶汤为目标。

极大程度的地减少苦涩物质的释放,让汤水反映出原汁原味,品饮者方能更好地鉴别。

故而,经过了长时间且众人的测试之后发现,茶水比例和出汤时间,对于把控滋味浓淡,极为重要。

不同的茶类,茶水比例并不相同。

以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为例,若是泡岩茶则投茶8克,泡白茶或是红茶,投5克干茶足矣。

均衡的茶水比例,能够较好地控制茶汤滋味,不会太浓也不会太淡。

若是随意投茶,忽略投茶量的重要性,则一不小心便会泡出一杯苦涩难忍的茶汤。

其次,不论是什么茶类,只要品质优秀,一律不建议闷泡。

快出水,才是它们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就代表着,泡好茶不能犹豫,而是要一气呵成,动作连贯。

以环壁注水的方式,将沸水均匀地浇注在干茶上,合盖的同时调整开口大小,快速倒出茶汤。

汤水呈瀑布状倾泻而出,最后尽力翻转手腕的角度,沥干剩余的茶水。

这些步骤,虽看起来简单,但需要手、眼、脑的配合。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最好在7-8秒左右时间,需要多加练习才能完成。

而部分茶友所谓的“快出水”,若是仔细算起来,早已超过了标准的时间。

注水后,左拨右拨,犹豫地调整开口,缓慢地端起盖碗,再出汤。

这个过程中,时间飞逝,可能浪费了足足十几秒的时间。

如此一来,在无形之中造成了闷泡。

在茶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中,内质大量释放,其中包括过量的苦涩物质,以难以抵挡的态势不断析出至茶汤中。

显然,喝进嘴里后,味蕾大部分被苦感和涩感所占据,由此忽略了其它美妙的感官体验。

品味好茶,无需闷泡,快出水即可。

而那些闷一闷才有滋味的茶,代表其内质匮乏,养分不足。

闷泡后,才能勉强将茶叶内所剩无几的养分释放出来,增添茶汤的口感。

但依然没有香气层次可言,也没有醇厚饱满的汤感。

这样的劣质茶,不喝也罢。

《5》

喝茶,是人们自愿而为。

更多人端起茶杯的同时,如何引导众人正确泡茶、喝茶,成为了头等大事。

爱茶之人愈发增多,误导也随之产生。

在自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成千上万条新的观点。

究竟孰真孰假?则需要拥有强大的判断能力。

稍不注意,便吸收了错误的观点,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识茶学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盲目的追求、效仿他人,反而成为了东施效颦,闹笑话。

对于新茶友来说,请省去那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从茶本身出发,感受它的香气和滋味便可。

而我们科普的脚步,从未停下,任重而道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