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小子不服输,靠“作战地图”开出门店30000家

 昵称535749 2021-02-17
2021-02-17 11:13

天下网商记者 丁波

2020年的疫情,对很多企业都带来了冲击。星巴克也不例外。

1月26日,星巴克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Q1净营收67.494亿美元,同比下降4.9%;归属公司净利润为6.222亿美元,同比下降29.8%。

在星巴克的大本营美国,第二波疫情使得民众无法出门,最终星巴克在美洲地区的营收为47.032亿美元,同比下降6%。

星巴克在2020年6月宣布,将关闭美洲地区近400家门店;同年11月,星巴克宣布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再度关闭200家门店。

在精简美洲门店的同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还在开拓非咖啡业务来提高门店收入。

财报显示,2020年下半年,星巴克全球净增门店658家,其中在中国净增门店416家,中国门店总数达到4863家。

1月中旬,星巴克还在深圳和江浙沪地区推出了早餐套餐,一份主食+一杯牛奶,售价只要15元或19元。这是星巴克史上最便宜的套餐价。此举也被外界解读为进军中国的早餐市场。

事实上,这正是星巴克一直以来“热血”的一面——在危机中扩张、壮大。

正如前任CEO霍华德·舒尔茨曾说,“当别人停下来的时候,我仍然在奔跑。跑到别人追不到,甚至、看不到我的地方。”

这个堪称“星巴克灵魂”的人物,在2018年6月辞去执行主席和董事会成员的职务。退休后的舒尔茨依然坚持公益,2020年4月,舒尔茨家族基金会成立Plate基金,向西雅图地区15000名疫情之下失业的餐饮行业工作者每人提供500美元援助。

而由他一手打造的咖啡帝国,也在市场上经历风雨,带着他为星巴克注入的精神继续前行。

舒尔茨的“热血”

星巴克的“热血”来自其灵魂人物——前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

1952年,舒尔茨出生在纽约的贫民区。由于父母学历不高,家庭收入微薄,打小舒尔茨家的生活就不宽裕,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为了多赚点钱,舒尔茨的家人们开办起了赌场。在那个并不宽敞的屋子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好逸恶劳、爱说脏话的人。

聒噪的声音让舒尔茨和兄弟姐妹们无处可逃,摆脱这样的环境成了一种信念,深深根植于舒尔茨的人生中。

年幼的舒尔茨很早就开始承担生活的重担,送报纸、去饭馆打工,为家里挣钱。每到晚上,舒尔茨就会躲进没有人的楼梯间。这里成了舒尔茨的“避风港”。

年幼的舒尔茨就已经展现出了“血性”的一面。

他酷爱橄榄球、篮球等团队体育运动。因为场上名额有限,所以只能“能者上”,要想一直在场上就必须赢。

舒尔茨说,自己享受不断赢得留在场上打球的权利,接受不了在场下无聊等待的过程。为了留在场上,舒尔茨忍受了数不清的擦伤和掉皮。

“倘若‘赢’的代价是冲向粗粝的水泥地面且刮掉一层皮,那么我就会选择这样。我很少会在天黑前回家。”舒尔茨说道,“尽管很激烈,但我的热情丝毫不减。”

这样的“血性”也被他注入星巴克的文化之中,星巴克也承载了舒尔茨关于“第三空间”的梦想。

在他看来,咖啡的制作过程应该如同一种表演般具有仪式感。咖啡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为了实现梦想,在舒尔茨创业的头三年里,他和242个投资人见过面,其中212个投资人拒绝了他。但在舒尔茨的坚持下,星巴克一路扩张,门店从美国开到世界各地,门店超过了30000家。

如今的星巴克在中国家喻户晓,舒尔茨苦心耕耘的“第三空间”,目前已经在中国内陆近190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700家门店,拥有58000多名星巴克伙伴。

一场“拷问灵魂”的复盘会

和所有的公司一样,星巴克的扩张史也充满了坎坷。

2007年,星巴克遭遇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同店销售额增长从2007年的第一季度就开始出现增速下滑,并且接下来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恶化,到08财年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股价也在2007年跌去了42%。

面临重重困境,舒尔茨亲自复出,挂帅上阵。

此时的星巴克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顾客消费行为的巨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一场即将涤荡全球的经济危机。

舒尔茨必须带领公司安然度过这场经济风暴。

在他看来,“星巴克是一点点垮掉的。”在门店选址、店内咖啡之外的产品销售、咖啡调配师的培训、成品咖啡豆的包装和储存方式等方面,当时的星巴克都作出了错误决策。

此时的星巴克也失去了初衷。走进星巴克的门店,已经闻不到咖啡香;为了提高效率,新装的意式咖啡机则挡住了顾客的视线。

舒尔茨曾说,“星巴克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每一天我们都会犯错误。”

重新掌舵的舒尔茨召集部分新老伙伴开展了一次复盘会,坦诚面对公司的现状,并抛出了一系列“拷问灵魂”的问题——我们失去了什么?怎样才能换个角度看待市场?怎样在维持企业价值观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新构想星巴克的前景?

几经讨论后,大家在七个方向达成了一致——

1、成为无可争辩的咖啡权威;

2、以更好的培训和新的收益吸引并鼓舞伙伴;

3、重燃消费者对星巴克品牌的情感依恋;

4、在全世界广开分店,力图使每一家门店都能给人“当地核心区域”的感觉;

5、成为道德采购和环保的先驱;

6、开发新产品以增加收益;

7、秉持高效高利润的经营模式。

这份总结也成了一张新的作战地图,带领星巴克走出了危机。

在随后两年时间里,星巴克推出了VIA速溶咖啡等新产品,还升级了店内设计和系统软件,展现咖啡之美,强化店内的集体感,并提高效率。

在一系列布局后,舒尔茨终于又让星巴克变回了“第三空间”,成了咖啡与人的连接。“终于,新烘咖啡的香气再次在星巴克店内弥漫。”他感慨道。

华尔街向左,星巴克向右

从1971年成立至今的50个年头里,无论是危机时刻,星巴克都奉行长期主义,极其注重长期的品牌效益。

在舒尔茨看来,星巴克当年有两大极其重要的决策影响了星巴克的未来走向。其一是,让兼职的伙伴也享受医疗保健待遇。

上世纪80年代末,舒尔茨创立的天天咖啡刚兼并星巴克不久,舒尔茨准备给兼职员工上医保。

在当时,这样的举措与社会潮流格格不入,极少有公司会为兼职员工提供这样的福利。甚至,很多公司都大幅削减正式员工的医保来控制经营成本。

在当时的星巴克,三分之二的兼职伙伴每周工作约12小时。这无疑将大幅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因此这一决定也遭到了许多投资人的反对。

但舒尔茨坚信在员工身上投资,是极其聪明的决策。

他算了笔帐,如果一位咖啡调配师辞职了,再招到并培训出一位替代者,需要大约3000美元。而为一位咖啡调配师提供医保,一年只需要大约1500美元,是换人成本的一半。

在力排众议让员工享受医保待遇后,舒尔茨又作出了另一个重要决策——通过“咖啡豆股”的形式,向员工公开募股,让员工以持股的方式与公司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舒尔茨还记得,自己站在黑色的台子上,向集合起来的伙伴解释“咖啡豆股”这一决策的场景。“不论你是在哪个部门,烘焙工坊、门店、办公室,每位伙伴都与公司荣辱与共。”

员工们也从中受益。从1992年到2018年,星巴克的股东总回报超过了218倍,星巴克的伙伴得以积累退休金、买房、供应孩子上大学、偿债、度假、自己创业。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8年时间里,星巴克的股票年增长率达到了49%。

星巴克的中国伙伴

在舒尔茨看来,这两项福利政策并不损失公司的利益,也不违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反而是星巴克快速崛起的动力来源。

夸张的是,星巴克在兼职伙伴医保上支付的钱,比投在咖啡上的钱还多。从2000年到2009年,每位兼职伙伴的医保金增长了近50%。

2007年,当星巴克遭遇危机时,为兼职员工提供医保的政策再次遇到挑战。舒尔茨接到一位股东的电话,“霍华德,我们持有这只股票很久了。我们知道你们目前压力很大,我们深信,你们现在应该砍掉公司的医保福利。”

但舒尔茨依然很“刚”,认为华尔街过于短视,趋向于短期利益,而星巴克趋向于长远益处。

“我们所做的决策并非只盯着钱。”

在霍华德·舒尔茨的带领下,星巴克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扭亏为盈。从2011年开始,星巴克连续30个财季实现了创纪录的收入和盈利。

在危机中,星巴克也酝酿了一个新的“开始”。

“对我而言,星巴克的转型期令我大开眼界。我亲眼看到大家伙儿齐心协力的威力。我们将灭亡的阴影一挥而散,东山再起。”霍华德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