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语文,3种基础的方法,帮你读懂古诗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1-02-17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古代诗歌,在课本中的比例加大,地位越发的重要。

如何读懂读透古诗,如何让孩子对古诗更感兴趣,是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的话题。‍

相关的理论著作不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许多,本文不做理论探讨,只给大家介绍三种操作性很强,也就是容易做到,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的方法。

三种方法分别是:赏析诗眼、借助想象整体感悟,知人论世。

第1种,是品读名句抓诗眼。‍

古人写诗,有诗眼之说,就是喜欢用一个字,汇聚全诗的感情,如果能抓住这样的字,就是切中了古人的思维,很容易抓住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若能抓得住视野,领略到诗眼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全面掌握诗歌的深意。据一首比较简单的古诗句子,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这可以在比较中得出,若用“到”“过”“入”“满”等字替换,都没有“绿”字生动形象,用了这个字,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感。再比如,一首题名为《早梅》的诗里面有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这句子又妙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有什么可以改的呢?当然有!将“数”改为“一”效果更好,因为“一枝”比“数枝”效果更好,更显得“早”。

再举大家更熟悉的例子,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呢,是一瞬间产生的错觉。异乡做客,看到月光洒于地面,诗人于一瞬间产生联想,怀疑那是霜,覆在地上。“疑”,生动传达出迷迷糊糊中如梦初醒的情景。“霜”字呢,首先表现了月光洁白,又展现气候的寒冷,再进一步,更凸显凸显出心情——漂泊他乡的诗人,自然是孤独凄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望”字,再联系“静夜思”可以揣度出诗人是于睡梦中醒来,才有幻觉的,才会“疑”的。于是当李白抬头看月亮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故乡,他们日夜思念的故乡,当然也是“天涯共此时”,同一轮明月,照着他乡游子,也照着他的家乡,获得安慰,自然有“低头思故乡”的结语。另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和“异”这两个字。诗人王维的思念家人,处境的孤独,一个“独”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异乡为异客”,用两个“异”字,强烈地表达了异乡作客的处境,艺术效果自然也好。

第2种,借助想象整体感。‍

诗歌往往由意象构成,那些具有主观情感的物象,一个个连接起来形成整体,构成诗歌的意境。所以即使短短的20个字的绝句,也是完整的抒情整体,赏析的时候要有整体观。在整体上把握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泉眼无声惜细流,绿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一首古诗,便是由个体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杜甫的笔下,物象有机组合,构成了和谐的意境。山清水绿,太阳升起,明媚的春光,徐徐的清风,草木复苏,芳香宜人,冰雪融化,泥土湿软,燕子飞来飞去的忙碌着,暖融融的沙滩上,鸳鸯恬静栖息。种种景物构成名利和谐的画面,若拆开来看,任何一个都并不完整,唯有从整体的角度,才能把握全诗之意境和情感。

第3种,知人论世。‍

想要更好的分析一首诗歌,把握诗歌的意思,还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时代的背景,因为人生在世,很多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触发下产生。

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的航路本来是凶险,但是在李白的笔下,却感到轻松和愉快,没有丝毫凶险的感觉,为什么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如此的意境?这和他的情感有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召进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后来做了皇帝的唐肃宗,认为永王意图谋反篡位,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这诗便是路途上经过巫山,遇上大赦时写的。想一想李白当时的处境,他内心的狂喜,压倒了三峡的凶险,所以诗中所表现的轻快,顺流而下,一日千里,都是内心畅快的流露。还有一些诗人,比如陆游的《示儿》,字面上的浅显易懂,往往要配合诗人的经历,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以上三种最基础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读懂古诗,在掌握的基础的方法之上,还可以继续进阶,有更具体的方法,容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