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子:漫话家教

 道藏研究 2021-02-18

《人》

人之所好者,色也;

人之所求者,利也;

人之所望者,名也;

人之所拜者,权也;

人之所需者,自由也!

YZ.2021.2.17

转初五流水随笔:

上篇,说过“闪年”,人在门里谓之闪。一闪就是一年。但其实更想说:

一闪,就是一生!

人生太短暂了。短到来不及有思想,脑子就退化了;短到来不及爱,就恨上了;短到青春的大餐,来不及品尝,就过期了。

相对于故去的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中的每天都应该是精彩的,都应该是被礼赞的。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圈圈运动。从哪里出发,最终还回到哪里。

小时候过年很快乐。糖果、美食、新衣服、压岁钱,曾是过年最幸福的记忆。

长大了,各种责任,各种忙碌,没有一刻消停。于是“过年”变成了“过关”。修神仙后,渐渐有升华感,发现人生中曾在意的很多东西,已不再重要。关照自己的内心,成为首要任务。

这个世界疼不疼我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尊重本性,庄严自己。

今儿,家家户户接财神,神州大地一片喜庆。零点开始,隔着屏幕都看到了各地的鞭炮齐鸣、虔诚顶礼。比十天前(腊月二十五)迎接玉皇大帝还紧张,可真是:

仙风徐来御炉香,

稽首顿首惶恐慌;

诸仙人等靠边去,

恭请财神坐中央。

而且,要比前天的情人节也隆重和热闹多了。

既然大家对财神都如此的盼望与尊敬,谁再说不信神灵不信道,或再说道教是封建迷信,那便是自己宣布没文化了,也是不懂自己的信仰了(因为财神是道教的神,玉皇大帝也是);谁再埋汰道教,否认道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可以先把所的传统节日取消了,再折辱传统文化不迟。

哪个再轻言信口说“情重于财”,那就是开玩笑了。要先想想自己的本心,到底是年年念情人,还是年年敬财神。很可能有人是:

财神年年盼,

情人年年换。

上午,赖床、看书,顺便调了点中药粉,做了个美白防斑的护肤(珍珠粉、白芍、白芨、白术、白茯苓、白蔹、白芷各一)

去瞧瞧楼下的两只流浪狗(游客少,怕饿着它们)。正遇到保安拿着火腿肠去喂它们,可能是有人喂过了,不吃。阳光下,两只狗狗慵懒地躺在地上,两位物业工作人员,殷勤地给他们挠痒痒。可能是因为疫情,大家都就地过年了,无家可归的人多了。大家都关注起了流浪狗。一位游客在边说了一句:

我流浪多年都没人投食,可见,人不如狗!

大家笑。笑起来才觉得憋闷,于是摘下了口罩。空气真好!

口罩戴了一年。从开始买不到口罩,到看到美国人为了自由呼吸而抗议戴口罩,到后来全球习惯性戴口罩,也就是一年间。一种习惯的养成,其实不需要太久。忽然发现,没有什么比危及生命更能让人自觉的事了。人们习惯了戴口罩后,反而发现了它的种种好。比如,女人不用化妆;男人不用洗脸;而于自觉长得丑的人来说,更是具有普惠性了。更何况,到处都是摄像头,口罩多是保护人的。别看口罩只值一块钱,忠诚度真是好极了,随手丢弃它到垃圾桶,它也不轻易出卖主人。

与手机的作用相反。

手机,那个狗东西!是人们最宝贝、付出关注最多的贴身奴仆设备。但如同一个间谍保镖一样,贴身不贴心。时时刻刻时刻刻,它都在出卖自己的主人。手机,让每个人都在裸奔。而且,何时奔,从哪里奔,奔向哪里,单独奔还是组团奔,地上奔还是空中奔,都如实地供出去,不用拷打,也绝不撒谎。机品,再狗没有了。哈哈。怀念没有手机的年代。

下午,朋友泡茶。接着是:回家;晚餐;海边走一会;然后发呆(专业术语叫“打坐”)。

平日,是不喜应酬的人,越是人多,越觉得孤单。特别是餐桌上,基本不打话插嘴,不是埋头苦吃,就是低头翻看该死的手机,或是一个人走神儿。

但当面对面与一个人沟通时,我会静音手机,专注地沟通。非特别急要的事情,一般先不回复。因为个人觉得,在非群体的人际沟通时不停地看手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哪怕我们心中并无此意。这一点或许有人意识不到,特别是对面是亲人时,最容易忽略对方的情绪,以面对亲生父母时为最。因为我们都深知,父母是永远也得罪不了的人。无论我们多么失礼,父母总会体谅我们,不会计较在心。

 

这就是我们与古人的区别。也可能是传统文化教育缺课的原因吧。

......

(此处略去两段)

利之害人,多见;名之害人,多不见。

意思是:人们比较容易知道过度的求利会害人,但名声有多害人,很多人意识不到。那些出了名的人,嫌弃亲友的人多了去了。很小的时候,有一个影片《搭错车》,讲一个歌星出名后不认自己以卖空酒瓶为生的养父,她内心的痛苦让人同情。至今仍记得歌词:

《酒干倘卖无》

……

是你抚养我长大

陪我说第一句话

是你给我一个家

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

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

至于歌词中,养父“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如何能“陪我说第一句话”,小时候就有疑问,现在也想没清楚这个逻辑关系。呵呵。

面对父母,真的需要专注沟通。领导是一届一届的,客户是一波一波的,朋友是一轮一轮的,爱情是一阵一阵的,但父母,却是生命中的唯一。伤不得,误不得。“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苦,体味到,才知道是什么滋味。

为人母,我其实很想跟孩子说,“有生之年,希望孩子你有空尽量回来看看,跟娘说说话。等将来,妈走了,不要上坟。骨灰撒向大海,不用再牵挂某个地方埋着你的娘。一直往前走,快乐地生活”。但,努力了几次,都没能说出口。因为从家长的角度讲,那么说似乎在向孩子乞讨亲情似的。为人父母的尊严也没了。内心也更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自己不要去打扰,更不要去连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父母心吧。

但女儿和我视频时,无论几个小时,从不看手机。这是事实。只是她亲热地抱着那只懒猫(经常眯着眼打呼噜),让我好生嫉妒。

手机,对我们感情、亲情的剥夺,不仅对父母。还有对孩子。

孩子的成长与性格培养,不是哪一个瞬间的事,而是他出生后的每一个时刻。

同楼住的,有一家三口。

我下楼本不多,但却在电梯里几次偶遇他们。孩子坐在小推车上,年轻的夫妻俩一直低头看手机,没人理会孩子咿咿呀呀的叫“达达,妈妈”,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乘坐电梯的时间并不长,但足以让我对小推车上的孩子心疼到忍不住。

有一次,进电梯就看到小孩子在小推车上挣扎,张开双臂,使劲地咿呀,意思是要抱抱。那对年轻漂亮的小夫妻,都在各自专注的看手机,没听到一样,妈妈还下意识地前后晃动推车,以使孩子安静。我于是搭讪:

“你们家小宝宝真漂亮!”

那对夫妻,顿时抬起了头,眼睛是友善的微笑,说:“谢谢啊!”

我有点尴尬:“不好意思啊,按说,我不该多嘴。但请原谅,我想说,若是我有这样大的孩子,我一定把手机装进口袋,专注地和孩子沟通,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正是智力发育最快的时候(其实我也不知道哪个年龄段脑子长最快),最需要家长的关注和信息输入,他们的大脑才长得聪明---”。

口罩后的脸,并没有怪我多嘴。那对夫妻,感激地看着我。

我到一楼大厅,他们到地下车库。于是我提前出了电梯。

突然恍惚,自己是不是老了,成了多管闲事的居委会大妈?

……

(此处删去一千字)

中国人,从周朝起,就非常重视胎教。有记载最早的胎教是周文王的母亲太妊。

 (“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史记·周本记》)

女人怀孕期间该怎么做,上面都记明白了。因为这个,《列女传》还专门给文王的母亲作传: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母仪传》),

周文王的母亲太妊,成为后世母亲的典范。

中国的幼儿教育是全世界是领先的,与犹太民族齐名。孩子会爬,就开始读书识字的教育。

然而,中国宗法社会中,知识教育,仅限于男孩子。女孩子被普遍地剥夺了读书的权力。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中国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不是智力,而是品德。

常听老人们说:“一个好媳妇,三代好儿孙”,可见女性的素养对家庭和后代的重要性。至少惠及三代。

古代还有不少专门的女性教课书,专门规范女人的言行,树立相夫教子、忠贞死节、孝顺贤惠的核心价值观:

先王重阴教,故妇人有女师,讲明古语,称引昔贤。(明 吕坤《闺范》)

看来古人都非常重女性教育,所以女孩子亦有老师,教她们成为贤德之女。而女孩子的教育不是去学校,而重在家教。

“生闾阎内,惯听鄙俚之言;在富贵家,恣长骄奢之性。”

大意是:女孩子出生在穷家环境里,经常听到粗话脏话;出生在富贵人家,多是娇生惯养的,不会过日子。(这句话现在不太适用了,穷人家溺爱孩子的很多。因为自己穷,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再委屈,从而在物质上超能力供养,害了不少娃娃)

现代人似乎更加重视胎教(孕期营养更不用说了)。却把后天的教育交给了幼儿园和学校。要知道,学校的集体生活,只是给孩子一个社交的平台,了解社会之需。重要的,永远是家教!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大,家教越难以忘记,对一个人的影响力越大。

 

因为过年,所以想家。

忽然回忆起小时候读过的《教女遗规》,过去一直抗拒此类价值观,现在倒无所谓了,读书只是取乐而已。摘几句分享一下,看看古人是如何教育女性的(附简评),精华糟粕,取舍由君:

不良之妇,穿金戴银,只在贤德,荆钗布裙。(不同意!但,既然小时候读过这样的书,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内心再不同意,也影响行为。从小到大,实际生活中也真的没有戴过金银首饰。家里也不找不到一件金银饰物。因为小时候的观念深入骨髓,总把黄金与土气挂钩,有俗不可耐感。)

偷眼瞧人,偷声低唱,又惹是非,又不贵相。(这种观念导致我对唱歌没有兴趣,卡拉OK,一进去就别扭,高歌低唱都不敢,因为总想起这些教条)

长者当让,尊者当敬,任他难为,只休使性。(如此这般,好多压抑的情绪,都来自长者、尊者)

夫是你天,不可欺心,天若塌了,哪里安身。(哈哈!评论不便发出来)

邻里亲戚,都要和气,情性温热,财物周济。(现代邻居很多都相互不来往,财物周济的就更少了。吵吵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多积阴陟,少积钱财,儿孙若好,钱去还来。(终于找到了不愿意存钱的理论基础)

 

妇人好吃好坐,男子忍寒受饿。(这么严重?所以勤劳成为古代女人最美的品质)

女人口大舌长,男子家败身亡。(“长舌妇”之说自古有之。于是纳闷,为什么要裹脚?不要割舌?宁可娶个哑巴,也不能家败身亡。呵呵)

妇人声满四邻,不恶也是凶神。(所以古代女人都不出门,免得声满四邻;现代不同了,哪怕是制造绯闻,也得出名当女神。但现在网上的女神都很漂亮,不凶也不恶,养眼)

美女出头,丈夫该愁。(作者原注:必有杀夫之祸。作者似乎言重了,历史记录显示,女人爱出风头,杀夫之祸真的很少,绿帽子概率大点儿是有些记载的。儒家思想中,性别歧视是常有的。女人开朗豁达不是坏事,爱当众表现也可理解。只是,不强男人的风头是必要的。抢风头最没好处,对谁都不好)

----明 吕近溪《女小儿语》

今儿,啰嗦太多了。止。

安。

YZ.2021.2.16 于厦门

 

一首道情,送给你:

《樊笼》

红尘琐事最无终,

过后思来总是空;

也叹繁华灯易灭,

进退取舍不由衷。

为仙情如天上云,

惯看阵鸟卷东风。

曲终人散影去时,

扶琴远望送归鸿。

商场战场并官场,

昭昭史册写英雄;

殊途终究是同归,

不若早日出樊笼。

YZ.2019.4.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