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农历辛丑年2021年的第一篇文章。 我们讨论了很多“灵活用工”这个话题,我自己也在公众号写了很多篇,反复写来写去其实还是在基于“结算层面”。点击查阅详情《泛灵活用工那些事》 备注:本篇文章所指“灵活用工”均是一个大框架业态范围的代名词。 如果谈大框架的“灵活用工”几乎没有需要争议的东西,这是一种业态,是零工经济的泛指,就跟当年我们谈“劳动用工”。 如果谈“结算层面”的“灵活用工”,其实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要点,往小的范围就是怎么降低成本,往大的范围就是怎么做收入分配(或者叫再分配)。 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本不该有太多争议,争议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依据看是否支持自己的业务往前走一走,毕竟每一个业态的出现都将有一次可能弯道超车的机会。哪怕这个依据是模糊不清,至少还可以说“先行先试”或者“创新”。 多少机构和个人进进出出这个业态,新春开工,也就不谈“结算”了,谈谈作为公司或者个人怎么定义自身认知的“灵活用工”。我先起个头,希望能有些共鸣。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从公司战略定位看“灵活用工”在自身机构的发展》,“战略”这个词套头太大了,但又不得不去思考,思考明白后,也就明白了怎么看待“灵活用工”了。或者我们把“战略”这个名词缩小一点,叫“出发点”。 值得所有的机构负责人思考,我先抛砖引玉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 首先: “灵活用工”在您公司里到底是'定位'还是'产品'? 字面意思就是,到底您公司定义为“灵活用工服务平台”还是其中一款产品?这样的不同定义取决于最终的走向,也许更缺一句slogan,有时候是需要有相关信仰的。又或许很多觉得无所谓,就像“愿景、使命、价值观”对很多机构和人来说不重要。 其次: 基于公司整体定位将“灵活用工”放在什么位置? 灵活用工服务平台公司可能定义为一种业态服务 财税公司可能会当成一种标准化的筹划工具和方案 人力资源公司可能当成是一种外包产品用于调节成本 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当成是一种支付在行业领域的结算应用 咨询服务公司可能当成其中一个业态的咨询服务 ……还有很多不同的类似机构,交流分析后,可能就会明白所以然,我也只是说了“可能”。当然还有机构会有多种定义的交集,多种经营均有,那些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剖开后看内在实质来问自己。如果您也不关心,请忽略。 我不太相信一家成立没多久,没有运能配置及交付能力,就可以做全行业的灵活用工服务,如果仅仅只是一种方式,那本质就是“结算”,也就不用过多考虑。就像绝大部分的“项目外包”就是“劳务派遣”,是一个道理的。 公司定位是什么,取决了这个作为“灵活用工”代名词的工具是什么。服务的方向有人是2B,有人是2C,有人只服务通道,但不管如何,能够用一种方式跑出来的,至少第一步已经很成功了。 最后:运作周期是长期还是短期? 定义完以上两步之后,基本就可以判定是长期还是短期了,我们也不用争辩了。判断明白长期还是短期,就会明白什么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短期还是长期,都没有过错,大家选择不同。有些人觉得争先是对的,有些人觉得滔滔不绝才是对的,又或者有些人觉得争先也要,滔滔不绝也要。各中滋味,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内心明白就行。企业或者个人的价值观而已。 想明白这些,那么个体、自然人代开、委托代征、个独、临登等等模式到底怎么选就一目了然了,也可能就不再纠结了,有些该坚持,有些该放弃,有些即便当下有瑕疵,但也得拥有。 撮合还是转售,也许很多人都没明白,但不妨碍业务的发展。 很多机构定位是不清晰的,一头扎进去,当然也是可以的,赚钱嘛,有钱就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转型迭代的机会。 在一次闭门行业交流会上,有一位服务商代表发出了灵魂拷问:“我有时候也很困惑,我们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有多少人沉浸在里面,有一刨是一刨的不可自拔。 当然如果真的能很清晰的明白自己要什么,哪怕是短期也是可以的。但很多人没想明白。 我算是局外者(我没参与业务),但论信息接收的频率和范围看,也算是局内者(我可能是局内最局外,局外最局内的人之一),有资格说道,又没有资格说道。 祝大家2021年开工快乐,希望都能找到“滔滔不绝”的事情。 PS:202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结实更多的真正的自由职业者,然后从中挑选出一定的比例做深度交流,有机会写他们的创业/自由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