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雨水,调肝胆、健脾胃,为全年打基础!

 为什么73 2021-02-18


图片

图片

2021年02月18日进入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万物开始萌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谓之雨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古人说「春雨贵如油」,春天属木,春雨的珍贵之处在于“润木”,雨水一到,草木萌动。惊蛰之后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草木也就正式开始发芽,人体的筋脉也才会完全舒展。

立春之后,地里湿气上升为云,落地为雨;雨水之后,空气中的湿气会明显增多,人体出现静电或因干而痒的症状会明显减少!但是因湿而痒的情况会大大增加。

春木应肝,因此,立春之后肝气旺盛;肝主筋,包括血管壁、心脏瓣膜。雨水之后春木得水则活,肝气旺盛,出现气亢而脉不畅,那么心脑血管本来就不好的朋友,一定要谨防心脑出问题!药物随身带。

雨水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1
一候獭祭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徐氏曰,獭祭,圆铺圆者,水象也;豺祭,方铺方者,金象也。”獭,又名为水拘贼或食鱼。祭鱼,即川鱼祭天。雨水时节,冰开始融化,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

2
二候鸿雁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瑟而北矣。”二候时,南方的大雁又开始向原来在北方的驻地飞返。

3
三候草木萌动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艾动,坤变为良,良为山林,故为草木。良梭卦为震,震为萌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十一脏取决于胆

前面我们说了肝肾同源的问题,我们今天说一说十一脏取决于胆。如果我们去读《黄帝内经》,我们发现里面有很奇怪的一句话,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个胆有那么重要吗?张志聪解释:五脏六腑共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生则十一脏之气皆生,所以说叫取决于胆也。 

胆主少阳春升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如果没有生命的萌芽,就不会有万物,所以胆主万物的生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乃不偏倚,准确无疑,且有决定判断之意。指出了胆性正直刚毅之特征,人体五脏六腑皆从胆而决断。

胆藏精汁,清而不浊,具有助脾胃,促进饮食消化作用,并且胆也是子午流注的起点,子时是天地的起点,胆是子午流注最早的一个脏腑。

十一脏取决于胆,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法。意味这人体的气机通畅、人体的情绪和胆有关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它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是在春季的时候。

雨水的养生关键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雨水节气仍是初之气“寒乃始,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春行冬令,很有可能出现“倒春寒”,部分地区已经下雪,相对往年春季寒冷。春季又恰好是最佳的调肝、养肝的时间,但肝木生发之力不足,肝气易郁。如果肝气不能正常生发,就会“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影响夏季的生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时期。根据国家派出中医专家讲述,新冠肺炎是感受湿邪、寒邪而发病。雨水节气,雨量渐增,雨为湿类,为土类。同气相求,脾胃虚弱则运化乏力,加重脾湿。去年大寒前全年土运不及,脾胃普遍虚弱。暖冬冬季阳气封藏不足,所留下脾虚的隐患可能会延续。因此脾土仍需用心养护。

《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过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自身的正气充足,抵抗力、免疫力、自愈力才会提升,才能够无惧病毒侵袭。宜健脾益肺,补肾疏肝,兼顾疏通心系统。

健脾益肺,培土生金,养内护外。脾主运化水谷水液,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充足人体的供养就有来源。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合为土家。运化正常,排便顺畅,脾胃升降有序,能使体内垃圾浊气能及时排出,利于人体恢复巩固正气。饮食应注意有所节制,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冰寒食物。

去年大寒前全年土运不及,人们脾土都相对虚弱。脾土不生肺金,肺卫外能力下降,才容易受时疫影响。正所谓“虚则补其母”,脾胃强健起来,才能补养肺金。肺主皮毛,肺的卫外能力强,人体能够很好地抵御风寒邪气,适应气候变化地能力也会增强。脾肺养护好,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自愈力就会逐渐增强。

脾土、肺金藏象系统失衡:十八宝以元阳、四阳、五阳为主,配合元气、一阳、元阴、四阴、五阴、二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神阙、中府、中脘、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白、太渊等。

补肾疏肝,补肾固护阳气之根,让阳气得到正常生发。去年暖冬,阳气封藏不足,根本动摇则会产生许多虚火上浮的失衡,如腿脚冰凉、脱发、口腔溃疡、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的良性循环,冬藏不足必定会影响春生,使得春生不足。因此温补肾阳,固护阳气之根,一方面真火伏藏,命根永固,不易受时疫影响;另一方面,肾水生肝木,肾阳充足,肝木生发有力,阳气不易被郁。

肝主疏泄,气机畅达,情志和畅。倘若肝气不足,阳气郁,不仅免疫力受影响,人也容易郁闷、低落、生闷气等。包括头两侧及头顶痛、两肋胀满、疼痛,都是肝系统常见失衡。肝木生发之力强,阳气能够得到正常地生发。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也是一身的免疫系统。肝气足,免疫力就强。

肾水、肝木藏象系统失衡:十八宝以元阳、一阳、三阳为主,配合五阳、元气、一阴、三阴、四阴、一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命门、八髎、太溪、涌泉、期门、日月、阳陵泉、太冲、丘墟、足临泣等。

疏通心系统,预防心脑血管失衡。“寒”是今年春季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寒邪收引凝滞阻碍阳气运行,会使得血管收缩变小,应特别注意预防心火系统失衡。有手麻、舌麻、胸闷、头疼、头晕、心脑血管失衡的人应及时调理,必要时及时就医。宜午睡养心,可有效避免心系统失衡。

心火藏象系统失衡:十八宝以元阳、二阳为主,配合三阳、五阳、元气、二阴、四阴、五阴、二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膻中、巨阙、心俞、内关、通里、少海等。

雨水节气很可能出现“倒春寒”,穿衣防风保暖应以“腿脚感到温暖,上肢不觉寒冷”为标准。宜早睡,保持充足睡眠。睡前泡脚,温暖下焦,引火归元,排出体内寒气。晨起宜饮用老姜汤健脾强心,温升肝气。隔离在家可打八段锦舒展筋骨,疏解烦闷的情绪。

饮食:益肝护脾

适宜:糯米、燕麦、茼蒿、红枣、山药、蘑菇、香菇、花生、佛手瓜、杏鲍菇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而且华南和中东部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更易困扰脾胃。

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养护脾胃,健脾利湿。平肝调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麦、茼蒿、红枣、山药、蘑菇、香菇、花生、佛手瓜、杏鲍菇、塌菜、芹菜等,同时饮食还将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淡。

除此之外,健脾祛湿的茯苓、赤豆、黄豆、莲子、土豆、白扁豆也要常吃,对脾湿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很有效果。

少吃:八角、肉桂、鲅鱼、肥肉、猪脑、甜点、蛋糕

经过一冬暖气干热的烘烤及常吃味道厚重、性质温热的饮食,到春季容易因积食而造成泄泻,所以春季不可饱食、暴饮暴食、过食大热之品,如八角、肉桂、咖喱、鲅鱼、榴莲等。另外,脾胃怕湿,但肥甘厚味之食易生湿,所以肥肉、猪脑、甜点、蛋糕等也要少吃。

忌吃:各种肝、生葱、蛙、蛇、甲鱼、龟

《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为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千金方》:(立春、雨水)不得食生葱、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风。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冬眠动物如蛙、蛇、龟、甲鱼等)。

《云笈七签》: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吃热物(如羊肉、辣椒、胡椒、白酒等)。

春季顺应阳气生发,应养阳护肝,但肝旺可能伤脾,所以要同时注意补脾。

1
清肝明目,喝“菊杞茶”

肝火旺盛很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目赤火热的不适症状。菊花枸杞茶是一款清肝明目效果很好的茶饮,枸杞子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二者结合,可谓是清肝明目的最佳搭档。

一般来说,眼睛干涩,泡一杯菊杞茶,连续喝三天,基本就能缓解眼部不适了。脾胃较寒的人群可再加三颗红枣,有便秘症状的人群,可以在茶饮里加入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功效的决明子。

2
补脾益气:山药丸子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众多甘味食物当中,小固首推山药,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推荐大家做山药丸子这道美味食疗。

做法也很简单,先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

起居:春捂有度、消除春困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

1
春捂有度:下厚上薄

春季穿衣应以保暖为重,一件一件地减。由于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除穿衣保暖外,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

习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人们尤其要注意,过早地换穿裙装,还不穿裤袜,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都容易缠身。

2
脾虚弱、肝火旺,春困就盯这两类人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外湿加内湿,内外相和,就加重了春困的症状。

在春季宜疏肝,而如果平时肝火偏旺,比如易急躁、心慌、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在这个时候也容易出现因为体虚引起的困乏。

这两类人要注意在饮食上益肝护脾,起居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

除了以上这两类人,建议大家在春天要顺应自然规律,找回精气神好好度过暖洋洋的春天。



运动:运动祛湿,锻炼肺经


运动是最好的除湿排毒之法。运动令阳气生发、气血畅通,可加快身体排出湿气和代谢产物。但身体阳气提升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运动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俗话说:「春寒冻死牛」,初春天气变化无常,而人体的毛孔随着阳气的生发而尽数打开,稍有不慎就会伤于风寒。而肺主皮毛,经常锻炼肺经,皮肤抵御风寒的能力就强了。

常作这个动作:双腿自然交叉在一起,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稍用力抬起臀部或前后摆动臀部,像荡秋千一样,就可激发肺经气血。

雨水养生,防风展腰多吃甜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今天我们迎来“雨水”节气,这个时节不仅要养肝护肝,也应防风清毒。

1
雨水注意防风邪

每年阳历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此时节春风遍吹,冰雪融化,雨水增多。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乍暖还寒,由于此时以“风”气为主,《黄帝内经》认为“风者,百病之长也”,所以这个时节防病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防风邪。

春天多风,加之冷暖不定,人们的呼吸道很容易受到侵袭,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随着天气逐渐升温,各种传染性疾病逐渐高发,此时一定要防风透气清内毒,外出活动切记避开风口,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时最好戴上口罩。除了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外,叶祖明主任还建议健康人群根据说明书的提示,吃上三天左右的连翘败毒丸或清瘟败毒片。

2
养肝最好多展腰

养生讲究轻重主次,叶祖明主任说,春季首先要护肝。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季”。春季万物生长、树木枝条伸展,与肝气的升发正好相对应,此时,肝承担的工作最多,自然需要重点呵护。

“肝主疏泄”“肝藏血”,它影响着血液运行。肝气通达,就会身体轻松、精力充沛;肝气受损,很容易出现疲劳困倦、眼干目涩等不适。因此,春季养肝首先要顺应肝的“喜好”。

由于肝喜条达,主疏泄,所以想要养肝,不仅要休息好,调养情志帮助护肝,还应多伸伸懒腰,抻抻胳膊腿,让人舒展,让肝不觉憋闷。尤其是工作到困乏时,气血循环缓慢,最好尽力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帮助行气活血、振奋精神。

3
饮食建议多吃甜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虽然五味里“酸味入肝”,但由于春季肝气本来就旺,如果一味贪食酸味,肝气升发过于亢盛,可能克犯脾土,导致脾胃虚弱。因此,此时要注意补益脾胃。

叶祖明认为“甘味入脾”,春季饮食以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如谷物里的大米、小米、燕麦、糯米、黍米等;蔬果里的山药、南瓜、红薯、胡萝卜、莴笋、白菜等,都是“天然甜”的甘味食物。此外,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平时经常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振,或者容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甚至形体消瘦的人,不妨吃点山药红枣粥、枸杞糯米粥、胡萝卜菠菜粥等。

4
春捂要恰到好处

养生专家提醒,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大家都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到底要捂哪里?

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更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

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5
对于年老体弱者春季不宜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尽管养生道上有种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6
暖湿天气注意脾胃气滞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先平时喝水尽量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另外,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这时候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养护体内阳气的好方法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

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二月下旬气温时高时低,当晴天升温时,还穿个厚棉袄捂出一身汗是不合时宜的,觉得热了可以脱掉外套,但是下半身不着急减,因为这时土地还没有晒热。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春天阳气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1
按摩腹部

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双手互相搓热,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各100次左右即可。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质量。

2
防寒湿,旧疾

雨水节气中,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应注意防湿邪入侵。

由于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于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老人、产妇、体弱者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如不慎受风冒雨,或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更易深入,以致病深难治。

春天阳气的浮动会导致一些人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高血压病人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此类人应特别注意避免熬夜。

对于已经患有风湿病、哮喘、高血压、慢性肝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常常留意自己的症状与相关化验指标,如有加重及时就诊。

3
静让心神静下来

身体动起来,内心要静下来。行动神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学认为,肝主生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

预防这些不良情绪可以多与亲朋好友沟通,自己不要钻“牛角尖”;其次要在适合的天气时,走到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的春天。还有适量的运动也有助提升好心情,因为运动时体内激素会增加,在活动筋骨的同时,也能加强内脏系统的循环功能,还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平时就适量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这对及时疏导情绪非常有用。

除了保持愉快心情,也可多称赞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4
食少酸多甘,少食温热之品,防上火

《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时节,养生在于调肝,调肝重在补脾。

五行中肝属木,喜条达,在味为酸;脾属土,性敦厚,在味为甘。

饮食应少酸多甘,以养脾脏之气,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以应春木升发之气。

此时春季转暖,又风多物燥,常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口腔溃烂等情况,也就是俗称的上火。应多吃水果补充水分,少食羊肉等温热之品,否则辛温太过,肝木过旺,脾土反伤。总之,雨水时节饮食既要注意“春生”特点,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雨水的艾灸调养方法

雨水节气的保健艾灸,我们选择双侧的丘墟、关元、中脘。

1、丘墟是胆经的原穴,可以启动胆经之气来上接当下的节气和当下的月份。

关元和中脘可以收敛胆气,不让它生发得过分。

2、关元是收纳元气的。

3、而中脘已经越过了肚脐,可以引导身体的阳气到达脾胃。

正好是春天,肝胆气旺盛的时候,我们要固护一下脾胃,这是选择丘墟、关元和中脘三个穴位的原因。

可以使用艾条悬灸,也可以做一些无疤痕的麦粒灸。

雨水季节,有一部地区已经开始有了蒙蒙细雨,这个时候要注意清一下湿气。春天肝胆之气过旺,可以使用淮山赤小豆芡实粉培补一下脾胃。赤小豆可以利湿,芡实补中固肾,淮山补脾,这样的搭配做早餐,以此改善自己身体的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