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总结 | 历时9个月《辋川集》赏析做完

 娟然古诗词 2021-11-08


《辋川集》赏析于昨天全部做完,自“灯柱诗抄”后完成了又一桩大事。

从2019.7.18发出第一首《孟城坳》开始,到2020.4.19完成最后一首《椒园》结束,历时9个月,时间长的令自己也大为吃惊,期间写写停停,好在未曾抛之脑后,能够把一件喜欢的事善始善终,就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天空又飘来一句话,完成,优于完美。


《辋川集》代表了王维晚年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顶峰,由王、裴二人合著,共40首。我在此总结一下这个集子的创作背景、特点及我的读后感:

创作背景:

中年以后,王维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在这里,他创作了一幅画《辋川图》,还与友人裴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40篇,结成了《辋川集》。

《辋川集》特点:

1.全是五绝;
2.以辋川山庄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题;
3.诗前有王维自序。说明是他自己编辑的。

评价:这个集子的创新之处在于,开辟了组诗描绘一个景观群落的先河。
这种以即地命名、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风景区(景观群落)的做法是前无古人的,可见王维很有首创精神

我的《辋川集》读后感:

王裴二人用他们艺术家的灵巧手笔为后人创建了一条通往辋川的幽谧路径,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去探寻。正所谓,你来,或不来,《辋川集》就在那里,不远不近。

我算是一个有缘人,有幸跟随《辋川集》走进了辋川,来到了这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伊甸园”般的世界。

顺着他俩游止,我领略了辋川二十景,青松明月、白石清泉、古木衰柳、飞鸟夕岚,每一处都美的动人心弦,脑海里徐徐铺开一幅意绘的辋川图:

青翠荡漾的斤竹岭,烟波浩渺的欹湖,秋雨飒飒的栾家濑,波光粼粼的金屑泉,明净清澈的白石滩,月白风清的竹里馆,木兰花开的辛夷坞,椒桂飘香的椒园……


我相信每个读罢《辋川集》的读者都能够在头脑中绘出一幅自己的辋川图,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美”的享受,这“美”甚至是使人赏之祛病的美。(参考:秦观赏《辋川图》的故事)

读者若能从这一遭神游中感受到美,使干涸的心灵得以润泽,已是足够了,也足以体现此集子的美学价值。但若再深入领会,我们就不能单单停留在这画面、音韵的美中。

王维的辋川诗中,有我们眼睛可见、耳朵可听的“显文本”(图画及音律),还有需要我们悉心体悟的“潜含义”(诗人的精神世界)。

他既抚摸自然山水,也抚摸自己内心,他的诗是自然与生命完美结合的空灵之歌。以《栾家濑》、《南垞》、《辛夷坞》三首体现的最为鲜明: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写白鹭惊动,内心震荡。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写水雾阻隔,内心阻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辛夷自开自落,内心繁盛与凋零。

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修养极大地提高了王维的文学境界。诗从王维这里,开启了一种重视心灵与生命感觉的新境界。

尤其到晚期,完全没有了宏大叙事,不试图描摹时代的眉目,表现时代的皮相,他关注的是心灵深处的风景,他是写给灵魂的,也引导人们看望日常隐匿的灵魂。



苏轼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擅画(开创了南宗山水画派),精通画理,能够移植画艺表现“瞬间画面”,提高诗的表现力,使诗歌富有绘画美

他还精通音律,因此,诗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绘画美和音乐美让王维诗歌如虎添翼。(可见知识的迁移能力多么重要,跨界的才能提高了王维诗歌上的造诣,在诗歌、音乐、绘画三个领域能够做到相得益彰的人只有王维一人。)

读了许多王维的诗,我觉得,如果用气质类型概括王维诗的气质,那就是贵族气质
(杜甫诗是平民气质,从高的层面讲是圣人气质,李白诗是暴发户气质,从高讲是仙人气质。李杜二人的诗才皆很高,唯独欠缺一点艺术气息。)

为什么王维年少时就能与岐王李范等贵族人士交好,得玉真公主赏识,我想正是因为他身上自带的贵族气质:

诗文才华横溢(如早期的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桃源行》、《洛阳女儿行》等),再加上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特长的神助攻,便自然而然为他打开了进入贵族圈之门,受到上流社会欢迎。

“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其中岐王重视人才,尤喜音乐,与王维投缘。

这里的贵族气质是怎样的气质?我姑且定义为,精神上的清雅高洁,形式上的简约素朴,学识上的才华过人,外加几项文艺爱好傍身。


王维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刚登上政治舞台就被贬济州,后妻子去世(终不复娶),知遇之交张九龄、知音好友孟浩然相继去世,唐王朝由盛转衰,母亲去世,身陷“安史之乱”……

无论他此前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我相信,在写《辋川集》时,他内心的火焰和坚冰都在消失,内心的风暴渐渐平息,渐渐没有了情绪的生消起伏。

最后,《辋川集》组诗,从形式上讲,文字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费尽心机的雕琢。从内容上讲,不是情境的再现与刻画,不是平仄技术的展示,也不是政治经济的言说,而是精神的容器,言说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通过他敏锐接收和“全息”表达的才分,去掉一切修饰,真实地向我们传达。

虽辋川山庄已不复存在,但透过他的语言,我又分明能感到辋川是那么的真实,如在眼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