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复习篇目5:部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

 晓梅老师lahb2j 2021-02-18

【题解】

作者姚鼐【nài】,桐城人,清代散文家。

本文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文言文背诵篇目之一。

①泰山之,汶【wèn】水西流;其,济【jǐ】水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泰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

:阴,山之北、水之南。

阳谷皆入汶: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当其南北分:当,在(某处)。其,那。

古长城: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词类活用:汶水西流/济水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判断句:当其南北分,古长城

【分析】第一段点出了泰山的地理环境:

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十分壮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g】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了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与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的山脚登山。四十五里,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越过中岭,又顺着西面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在。

自京师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越长城之:限,界限。

月丁未:是,这、这个。

道皆砌石为磴:为,作为。磴,石阶。道皆砌石为磴,直译为“道路上都是砌石头作为台阶”,意译为“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

余始循以入:循,顺着、沿着。以,相当于“而”,连词。

通假字:其级七千余(同“又”,放在整数与余数之间)

古今异义:至于泰安(到)

判断句:郦道元所谓环水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jī】不可登。及既上,苍山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译】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入,路上有个天门。东边的山谷,是古时候称作的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叫它天门。路中大雾迷蒙、冰地很滑,石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画,而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

:崖,山崖。限,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当,挡住。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挡住道路的山崖。

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jī】不可登:几,几乎。

苍山雪,明天南:负,背。烛,照。这句话意思是,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望晚日照城郭:城郭,指城市。

而半山雾若带然:居,停留。

词类活用: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限当道的崖:像门槛一样横在道路上的山崖)

判断句: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

【分析】第二段,写作者的登山经过。

先交代登山的时间、路线——“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然后交代了古人的登山路线——“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登山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才可知登山的艰难。

但作者一登上山巅,看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望着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这一切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数十立,山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回视日观以西峰,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

【译】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直击面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可以看见云中数十个白色的、像立着的樗蒲,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上来了,正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摇晃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五鼓:五更。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稍,逐渐。樗蒱,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

须臾成五:须臾,一会儿。

正赤如:丹,朱砂。

东海: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否:或,有的。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绛皓驳色:绛,大红。皓,白。驳,杂。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通假字:须臾成五(同“彩”)

定语后置句:白若樗蒱数十立数十白若立之樗蒲

判断句:亭东自足下云漫/山/此东海

被动句:日或否(被照到)

【分析】 第三段作者日观峰上观日出。

一开始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和地点——“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出前,气候恶劣,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太阳将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太阳出来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④亭西有岱祠【cí】,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日观亭西面有岱祠(东岳大帝庙),又有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唐高宗年号)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来不及前往(去看)了。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日观道中石刻:是,这。
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分析】第四段,写观日出后,泰山日观亭附近的名胜古迹。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山上很多石头,很少土。山石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的,很少圆形的。(山上)很少杂树,很多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都是平顶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木,而积雪与人的膝盖平齐。
通假字:(同“圆”,圆形)
古今异义:平方(平的、方的)
【分析】第五段,综述泰山。
先写泰山“三多三少”的特点。(1)多石少土——“山多石,少土。”(2)石头多平方,少圆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3)多松少杂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再描绘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译】桐城人姚鼐记述。
【分析】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