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河北省海兴县赵毛陶中学 魏国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D.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2.储光羲的名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潭清疑水浅”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3.题目内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仙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两句.诗中的“三人”除作者本人外,另外两人是本人的影子“.从物理角度分析,地面上的人影是由于( ) A.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的折射形成的 C.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的反射、折射共同形成的 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欣赏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湖光映彩霞”--光的折射现象 B.“潭清疑池浅”--光的反射现象 C.“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色散现象 5.唐朝有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描述垂钓的童子害怕与人交谈吓跑鱼,故而摇手不应答.鱼能接收到岸上人说话的声波,其主要途径是( ) A.空气-岸-水-鱼 B.岸-空气-水-鱼 C.空气-水-鱼 D.岸-水-鱼 6.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7.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光的镜面反射 D.光的色散 8.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D.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 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10.“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楼台倒影入池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潭清凝水浅 D.云生结海楼 12.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3.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4. 宋朝苏轼有诗《登州海市》,发生海市蜃楼的原因是由于光线通过地面附近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15. 下列诗句中反映的不是同一类物理现象的是( ) A.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B.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C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D.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16.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哪句古诗词是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 ) A.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D.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1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D.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18.以下物理现象和物理常识对应正确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光的折射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声波共振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光的反射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折射 19. 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20.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________。 22.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________现象,当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就可以听到________。 23. 杜牧《盆地》“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这是________现象。 24.《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25.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________现象。 2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本来是白的,太阳光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只有红光被_________,其它颜色的光被桃花_________,出来的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7.《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28.宋朝·苏轼《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里描绘出光与影的变化,应用了光_________传播现象。 29.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___是运动的。 三、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30.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属于凝华现象,与霜成因相同的,还有“雾凇”。 31.吴伟《题饮图》“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这是平面镜成像。 32.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皓月”是反射的太阳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33.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落日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反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米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米,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2米。 四、计算题(共20分,30题10分,计算6分,拓展每项4分;31题10分,计算6分,拓展4分) 35. 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求出帆船在风的吹拂下运动的速度是多少? 拓展一:在这首诗当中,诗人艺术性的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百里榆堤半日风”可以计算出诗人乘坐的船的运动速度约为5km/h B.“云不动” 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 C.“云与我俱东”是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运动的“飞花”为参照物的 拓展二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 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6. 唐朝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ling一日还。两岸猿声啼ti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城距离江陵不是李白诗句中的“千里”,而是只有四百余里(合二百多公里)。求李白这趟旅行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千米每时?
同类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