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到许昌

 新用户19085124 2021-02-18

——再次踏上中原大地有感

河南,中原大地,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我父亲给我侄女取名字的时候就去了刘中原这个名字。我的大女儿也是我父亲取的名字:刘双原——中原大地的复式表达方式。

(炎黄二弟巨型雕像)

(颛顼帝喾二帝陵)

河南,我的根——我祖籍是河南滑县。滑县坐落在道口镇,闻名遐迩的道口烧鸡就出产自这里。

每次到河南,都有一种寻根的感觉,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就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那首歌唱的:“如今推开这回家的门,忍不住热泪激荡的心。”

河南的地级市是全国最多的。我到过的河南地级市有郑州、新乡、平顶山、开封、洛阳等,就这,还不到河南地级市的三分之一。因此,这次到许昌来讲座,我是非常乐意的。遗憾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凭我的直觉,在《三国演义》,许昌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现存的古迹也同河南的很多古迹一样具有唯一性。

本来这次来河南,我是想看看许昌的古迹以及小浪底、三门峡、郭亮村、伏牛山、檀渊之盟等景点,想品尝河南的诸多美食,想享用一杯信阳毛尖,然而由于时间紧的缘故,都只能留个念想了。

出于对祖籍的深厚感情,我还是想为河南说几句公道话:

第一,在央视所有的小品中,但凡出现河南话的角色,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不是正面角色,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河南人民面对这种情况会集体沉默?我想不通。

第二,到了河南境地,有许多细节都与南方不同。比如,高速公路加油站可能没有汽油(我亲身经历过),高铁站可能很少看见列车员,到了某一站台,停留多长时间,无人告知,甚至每到一个停车点,列车广播也没有播音,到了街头,行人过马路、汽车转弯灯,没有交警、协警严加管制,在自助餐厅,吃不完的可以随手拿走……等等、应该说,相比较南方的秩序化来说,上述现象极有可能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然而,我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河南人民在很多的细节上是无为而治的:没有列车员的唠叨,就有了河南人民的自觉行动;没有了交警协警的严加管束,便有了河南人民的自律行为;没有了细如牛毛的规则规范,便有了河南人民的自我约束……。上述这些特点,不是正体现了河南人民的高素质吗?这些高素质的背后,不正是老子等中国哲学鼻祖所憧憬的“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吗?

第三,河南人的另一面又是非常讲规矩的。在婚丧嫁娶、人情来往方面,河南的规矩是毫不含糊的。比如,我每次来河南,逢喝必醉,河南的朋友或是亲朋好友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也要让朋友、亲戚吃好、喝好;再比如,我舅舅、姑姑、姑夫去世以后,当时的出殡是较为繁琐的,然后在三周年的时候还要“三年大办”等等。这些规矩不正是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古训吗?

中原大地孕育了中华文明,还需要列举历史及考古资料吗?同样地,我爱河南,还需要理由吗?

2017年8月23日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