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西横板桥老洋楼(文昌弄)

 常熟记忆 2021-02-19

东门大街中段南侧,西横板桥支弄中有一幢老洋楼,是民国时期常熟有名的程老元公馆。

【老宅系列】洋楼遗事

    文:陈圆(江南蓝弧)

  东横板桥近东门大街一侧,有一座依旧挺拔苍劲的老式洋房,它记载着常熟最近80年的历史,它的主人叫程老元——解放前常熟城里最有名气的大地主,人称“吃光地主”。

    程家的祖先靠做布料生意发家,是“红顶商人”,即出钱捐个官做,这官只有名分,并无实权。跟许多有钱人家一样,程家人气并不兴旺,几代单传,到程老元父亲一代,生意也日见衰落,程家于是将家财大多转成不动产,计有“市房”(仅供出租之用)二、三十处,常熟之外,还有上海、苏州、无锡等地,良田3000余亩,多在莫城一带,散于全国各地的浮产也悉数转来常熟老宅。程家自住的宅院很大,从东门大街南侧,西横板桥西侧,直至东殿巷,原金属工艺厂旧址,都是他家的宅基地,这座洋房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虽然,它的确是最令当时人瞩目的一幢。

    关于这幢楼,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由于程家几代单传(大地主家庭,大多单传,不然,经多次分家,“家业”很难再大起来),程老元更是个“遗腹子”,且五岁不到又死了娘,从小由祖母抚养大,祖母也在他20岁前时去世,因此,程老元并不确知自己到底继承了多少财产,他只知道,诺大一分家产,这一辈子无论他怎么花,都不可能花完。有一年端阳节,程家要给几十个佣工发“手巾封袋”(即今日所谓“红包”),于是去老屋阁楼上的箱笼里取布料,程老元未出嫁的姐姐和她妻子打开了其中两只箱笼,待抽出表面那层布后,露出来的竟全是黄灿灿、白花花的金元宝、银元宝,姑嫂俩遂相约对程老元“保密”——这位贵公子毕生除了花钱,什么正事都不会也不曾做过。他自己花倒也罢了,但他身边的“朋友”实在太多!

    可是,要女人“保密”毕竟不容易,妻子倒是忍住了没说,姐姐没忍住,“阿哥啊,阁楼上还有几十箱元宝呢!”

    程老元连夜驱车上海,找了一家英国洋行,签下建房合同,不久后,这座常熟城里最新式最气派的洋房矗立在程家老宅的最北侧。

    程老元仍然健在的女儿程佩玲女士当着我的面,确认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她还说,“其实,我们还是住在老宅里,这栋楼只在夏天避暑时才用。不过,它的设计,装璜,建筑结构、材料等绝对一流,其中,厨房、浴室、卫生间,一应俱全,为有自来水供应,英国人还专门建了一座水塔”。

    房子建在程女士出生之前,她也不知道到底建于哪一年,她隐隐记得儿时曾见过房契、房屋平面图、管道线路图等,她还确认,有些地砖、墙砖、屋瓦上应当刻有建房年月。

    这房子实在太招摇了,1937年,日本人在常熟扔下的第一颗炸弹,正冲着貌似政府机关的洋房来,可是,它炸偏了!炸中了程家老宅!炸死了程家五位佣工(这个细节,今天的常熟,还有许多活着的人可以作证)!另有许多炸弹,落在了旁边的塔前小学!

    其时,程老元先已携家眷及许多箱笼细软,逃难去了。由于担心家人的安全问题,程老元将所有细软悉数寄存于宜兴龙池山寺院里。这是一座极大的寺院,有百多号吃饭的“僧人”,早晨吃粥时的声音,简直像士兵在出操。程老元最终没有取回这笔财产,他的妻子为此病倒,几乎死去。程家在这次事故中,损失了近一半家产(不是出家人“黑”了程老元的私产,而是因为今天还不便明说原因)。

    待程老元回家时,这幢洋房已被日军“征用”,那么,日军到底将它作何用呢?

    洋房里住进了十几个穿和服、能说日语的年轻妇女,程家的女佣说,那其实是中国妇女。她们每天上午十点左右,都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到了中午十二点,便有日军军官络绎不绝地前来作客,大多数时候,欢声笑语,偶尔,也有醉酒的军官对年轻妇女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这是一处名副其实、不折不扣的慰安所!

    不知常熟地方志可有相关材料佐证,程女士说,日军征用时,并未赶走还住在里边的程家女佣,这些事是女佣告诉她的,但女佣已去世多年,而慰安所并不是公开的妓院,不事张扬,故知者甚少,证人难觅。

    “光复”后,这里也曾做过“国军”的医院,那多半是与解放军打仗而受的伤,房主人的后裔似并不愿意多谈此事。

    1949年仲春,解放军进城,这套洋房也被征用了,组织指挥淞沪战役的粟裕将军入住其间。程女士说,“同样是征用,但解放军从不骚扰我们的生活,像粟裕这样的高级军官,他也只是在楼道口和房门前设两个警卫,我家宅院的大门口和北侧的柴房处,无人站岗,谁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处。

    不过,解放后,程老元的生活并不好过。虽说,万贯家产在抗战中损失过半,其后,他又挥霍了一半中的一半,但在常熟,他还剩1000余亩作为“粮米钱”的良田,他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地主。刚开始,政府进行减租减息,常熟的地主们事实上被减到了“零租零息”,再后是“土改”,再后是政府动员富户“献粮”,可怜这位常熟城里大名鼎鼎的“元爷”,不得于放倒了宅院里的一棵罗汉松,拆了自家的院墙,常熟城里的老人们相信,元爷还拆了洋房上的自来水管当废铁卖!

    所有这些物产,在1950年代,已经不姓程,程老元因“盗窃罪”和“破坏土改”罪被判入狱,实际“劳改”一年半。牢房在大步道巷,即从前的常熟县拘留所,再从前的瞿家大宅院——瞿家是程家的亲戚。很难想象,这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元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天早晨5点起床,喝一碗粥后,到西门外采十个小时的山石,是怎样的一种“幽默”?但元爷竟然挺过来了,他一直活到1985年。

    在那个年代,像程老元这样的大地主,没被枪毙,已是幸运,而能坚持着活下来,则不能不归因于常熟人人性的宽厚:解放前,程老元一人所做的“善事”,或比今日一百个“红色资本家”做的更多。有老人称,元爷挥霍掉的家产中,有一半强,是用来“施舍”的。从程老元接手家产开始,直至解放,每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老县场前“施粥”,是他必做的功课;北门外筑路(即今之北门大街)时,清扫野坟,雇人 “捉骨”,移葬维摩,建“程氏公墓”,是他一家所为;常熟建“集善医院”(即今之中医院),程老元捐献15年土地使用权,并捐外科全套设备;至于“施棺材”、“施寒衣”、“施药”等等,不胜枚举。程老元在城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此,非常时期,邑人也并不怎么难为他。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程家的所有房产统统由政府“经租”,这座洋房遂经由房管所安排其他人家入住。至此,洋房与程家割断了最后的联系。今天,还有总共四户人家住在里边,经过住家的多次“装修”,昔日的豪华已经不再,它的四周也被各种“现代建筑”包围,最近的一幢建于1985年的五层楼,离它仅8、90公分。

    76岁,元爷弥留之际,向赶来的子女不无遗憾地说道,“我接下祖上万贯家产,却不能留给你们分毫”,可是,他又有点自得地说,“但我留给你们的是德,是行善之德,愿你们在新社会做个好人……”

    程老元有嫡嗣二子二女,续弦后又生一子。其长子程汝霖娶了我外婆最小的妹妹为妻。据外祖母说,我该称作姨公公的程家大公子,寻遍了常熟城里所有漂亮女子,最后选中了我的姨婆婆——常熟县中(今市中)的校花,人称“小白菜”。姨婆婆好像不太喜欢这位公子,可她的母亲放下话来,“你要不嫁给他,我把你的 也撕了”——诸位莫怪我说脏话,这是外祖母告诉我妈,又有我妈告诉我的。

    姨公公因病于十年前去世,程老元其余子女皆健在。他的次子因“对现实不满罪”和“反动言论罪”,曾在贵州入狱,后定居其地,未再回常;她的一个女儿则远嫁河南。他的小女儿程佩玲仍住常熟,已退休。

    程佩玲女士告诉我说,“我爸爸的子女们和子女的子女们,现在活得都很好。我们兄弟姐妹们曾发誓,一定要活得比爸爸更好。”

对直西横板桥向南的是文昌弄,已因方塔园改造而无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