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假去哪里?27.巧夺天工的柯岩

 美在旅途 2021-02-19

巧夺天工?

难道柯岩不是天然的?

容我细细道来。

原本这里叫柯山。

柯者,树枝也。成语“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就是南边的一根树枝。

结实的树枝,可做斧柄。故《说文》的解释是斧柄。

古人建亭,就地取材,以树枝为梁,青竹为,越人称亭”。

这里的柯亭出名,是因为蔡邕。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来柯亭,一眼看中屋椽中东第十六根竹,拆下做笛子,果然音色极佳。这在《后汉书· 蔡邕传》中有记载。后人称"柯亭笛"。

柯山因柯亭而得名。

那么,柯岩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无人提柯山,争相说柯岩。连景区的名字也叫柯岩。

照理说,山比岩大啊!

不急,先跟我上岸,慢慢走,一路风景看过去。

红杉如塔,

绿树成荫

竹亭陪衬,

巨石刻印

名人石刻,

彩叶掩映。

虽然是冬天,湖边的色彩还是很丰富。

透过茂密的树枝,隐约可见水榭。

还有水上戏台。

当然,桥是少不了的。

桥上看戏,

角度正好。

老酒瓫,乌毡帽,

搭个亭子妙不妙?

对面楼台,

云里雾里。

湖旁绿树,

雨中水中。

一个个,

忙于镜中梳妆。

笃悠悠,

立在岸边张望。

巨石伸出手臂,

护一众小船。

湖水屏住呼吸,

秀个把倒影。

冬雨绵绵,

石雕不及细看。

微风轻轻,

红叶已经抚遍。

猛抬头,

石壁横亘天际。

细打量,

石柱兀立水中。

汉代以后,这里开山采石。

挖呀挖,挖去了半座山。

这是采石留下的遗物。

31米,底围4米,最薄处不足1米。

像一位巨人,背手独立。

像一把火炬,熊熊燃烧。

有人誉之为石魂,

有人赞之为云骨。

传说“石痴”米芾来此拜石,绕行数日,不肯离去。

一炷烛天,

千年不倒。

天下第一石。

与其为邻的,还有一块更大的石头。

顶天立地。

伟哉!

一石成山。

奇哉!

洞中有佛。

巍巍柯岩,

皇皇大佛。

大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历经祖孙3代石工之手。

佛像采用圆雕方法,佛背与佛龛不缀连,很罕见。

佛像为弥勒造像,像前石碑上介绍高20.8米,但据1992年实测,石窟高27.3米,佛像离地面5.5米起雕,高11.3米。

佛像螺发肉髻,宽颐广额,两耳垂肩,双目微启,法相庄严,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束腰,左手按膝,右手作说法手印。

据说大佛两耳相通,可容一人来往,甚为奇特。

如此精美的雕像,怎么膝下未雕?

雕部分,部分省略,是现代派的雕法。古代一般不会这样。

仔细看,未雕处有人工凿的小方洞,应该是起插件连接作用的。

查资料,有介绍说佛像原为跏趺坐式,坐平座上。

世纪70年代,佛像双手及膝部以下曾被毁。1997年修复佛像双手及螺发。膝部以下未修复,惜乎!

柯岩造像线条流畅,比例适中,造型敦厚,巧夺天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霞满天,

彩叶缤纷。

杨柳依依,

古桥送别。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