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利行:(5)跪像之谜新解

 美在旅途 2021-02-19
复活节岛巨石像绝大多数是立像或胸像,只有一座是跪像。
受人膜拜的是神、酋长、祖先等,怎么能跪着呢?
跪着的只有奴隶、战俘、侍奉者等。
这些人值得费时费力地去雕像吗?
谜,又是一个谜。

历史上不是没有制作过跪像。
比如杭州岳庙里,就有奸臣秦桧跪着的铁像。
那是因为他害了岳飞、害了国家,要让他跪在那里,遗臭万年。
据说,有个姓秦的人,当了杭州的官,派人将秦桧铁像偷偷沉入西湖。
结果,整个西湖的水臭了,老百姓怨声载道。
没办法,只能把跪像捞起来放回原处。
秦氏后代尴尬地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在人前愧姓秦。”

难道复活节岛也出了奸臣?
拉诺拉拉科火山的斜坡上,就有一座跪像。
独一无二。
导游说,其他的巨石像都是神,只有这座是人。
人跪着拜神,说得通。
可是,他的面前只有山,没有神。
拜山神?

没有听说这里曾经有过山神崇拜。
那么,是否有可能在采石场雕刻好后,原本准备搬到海边神像前的?
没有旁证。
其它地方都没有发现跪像。

而且,这里不是制作的第一现场。
跪像已经搬动过了。
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呢?
留在这荒山野地里,干吗?

我绕着跪像转圈。

绕到这里时,停下了。

看上图,像不像日本人的坐姿?

日本人是学中国人的。

传说中,秦始皇曾派徐福和5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

中国古人就是这样坐的。

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

如屁股抬起来,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称长跪,表示恭敬。

“跪”和“坐”的区别,看臀部是不是落在脚跟上。

仔细看,这不是跪,而是坐啊!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坐呢?

因为其它坐法不雅。

战国以前,普通人是不穿裤子的,男女都套着宽松的长裙。

战国时,有了裤子,叫“胫衣”,像两个袖套,从脚部套上去,长度只到膝盖。

魏晋时期,胫衣加长,叫“袴”,但仍然没有到腰部和裆部。

小孩穿着“开裆裤”乱坐没关系,大人就不行了。

刘邦曾因坐姿不雅,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他对着赵王“箕踞”,即叉开两腿而坐。赵国大臣认为这是对赵王的侮辱,非常愤怒,几番要杀他

有人会问,为什么放着凳子不坐,而要席地而坐呢?

因为那时没有凳子和椅子。

据东汉《风俗通》记载:“赵武灵王好胡服,作胡床。”那是战国时期,极个别的现象

胡床,不是床,而是草原民族使用的“马扎”,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绳椅。

不过,汉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

唐朝比较开放,对外来的东西兼收并蓄。

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该是胡床。

诗人坐在门外的马扎上,看到月光洒在地上,白得像霜。

古代窗小,透光性能差。睡在室内床上,根本看不到像霜一样的月光。

再说,“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睡在床上怎么“抬头”、“低头”?

如果是胡床,就解释得通了。

胡床椅脚交叉能折叠,故又称“交椅”。

不过,那时的交椅还没有靠背。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论资排辈,坐第一把交椅的是老大。

最后一个问题,你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坐姿,徐福的木船总不至于飘到万里之外的复活节岛吧?

其实,这种坐姿并不是高难度动作,也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专利,只是中国的古籍记载得比较详细而已。

成语“促膝谈心”、“举案齐眉”等,都与这种坐姿有关。

换一种坐姿,绝对不膝碰膝。

坐和睡差不多,就几种姿势,怎么舒服怎么坐,怎么适宜怎么睡。

有人研究后说这种坐姿有利于保护脊椎甚至养胃、护膝治腰痛

中国人会这么坐,其他民族也会这么坐。

这就叫不约而同。

那么,这些散落在采石场的头像、半身像,如果挖下去,会不会也有坐着的?

只看上半身,跟刚才的“跪像”有什么区别吗?

遍布岛内的立像,都只到膝盖以上,没有脚部,跟跪坐差别也不大。

到底是站着还是坐着?

应该去仔细看看了。

说不定又会发现新的谜。

如果您觉得这篇游记还可以看看,请点右下角的“在看”。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