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绕着跪像转圈。 绕到这里时,停下了。 看上图,像不像日本人的坐姿? 日本人是学中国人的。 传说中,秦始皇曾派徐福和5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 中国古人就是这样坐的。 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 如屁股抬起来,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称长跪,表示恭敬。 “跪”和“坐”的区别,看臀部是不是落在脚跟上。 仔细看,这不是跪,而是坐啊!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坐呢? 因为其它坐法不雅。 战国以前,普通人是不穿裤子的,男女都套着宽松的长裙。 战国时,有了裤子,叫“胫衣”,像两个袖套,从脚部套上去,长度只到膝盖。 魏晋时期,胫衣加长,叫“袴”,但仍然没有到腰部和裆部。 小孩穿着“开裆裤”乱坐没关系,大人就不行了。 刘邦曾因坐姿不雅,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他对着赵王“箕踞”,即叉开两腿而坐。赵国大臣认为这是对赵王的侮辱,非常愤怒,几番要杀他。 有人会问,为什么放着凳子不坐,而要席地而坐呢? 因为那时没有凳子和椅子。 据东汉《风俗通》记载:“赵武灵王好胡服,作胡床。”那是战国时期,极个别的现象。 胡床,不是床,而是草原民族使用的“马扎”,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绳椅。 不过,汉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 唐朝比较开放,对外来的东西兼收并蓄。 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该是胡床。 诗人坐在门外的马扎上,看到月光洒在地上,白得像霜。 古代窗小,透光性能差。睡在室内床上,根本看不到像霜一样的月光。 再说,“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睡在床上怎么“抬头”、“低头”? 如果是胡床,就解释得通了。 胡床椅脚交叉能折叠,故又称“交椅”。 不过,那时的交椅还没有靠背。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论资排辈,坐第一把交椅的是老大。 最后一个问题,你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坐姿,徐福的木船总不至于飘到万里之外的复活节岛吧? 其实,这种坐姿并不是高难度动作,也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专利,只是中国的古籍记载得比较详细而已。 成语“促膝谈心”、“举案齐眉”等,都与这种坐姿有关。 换一种坐姿,绝对不会膝碰膝。 坐和睡差不多,就几种姿势,怎么舒服怎么坐,怎么适宜怎么睡。 有人研究后说,这种坐姿有利于保护脊椎,甚至养胃、护膝、治腰痛等。 中国人会这么坐,其他民族也会这么坐。 这就叫不约而同。 那么,这些散落在采石场的头像、半身像,如果挖下去,会不会也有坐着的? 只看上半身,跟刚才的“跪像”有什么区别吗? 遍布岛内的立像,都只到膝盖以上,没有脚部,跟跪坐差别也不大。 到底是站着还是坐着? 应该去仔细看看了。 说不定又会发现新的谜。 如果您觉得这篇游记还可以看看,请点右下角的“在看”。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