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云锦居士 2021-02-19

商代青铜钺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换个话题,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商汤伐夏的故事。商汤是商朝开国之君,历史上的商汤一直都是仁君的代名词。孟子曰:商汤吊民伐罪,民大悦。真知堂对此也曾经深信不疑。然而最近的研究过程中,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里的几句话,却引起真知堂的深思。原来,商汤伐夏的真实意图可能并不是拯救夏民,而是夺取铜矿!如果这事成立,商汤伐夏的历史真相就要改写了。

仁义的商汤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战国时代,燕王学习禅让,让位于大臣子之,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伐燕,占领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即将灭亡,诸侯们坐不住了,准备起兵救燕。宣王急了,问孟子:大师,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于是给齐宣王讲了商汤伐夏的历史故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十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孟子梁惠王下》

啥意思呢?真知堂为您说道说道。

孟子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后,就是夏后氏的 后,也就是王。甲骨文卜辞曰:自上甲 至于 多后。《书》就是《尚书》,最近在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中走红的《尚书》。

孟子的意思是:

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得了天下,因为商汤仁义,所以民众盼望商汤做自己的王,如久旱盼大雨。所以,大王你派兵驱逐篡位的子之,是吊民伐罪,是仁义之师。您地广千里,何惧之有?

商汤的仁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颇为有名的。

据说商汤一生,征讨过十一国。他在亳地(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定居后,邻国葛国国君不耕种,他派人送粮食,还派人替他耕种。谁知葛伯这人不识好歹,把商汤送粮食的人杀了。因此商汤灭了葛国,却得到民众拥护。

商汤捕鸟,网开三面。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

商汤灭夏后,五年不下雨。商汤以自身为祭品,供奉于上帝。在即将点火的时候,大雨倾盆而至,史称“桑林祷雨”。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吕氏春秋-顺民》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商汤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当然,这里的商汤以自身为牺牲的故事,真知堂是有怀疑的。

商汤灭夏之后,贵为天子,号称余一人,怎么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祈求上帝降雨呢?

真相,极有可能是和后世曹操割发代首一样,商汤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牺牲的祭品。

当然,在古人心目中,割发和斩首的意义差别不大。上古大舜时代,皋陶做刑法,就有“象以典刑”的做法。也就是画像代刑。

《墨子》佚文:“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见《墨子间诂》,据《文选·永明策秀才文》注引)是为画象义。

而商汤自己对民众所说的伐夏的目的则是: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 -汤誓》

真知堂按:商汤之所以放着自己的土地不耕种,要 劳 使费粮去讨伐夏朝,难道真的是因为邻国夏桀对自己的民众过于残暴的原因吗?这,有点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呀。

商的青铜文明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说实话,在研究上古史过程中,商代历史是非常关键的。关于商代历史,胡厚宣先生的《殷商史》,王玉哲先生的《中华远古史》,张光直先生的《商文明》,郭静云先生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还有王国维等民国大师的论著,给了真知堂非常多的知识和启发。

今天的这篇文章,灵感就来自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中引用的石璋如先生的一项成果,殷商时代安阳的铜矿来源。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张光直先生

青铜,是铜锡合金或铜锡铅的合金。铜的熔点高达1083摄氏度,加入一定数量(一般不超过15%)的锡之后,熔点就下降到了800度左右。铅的作用则是加大青铜溶液的流动性,使青铜器的花纹更加清晰。

商代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含铅量非常高,这一点或许也是后来殷商亡国的原因之一。

真知堂按:商人好酒,铅对人体有毒,慢性铅中毒会使人产生运动和感觉障碍、神经衰弱、贫血和中毒性肾病。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长期饮用含金属铅成分的酒,使得商王神经衰弱,产生运动和感觉障碍,因此无法做出正常合理的判断,行为异常。特别是商纣王晚年更是如此。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在夏商时代,特别是夏商更替的那个年代,青铜器作为刚刚出现不久的奢侈品,无疑是当时各个大小国君主最喜爱的宝物。

张光直先生研究表明,青铜不但是用来铸造兵器征伐其他方国的战略物资,也是用来祭祀上帝和祖先,沟通鬼神的重要物资。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在那个极为相信上帝,信仰鬼神的年代,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但一定要以最珍贵的祭品(包括人类自身和牛)祭祀上帝和鬼神。

青铜外表金光灿灿,是人类第一次创造出的合金,在夏商交替之际,无疑比奴隶和牛羊更为珍贵,更是祭祀上帝,沟通神灵必不可少的贵重物品。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最初的青铜器是金色的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商交替之际,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十七世纪之初。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和第四期,已经发现了70多件青铜器,其中主要还是爵一类的青铜礼器,兵器很少。偃师二里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年代,已经进入了公元前十七世纪了。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一般认为是甘肃发现的马厂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代的青铜刀,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国内不少距今4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都发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器。

青铜器真正有大发展,进入后世所谓的青铜时代,还是夏末商初的事情。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两件青铜大方鼎,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巨型青铜器。但这已经是商汤灭夏后几十、上百年的事情了。

郑州出土早商青铜杜岭方鼎86.4千克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青铜器作为武器,不但容易生产,而且极为锋利。据研究表明:

纯铜硬度:35度(博林氏硬度计)
5~7%锡青铜硬度:50~60度
9~11%锡青铜硬度:70~80度

商代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璀璨的青铜文明,到了殷商后期安阳,仅武丁时期一个中等规模的贵族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重量,据统计已经达到1625公斤。一座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武丁时期商朝的富庶由此可见一斑。

而《中国古代冶金史》上说,“在古代即使选用最富的矿石,每炼一百斤铜恐怕也要用三四百斤或更多的矿石”,那么殷墟十几座被盗的王陵所用的青铜数量,就更不可计算了。

安阳殷都的青铜器来自哪里?学者研究 多数认为来自遥远的南方。

湖北的铜绿山,江西的大洋洲,这都是今天还在开采的著名的铜矿。但这些地方都是殷商灭夏之后才逐步占领的地方,商汤时期的青铜矿产又来自何方呢?

换句话说,商汤灭夏的第一批战略物资青铜来自何方呢?商汤为什么要伐夏呢?

别急,真相即将揭晓。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第36页引用了石璋如 先生的一项研究成果,原文如下:

“石璋如曾根据古代的地方志和近代矿业地志查出,全国124县有出过铜矿的记录。其中位于中原的,山西有12处,河南有7处,河北有4处,山东有3处。如以安阳为中心,则在距安阳200公里之内的铜矿,山东有一处(济南),河南有3处(鲁山,禹县,登封),山西有7处(垣曲、闻喜、夏县、绛县、曲沃、翼城、太原)”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红圈地方为铜矿产地和安阳,杞县

可惜张,石二位先生没有继续进行深度研究。

通过查找河南,山西地形图,真知堂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

商部落世居之地的河南安阳(下七垣文化中心)地区本来就没有铜矿!

整个安阳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除了济南以外,只有夏族统治的地方(河南二里头文化,山西东下冯文化)才有铜矿。而夏末时代的山东济南属于东夷岳石文化的范围,其文化发达程度远远低于夏族,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自身铜矿的存在!

真相就在我们面前!

在商汤(大乙)的七世祖上甲时期,上甲通过向河伯借兵的方式伐灭了有易氏,从此走向了建国建军的路程。经过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六代人的努力,到了第七代大乙汤时代,和夏同时期共存的先商下七垣文化的势力范围已经统一了海河流域,到达了今天的永定河流域-北京地区。

商汤伐夏的真实目的找到了,学者:为了这个不惜一战

商汤带领族人越过黄河,来到河南杞县的鹿台岗地区和东夷,夏族共同生息,其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夏王国手中的铜矿资源!

因为只有夏王国中心区域的嵩山地区和山西汾河平原的那些地方才有战争和祭祀所需要的战略资源-铜矿!

占领了这些地方,商汤才不用忍饥挨饿,用嘴里省下的粮食和牛羊去换取作战必须的金属!有了自己可控制的矿产,就再也不用 听命 于任何人,可以 成为名副其实的王!

小结

得出商汤伐夏是为了夺取夏朝的铜矿资源的结论并不让人开心,因为这和真知堂对于尧舜禹汤都是古代圣人的认知相违背。

这个结论也无法被真正证明,因为历史上没有留下一个字的相关记载。被视为夏晚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少得可怜,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就是被商族和东夷联军掠夺。

二里头出土夏代青铜爵

然而,从殷商后来极为发达的青铜文明和青铜在那个时期极为关键的战略地位来看,没有铜矿资源的商国铤而走险,犯险冒难,前去征伐一个和自己相安无事的超级大国,其驱动力来自对青铜(吉金)极度的渴望!这或许才是商汤伐夏目的最接近于真相的答案。

以此小文,致敬张光直,石璋如两位先行者。

参考资料:《中国青铜时代》《中古考古学 夏商卷》《殷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