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刘澍瀜(1878——1957),字淑波,赤水近圣居(解放后改新胜村)人,光绪秀才,出身于卯金之望族,古时称刘姓族为“金卵刘”。其父刘如玉,为华州之公正绅耆。
赤水风光 随雨随风摄 刘澍瀜自幼在家庭的教育下,崇尚文化,追求知识,酷爱学习。他广读典籍,博学多才,擅长诗赋,通经史百家,晓历算医经,精览《本草纲目》。由于他长期受“慈善之家”良好家道风范的影响,兼之“读书耕田,人生要事”的卓识,从而形成了立身行义、济世活人的观念。光绪三十年(1904)他就欲兴一养蒙小学,因居郡鄙,亦未易行,遑言女校。因妇人有宜家之义,丈夫有齐家之责,亦未愿成。遂先办了“识字班”。随着社会的变革,新学之盛兴,更加激发其办学心愿,执意把学馆变为新学。乃在东野家族敬奉孔子的文庙,办起“私立东野小学”,并亲自执经教授,在乡里享誉至高,就学者众。几年后学生竟多达百人,遂又设立“三义庙分校”,但仍难如民愿。为不负众望,又决计创办一所高级小学。后邀至交李和甫、李济川二人在路东家中聚议办学事宜。选定位置适中、房舍充足、场地广阔、拥有耕地的卧龙寺为校址,拟定校名为“华县私立卧龙小学”。成立了有教育界名流刘竹轩和开明绅士张缙臣等社会贤达参加的校董会,荐定李和甫为名誉校长,他被荐举为常务校董,“卧龙小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正式成立开学。刘澍瀜在任常务校董10余年间,不辞劳怨,置学田,以辅助学中经费,垦荒种地,瘁心力措置财赋,慷慨解囊,义捐数十树木置办桌凳,无偿提供所需教学用品,捐输东野学校全部桌凳房舍,资奉五谷膳食,聘请高学博者为师,常谕子到学校义务教课。结交名儒硕彦,研讨治学艺术,不遗余力地创办特色学校,致力培养精明勤敏的贤能人才。刘澍瀜终身兴学执教。曾先后在华县赤水近圣居“私立东野小学”、大涨“三义庙”及西安古家旧族马家、西安段家私塾任教数十年,还被请任为私立咸林中学史地教员。他治学博大精深。主张儿童不论贤愚,其家不论穷富,都要读书,学做好人。认为学贵变化气质,语曰:读书增道明理,颐养修身立言,大则辅佐朝政,小则教授乡里。崇尚“斥奢尚俭”思想,提出:俭者富之基,奢者贫之兆,国奢则示之以俭,俭可止贫,亦可养廉,还可生公,愿世人慎乃俭德,俱能崇朴黜华;皆俭而不奢,我四万万黄种何至贫弱若是哉!重视师资素质,提出任贤使能。倡导敬业勤业精神,指出业务精通,乃为师之宝。讲求实际知识,勉学勤奋、有恒、实践。注重环境教育,语云结人要慎交择友,处世要谦和诚实。看重启蒙教育,强调要教育就得从小教育,父母要戒溺爱子女。认为贵子之贤,以能教以诗书故也。倡导学则,语曰:师于弟子,因其质而施其教。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爱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指导学法,指出做学问要以立志为依据,要循序渐进,要学会静坐静思,手脑并用。刘澍瀜办学目标明确,首届毕业典礼,寄予手书佳句:“想你们不是平地卧,愿尔等都成骄天龙。”另有佳作曰“丁男孝弟力田事,亥唐蔬食菜羹薪”。刘澍瀜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解放后,卧龙小学改名为“华县第十三完全小学”,后又改名为第四区第三完小,1997年与赤水镇初级中学合并为赤水镇逸夫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