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苏:修行的误区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1-02-20

一、物质的世界,精神的空虚

随着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断往前推进,文化和道德的秩序被完全打破,没有文化的润泽和道德约束,现代人在其中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物质异化,越来越功利性,不断的追求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内在的欲望黑洞,将自身完美和谐的内在平衡系统都打破了,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平衡全部打破,导致人处于一种茫、忙、盲的状态中,迷失自我,当然也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领悟这方面的事情,更不愿深入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费力的事情。物质越丰富,精神越空虚。

有时一辈子过去,都不知道自己活着干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的潜在智慧会巧妙的让人注意这些问题,当发现现实生活的局限,发现人生意义的缺失,发现自我的破碎,发现虚幻与无聊,自动让人进入不同寻常的状态,如痛苦抑郁、焦虑、恐惧、家庭夫妻孩子出问题、中年危机、自杀和老年危机等等,最后就急切的想找寻自我,找寻意义,找寻能支撑与引导自己的东西,急切的想摆脱这个世界,摆脱可恶的自己(灵修体系中所谓的小我),祈祷上帝,祈祷菩萨,祈祷佛给自己希望和“加持”,满足自己的愿望,最好能进入天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将修行也作为一种执着,从而从一个极端进入另外一个极端,从一个梦走入另外一个梦中。


二、修行的潜意识心理动机

现实世界的人修行一般有几种动机,这几种动机如果不觉知有时自己发现不了的,以为自己真的在信仰,如果可以自己去审视一下:

1、赎罪。

人都有卑鄙无耻、黑暗下流的一面,只是在人前隐藏得很好而已(见阿苏文章《流动的人》)。所以人在世界上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权、名和利)会制造很多伤害和罪孽:伤害亲人、伤害自己、伤害朋友、伤害恋人、伤害无辜的人、伤天害理等等,可能虽然他人不知,但内在的道德良心会不断的谴责自己,食不知味,卧不安枕,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必须得找到一个精神信仰和寄托来支撑和拯救自己,不然最后一定会崩溃。所以有时捐很多钱给寺庙;或者在家里搞个非常好的佛堂,天天求神拜佛;或者在教堂里忏悔,求得上帝宽恕;或者做慈善,试图弥补补偿等等,但功过不相抵,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像雪花灭滚汤,没有用,天道云:自作自受。欠下的债总要还的。所以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里需要时时刻刻注意,多行善事,少作孽,临时抱佛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佛(菩萨)上帝”不会和你交换的,试图用钱去和他们买卖,其实行不通。圣经说:有钱人上天堂如同骆驼钻针眼。

2、有所求。

在现实的世界里,人如果没有所求的话,是很难去信仰的。求菩萨保佑自己、保佑亲人。所求之物无非求财、求健康、求子、求名、求利、成佛、成仙等。我们可以在民间和庙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保佑我家孩子考上大学,保佑我的孩子升官发财,保佑我的孩子平安健康。因为在人的传统观念里,神佛菩萨是超自然超人类的存在,具有无限的神通,可以有求必应。所以将我们“未满足的欲望(愿望)”转达给外在的神力,让其帮我们完成。可以说是一种转嫁自身责任的行为,我达到了是我自己的努力加上神灵的保佑;我没有达到,就是神灵不保佑我,和我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可以把责任推脱到神灵身上,还可以谴责下神灵。有时修行人对“上师”的态度也是如此,将自己内在完美的形象投射到上师身上,最后你发现他也不过是个人时,会吃喝拉撒,有时还会有性生活时,也会犯错时,导致深深的失望。

3、逃避现实。

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对现实的世界产生很多的失望,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腐朽的世界、对自己,严重的甚至会有种彻底的失望,所以不想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活,要找一个纯洁、神圣、高贵、美妙的天堂或者极乐世界,所以就在宗教或灵修里去寻找,去探求,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人,拼命的去拜大师、看经典,各种理论都看过但都不信,各种大师都见过最后都不是,各种信仰都尝过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殊不知,人都做不好,怎么达到所谓的极乐世界呢?把自己的本源都忘记了,怎么可能缘木求到鱼呢?不往内看,不往内求,怎能领悟?

4、成为神的自恋。

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心理优越感,当我们的自恋膨胀就会成为“上帝、神、佛”,很多人接触了一些气功、佛教密宗、道教修行的法门后,练得一些“神通”,就开始自我膨胀,或者只是领悟了某些义理,就开始高大上起来,修行不是为了修心,而是为了满足自恋,我比别人强,我比你心理优越,我成为神,等等。企图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神,膜拜崇拜自己。

5、真诚的信仰。

当人达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会有一种需求,就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想更好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所以会去追求这种精神层面上的境界,信仰道家、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这样的宗教,或者只追求真理,而不信仰,自己去探索。本意只是求得最终真理,去通过信仰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种人很少,但一定存在。无欲无求,无怨无悔,一心信仰,不断往内,终得正道。(也许不得正道,只是在路上。)

我们现实生活中“修行”的人,大多数是前四种,第五种的人很少。所以就存在很多修行的误区。因为当你动机不纯的时候,你肯定得不到你想要的,最后把自己弄得乌七八糟,把生活弄得乌烟瘴气,把宗教弄得乱七八糟,把信仰两个字都玷污了,反而让人笑话,让常人不齿,让同道无奈。

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我们为什么要信仰宗教?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如果这个没有认清楚的话,到时候会出大问题。大家在信仰之前请仔细想清楚,千万慎之慎之。如履薄冰,如赴深渊,战战兢兢,丝毫马虎不得,不然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信仰也不负责任。

世上本没有宗教,乔达摩悉达多、老子这类人当时在修行时并没有要建立宗教的动机,只是想去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苦难和解脱,所以去不断的往内追求,向天地宇宙学习,从自身和自然中悟道,最后终成大道。他们本身并没有认为自己是神(佛啊),所谓的封神榜是后人评的,把他们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其实他们本身并不情愿如此,本身就反对偶像,最后却被当成偶像崇拜。他们只是认识到了人道、天道而已,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已。他们本身又很谦逊和低调。

现在所谓的宗教是后人(他们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成立的,也是为了控制与管理信徒,传播本宗信仰。慢慢发展成悟道修心成为次要,信仰宗教和谁对谁错成为主要的了,本末倒置了。细观各大宗教,你会发现除了神不一样外,控制信徒的手段都大同小异,宣扬世俗内容的大部分真善美,都是与内心相处和做人的道理。

宗教控制人的手段有两种:奖赏和恐吓。(《西方哲学史》)奖赏的比如上天堂、西方极乐世界、伊甸园、信我者得永生等等;恐吓的有十八次地狱、下地狱(hell)、末日审判之类的。

爱自己,爱他人,多做善事,多发善心,如何去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如此简单而已。

所以这里不得不提到修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其实就是用一种中道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他人、面对世界万物,而不是逃避生活。所谓的灵性的状态,只是人本身就有的一种状态而已,但如果绝对化的用灵性状态去应对一切,就会出问题,如同进入一个美好的梦里,不愿意醒过来。禅宗说得好:禅是什么,悟道是什么,很简单就是“饿来吃饭,困来睡觉。”(唐大珠慧海禅师)希望大家细细去体会,慢慢去品尝这里面的味道与道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四十一章》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临济宗青原惟信禅师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西游记》之乌巢禅师《多心经》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经·系辞》

修行这个事,很重要,关键是“进得去,出得来”。有人总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超越脱离,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世界本来就这样,在于你怎么看,怎么做,用什么样的状态去应对。逃避能逃到哪里去,超脱又能超脱什么呢?人生中“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有的,释迦摩尼、老子、孔子、庄子、默罕默德皆如此,何况你呢?只是用什么样的状态去做事做人而已。

说的天花乱坠,最终还需脚踏实地为人处世;忙着谈玄说空,不如回家扫地做饭。

恬淡虚无,心无挂碍,神游天地,本分为人,为所当为,知行知止,进退存亡得其正。

作者简介:阿苏,男,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行走16年时光,以心理咨询为终生事业。北京凤凰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长沙阿苏心理工作室创始人,心理咨询督导,心理动力学倾向整合型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团体辅导师,2015年度壹心理最佳专栏作家。在东西方智慧中默默求索,体悟心理咨询之道,融合心理咨询之术,将心理学的点滴收获在生活中活出来。微信号:asu1980,微信公众平台:asuxinl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