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霞|咨询师的流派.态度.心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1-02-20

流派技术与做咨询的关系?

精神分析治疗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

为什么精神分析需要谈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背锅侠吗?

咨询师在咨询中需要具备怎样的状态?

//
流派与技术的运用
//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兴起,很多咨询师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注明自己从事的咨询理论流派,随着心理学的日渐普及,有些来访者也会想要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咨询师的流派。

目前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存在主义,格式塔,理性情绪......等咨询流派技术,具体每个流派的理念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需要了解和掌握多种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治疗技术并根据咨询对象和咨询阶段的不同来区分选择运用:譬如说用人本的关怀,相信人的自我实现,以内外一致的真诚来建立咨询关系;在咨询过程中会用到ABC理论来与来访者探讨在经历一些事件的过程中的看法和反应方式,检索一些绝对化,僵化的思维导致的行为及后果;用格式塔疗法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及模式平移到咨询关系和咨询室中来,产足于现在,探讨“此时此地”发生了什么;有必要的时候用行为疗法给来访者布置作业,加强一些针对某些方面的强化练习,能更好地配合咨询作用于生活.......有时候在一次咨询中会同时混合交叉运用多种技术流派。

咨询师熟知这些理论并加以运用需要结合自身成长来体验和将它们整合起来活学活用于自身,这样才能把心理学“活出来”,自已没能活出来,只能是机械地套用理念照搬技术方案,不能灵活运用,或者只是运用单一的技术,轻者咨询无效或是只能获得短期效果,重者误导来访者走入歧途,造成二次伤害。

//
关于精神分析
//

说到流派,这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以上诸多流派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神分析如同一棵大树,从树干上分出很多旁枝,追根溯源都可以在精神分析中的只言片语中找到起源,有时候就是一句话就拓展了一个理念和流派,所以否具备过系统的长期的精神分析学习经历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扎实了再在上面添砖加瓦才能高屋建瓴。

精神分析治疗(在此文中说的精神分析是指以精神分析为根基核心,融合多种其它流派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并非纯粹的精神分析)耗费时长,会探寻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经历,但这不是意味着精神分析治疗不给力,了解原生家庭也不是为了寻求背锅侠。

精神分析治疗是着手于搭建心理治疗的一个系统工程,将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又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将潜意识意识化,从不同的方向维度都可以到达问题核心,重建系统,重新整合完善人格,达到自疗自治自我平衡,问题自然地得到解决,需要时间长也是必然的。

人的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在成长经历中形成了各种模式,早期模式有利于个体适应在当时的情境下存活,个体习得并因此获益,从而巩固下来,但随着环境的改变,个体还在用这一系列固定的模式去应对生活及关系,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了解原生家庭了解成长经历是一个了解个体应对模式的过程,看看过往的经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在现在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在这个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契机得以将矛盾分裂的部分重新整合,将僵化固着的理念打破,重建新的模式,重新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以成人的状态灵活地面对各种冲突矛盾,将本我,自我,超我协调平衡,形成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强能弱,能进能退,外圆内方,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人格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反思过去,将压抑的呈现得以疏通,而不是将过错和责任推卸给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程,相反恰恰是一个人调动主观能力性,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的过程,也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
咨询师的工作态度
//

不论用什么流派什么技术工作,在咨询的过程,咨询师都需要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既要相信来访者的表达和感受,又要在发现矛盾之后去核实和探讨,没有得到证实的地方就存疑,并允许矛盾的存在。

没有推测,就没有工作方向,没有脉络,不去小心谨慎地求证,推测就会成为结论和定论。

一旦成为结论定论,不仅咨询思路受到限制,并且咨询师很容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去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无视其它可能,排除其它可能,误入歧途;咨询师需要在每次的工作中不断补充搜集信息,不断地验证,调整,小心谨慎地求证,始终保持开放性,保持开放性不仅可以随时纠偏也能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推进工作。有些来访者会立即切入主题,提供大量的信息,几次咨询就能打开感受进入探讨和自我探索阶段,而有的来访者则会不断试探,经历几年的迂回反复才会提供关键信息,还有的来访者则会在开放和封闭中交替进行,这些和每个来访者的个人成长经历形成的防御机制是分不开的......总之,随着咨询的推进,常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状况。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随着关系的不断建立,越来越多的信息会浮出水面,也会越来越深入地接近问题的核心。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应有的态度。

//
咨询师的心态
//

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感受和思考,包括前面说的推测过程,如何将这些感受,思考和推测尽可能地只是归属于来访者而不受咨询师自身成长背景,经历,创伤,意愿....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咨询师具备“空,净,无,静,定”的状态。

如果咨询师自身还有情结创伤没有得到处理,那么就会带入到咨询中,将自己和来访者混成一块,没有了清晰的边界,分不清哪是来访者的哪是自己的,也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不再有来访者,只剩下了咨询师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已经与来访者脱离了,包括在咨询中咨询师的过度卷入,看起来是咨询师过度体会到来访者的感受无法自拔从而不能保持中立和冷静理智地工作,但实际上底层都是与咨询师个人的创伤和情结没有得到处理有关,借由来访者爆发出来自己的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咨询师只有把自己的东西都倒空了,在“无”的状态下才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来访者;只有咨询师把自己的东西都清理干了才能不把杂质掺进咨询中去,才能清晰干净地呈现来访者所呈现的;只有当咨询师处理好了自身的情结创伤,才会以“无”的状态去和来访者在一起,没有了“我”,不执著于”我“才不会带着评判,没有了“我”才能让中立,客观,理性自然呈现,而无需刻意用毅力和意识去保持;只有当咨询师能下来,才能沉下心来和来访者在一起,听见对方在说什么,听懂对方在说什么,才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才能“看见”对方。只有咨询师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状态下才能承载来自心灵世界排山倒海的冲击,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地面对咨询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在此都是相对而非绝对)

咨询师具备了这几点,就能够保证咨询将始终围绕来访者以来访者为中心,而不会偏离来访者,否则看来起是在和来访者共同工作,实际上已经云游海外而不自知。

说到底,做咨询和流派有关又无关,而应该围绕个案,咨询师需要清晰地知道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以人为本,咨询师自身的成长是咨询的关键因素,成长到一定程度,达到“空,净,无,静,定”的状态,这时候去看各种理论书籍就会发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过是“旧相识,远别重逢”罢了。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